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都在不断革新,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向高质量精细化发展.自然资源部的机构改革方案成功通过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的来临,也是城市规划作为空间治理与发展的关键学科及时响应国家发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文章根据当前规划体系变革、空间建设质量不高和空间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的背...  相似文献   

2.
黄欣  闫水玉  颜文涛 《中国园林》2023,39(10):117-123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治理逻辑、治理结构和实施路径3个方面,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功能协同、社会协作、管理协调3个维度,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践框架。从国家层级、城市群层级和都市圈层级3个层级,探讨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主要目标、定位和策略方向。最后,从优化制度环境、建立社会基础和提升治理时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3.
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以荷兰(Netherlands)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2008年后的一系列空间治理运行体系改革举措。研究表明,荷兰将空间治理运行体系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政策制定、政策合作、政策实施和反馈,并构成可持续闭环;在运行逻辑组织上,荷兰坚持一般事务简政放权,底线问题集权干预;“多规合一”,实施综合统筹治理;多级跨域合作,公共参与民主协商;各类立法先行,确保治理有法可依。最后,提出了我国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的建议:(1)发挥地方主责,做到“底线管制收紧,常规管理放权”;(2)“刚”“弹”有度,加快形成国土空间治理体系闭环;(3)彰显公共政策,寻求全环节多方位的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内在自然过程和空间功能紧密联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多尺度支撑约束作用和多维度区域协调作用,其协同规划研究对探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最大效益地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文献与实证研究,归纳区域河流蓝绿空间转化的特征差异,即内在自然特征差异、外在建设发展诉求差异,以及区域整体空间转化特征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针对上述差异特征的规划思路。【结果】提出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在空间与功能上的协同规划管控途径,即划分整体空间、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三级样条分区,并协调安排分区复合功能;依据样条分区功能目标,在“城乡区域-河网、中心城镇-河区、街区场地-河段”3个层面制定河流蓝绿空间的协同规划与管控措施。【结论】区域河流蓝绿空间协同规划既注重适应河岸生态系统的演进,又注重满足建设发展需求和邻近建设用地的环境影响,在保障河流蓝绿空间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提升了外部复合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俊  孙鹏  马浩 《城市规划》2020,(S1):19-25
县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浙江省自下而上的跨县域协同发展,对区域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浙江省城镇密集区跨县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面临困境以及发展趋势,并从加强跨域协同治理的权威性、统一性、公平性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多中心协同治理格局、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创新空间资源要素区域统筹。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的区域协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都市圈协同治理的特征与问题,提出一体化发展的治理目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方式及全流程的治理制度设计是现代化都市圈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次,以深圳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市场主导、多方协同是深圳都市圈的重要特征,坚持产业先行、临界突破、模式创新与制度保证是深圳都市圈协同治理的重要经验;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激励机制、统一规划管控、夯实社会基础、强调考核问责与完善法规体系6个方面提出面向治理现代化的都市圈协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于分析城市区域主义在中国区域治理语境下的理论适用性,提炼出中心性与地域性两个分析城市区域发展的理论工具。随后,结合中心性与地域性视角,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尺度重构和区域协同治理路径展开研究,将跨尺度治理分为跨境尺度重构、城市间尺度重构、城市尺度重构等三个层次。通过考察不同尺度下区域治理体系的调整过程,文章认为:不同政府主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尺度协同治理中扮演着维护本地利益的角色,这种协同合作模式既捍卫了城市利益、又兼顾了区域发展均衡。因此,区域中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统一不同尺度、不同利益主体的发展诉求,以此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以分析"流域空间""地方空间"和"流空间"三者关系的演进作为理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域生态与河流健康快速恶化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流域城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指出早期传统"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space of watershed)长期耦合发展,而至改革开放后,受到全球化"流空间"支配的新型"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相分离,"流空间"使珠三角社会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密切,却冲击了人与流域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依附、依赖转向凌驾式利用,是造成流域与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由此,提出从两方面推动区域空间治理的创新:1)从"地方空间"的建构方式的调整入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机制,把"流域分区"作为制定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考虑因素;2)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作用,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推动河流治理的目标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复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山区旅游业发展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而多层次的山区政策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从国家、欧盟和国际组织三个层面归纳总结了山区政策的发展特点,并以瑞士为例深入展开,分析了山区显性政策和隐性政策的演变历程。最后结合我国山区政策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的特点,对山区政策的制定以及山区小城镇的整体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国家空间治理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优化首都功能”既是这一轮京津冀区域规划的突破点,也是难点.从四个方面作了战略性的思考.首先,京津冀区域总人口今后会继续增长,北京仍将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这是一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设计必须正视的客观趋势;第二,目前北京一市产业和人口疏解的政策效应是有限的,要优化首都功能,根本上应跨出北京行政辖区,在京津冀区域、距离北京中心100-200km范围内,统一规划“首都圈”,布局首都功能,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第三,由中央政府直接推动,规划建设多个京津冀共建共赢的“联合新城”,承载首都功能,推动河北发展,完善京津冀城镇体系;第四,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指导京津冀协同的全盘工作,完善各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并划定和重点建设承载首都核心功能的“城市特色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应突破了过去“国家-区域”或者“城市-区域”的模式,形成“国家-区域”、“国家-城市”、“区域-城市”两两间相互作用的新的三角互动模式,使国家对关键性城市区域的干预措施会更加强劲、更加鲜明、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协同治理是将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引用到管理科学中,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发挥系统中各元素的自觉协调和配合的作用,适用于非常复杂的大系统管理。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经济联合体,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要素之间多层次的、重叠的交互关系,具有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复杂关系。文章运用协同治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企业集团财务的基本特征,构建了企业集团财务协同治理的系统,并引入协同度和协同关联度两个概念对其结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48-50
高铁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区域发展走势的新"变量"。笔者在总结杭州都市圈建设模式和绩效特征的基础上,以杭州都市圈为例,剖析了高铁建设主导的区域竞争新格局对都市圈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了都市圈应对高铁时代机遇挑战的发展对策。研究认为:都市圈及圈内城市要处理好"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通盘考虑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提高都市圈的首位度;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以创业创新为驱动力,推进跨地域城市治理创新,推动都市圈实现"竞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流域治理目标从局部的工程达标向整体的水质达标的转变,工程思维下治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无法可持续达标,究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之间的协同关系,如河道空间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污染物治理与利用的关系、工程建设与良性运维的关系、治理措施与机制体制的关系、治理需求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优化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地,也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此,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协同治理的六大策略,包括河道生态缓冲空间的划定与保护,流域节水、雨水利用、污染物资源化协同推进,治理工程提质增效和良性运维并重,跨行政区协调机制与体制完善,基于监测与模型的项目绩效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流域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撑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
跨界地区的空间协同治理常因各种阻碍而难以解决空间治理的“碎片化”问题,省际毗邻地区的空间协同治理涉及更多层级的治理主体,因此具有更大难度。文章基于府际博弈视角,从博弈主体、博弈平台和执行机制三个方面分析阻碍省际毗邻地区空间协同治理的主要原因,并以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的空间协同治理为例,解析其协同治理策略及发挥作用的内在原理,以期为区域治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娟 《规划师》2016,(8):40-45
文章从依法治理区域和城市的迫切性出发,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契机,在区域层面加快建立立法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机构—立法—规划"三种手段的作用,同时探索向国家立法机关申请特殊授权以突破制度瓶颈的方式,发挥立法对区域协同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为我国其他地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提供示范。在城市治理中,抓住《立法法》修订的契机,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和治理需求,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同时加快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保障、空间管控紧密相关的立法,强化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促进空间规划蓝图落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产权者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9.
陈治儒  陈岚  谭林 《中国园林》2023,39(10):124
构建连续完整的遗产空间网络是实现遗产整体性保 护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地域文化整体关联、促进区域协同 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区域协同视角,从基础通廊联系、文旅 产业发展、空间统筹三方面入手,探究遗产空间协同形式,提 出遗产空间网络的构建途径。以自贡市井盐文化遗产为例,在 井盐文化遗产梳理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丰 度指数、连通性分析等方法,通过识别提取遗产源点,生成遗 产廊道,划分发展片区等途径,构建并优化整体遗产网络,形 成“一横一纵、五区多点”的协同空间结构。从遗产节点、廊 道引导、文旅片区三方面提出遗产保护发展协同共进的实施路 径,以期为区域遗产景观的保护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中文化专 项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