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健 《山西建筑》2014,(24):9-10
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作了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作出初步探讨,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叶宇  殷若晨  胡杨  方家 《风景园林》2021,28(8):58-65
随着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程",基于绿色可持续理论的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形态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议题也同步受到关注.但既有研究缺少精准的城市形态数据,同时忽略了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特征的效应.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市中心区作为研究范围,开展兼具大规模和高精度的研判.一方面利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辐射传...  相似文献   

3.
柳泽  周文生  苏文松 《华中建筑》2011,29(6):116-121
该文依据相关规划设计标准,借鉴各地成功的总体城市设计案例,综合应用传统设计理论、数字技术等手段研究大尺度总体城市设计方法。通过城市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多层级的设计内容控制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艺术设计与科学分析的结合,并在大庆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得到应用。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总体城市设计对城市形态和景观风貌的整体控制能力,并将设计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管理语言,进而促进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高度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核心组成要素,对城市风貌、整体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溧水区高度控制为例,探究如何从高度视角进行城市形态导控,并建构城市高度形态导控系统,思考如何以街区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高度"维度的管控将城市形态转译为可管理的语言,为城市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同时通过不同要素修正,进而提出结合城市设计意图的城市特色形态.  相似文献   

5.
经济飞跃使城市建设产生质的变化 ,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将城市设计引入城市建设管理 ,其意义在于通过与管理层的结合与反馈 ,将其逻辑判断和感性创作的结果形成有效的管理语言 ,实施对城市形态环境品质的激发和控制机制。一、建立和完善将城市设计引入城市建设管理的法规保障机制将城市设计引入城市建设管理之中 ,首先应该有法规保障 ,才能形成社会的共识。具体而言 ,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在规划立法范围内对城市设计的制定、审批和实施等作规定 ,明确城市设计对城市形态环境的控制权 ,促进城市设计成果的合法地…  相似文献   

6.
能源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环境压力和产业转型需求,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文章从城市设计视角对密度和类型概念进行剖析,在传统和现代城市形态间开展比较研究,建立城市形态因子同能源性能的相关性,进而通过上海街区能源性能模拟试验,探索了多目标决策下密度和类型的设计方法。最后,提出高能效城市设计的理念并对其应用展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孔孝云  董卫 《城市建筑》2006,(12):42-45
历史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空间形态是历史演变与积累的结果。本文以杭州市武林广场及周边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如何从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演变分析着手,以城市的视角发现并解决城市空间问题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鹏  黄瓴 《城市建筑》2022,(12):118-121+125
在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下,城市集合住宅具有空间与社会的双重内涵:一方面,它是联系建筑层面“居住空间单元”与城市层面“整体形态”的中介物;另一方面,城市集合住宅形态同城市社会环境紧密关联,进而塑造居住人群特定的生活模式。本文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城市集合住宅设计课程为例,探索将城市形态作为推动集合住宅设计的关键视角,强调“类型”方法在方案生成中的使用,并将住宅—城市关联互动的理念融入多维度的设计目标、多层级的方案设计,以及多阶段的设计过程与表达环节中。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城镇化中后期呈现出品质化的需求,加上原有的快速度和大尺度特征,普遍面临着城市形态的科学布局和精细管控的新课题,尤其在数字化时代,需要从新的视角探索“数字化分析—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成海为研究样本,针对城市的现状特征和发展目标,通过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科学布局和有效管控之道,为营造精致城市提供途径。借助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技术,从环境生态、空间形态、人群动态、功能业态等方面充分挖掘城市内在规律,更加精确理性地把握城市特色,营造精细雅致的宜居城市。在深入研究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基础上,挖掘数字化技术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潜在优势,建构城市设计数字化管控平台,以提升管理实施的效率与质量。依托数字化平台,集成智能管控规则,实现多尺度、多类型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集成化、智能化、实时化,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洁晶  汪芳  刘锐 《规划师》2012,(6):96-101
空间句法通过对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和结构的数量化建模,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选取路网规整、用地集中布局以及路网自由、用地组团布局两类形态差异较大的城市为例,建立轴线图模型,对比分析两类城市的形态特征的差异与共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城市的集成核形态差异较大,"自由轮轴"形式只在集中型城市中较为明显,而组团型城市自内向外整合度逐渐减小而呈现圈层分布,说明前者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联系比后者便捷,而对于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前者同样强于后者;在共性方面,两类城市的轴线网络都是无标度网络,借此能够解释城市核心区的集聚和城市形态演变存在的"惯性"。  相似文献   

11.
邓晓明  王毅 《华中建筑》2006,24(8):92-96
汉正街区城具有位于城市中心区、商住极度混杂的特殊性。本文借助城市形态和建筑型学的方法对汉正街的空间形态进行考察,分析汉正街的城市空间现状和成因,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人居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刘生军  徐苏宁 《城市建筑》2010,(12):117-118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对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进行文本性的阅读,阐述了研究城市结构与形态的方法论依据,明确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并进一步从"城市文本"的不同构成要素入手,归纳并提出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城市形态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和平 《南方建筑》1998,(1):47-49,65
本文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从分区层次对防城港市中心区城市设计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设计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设计目标与主要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4.
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因其自然形态与城市形态相互融 合,具有湖面水体开阔、观景点位自由、界面环形观览、视廊 通透绵长的观赏特点。作为滨水中心区的典型类型,如何依托 其滨江环湖的双重特点进行设计优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聚焦 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 梳理并总结出4类特征,即前景开阔、动态观览、环形画卷、视 野通透。进而结合其景观特征分别从点景、叠景、透景3个维度 进行标志高层、观赏界面、景观视廊的设计优化。以重庆市万 州中心区作为实证案例,对滨水界面进行设计优化,依托功能 和类型合理布局标志建筑,结合自然要素打造城市超级视廊, 以期为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形态优化提供设计方法及策略参 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主流思潮的背景下,本文对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纲要性回顾,并根据其目标定位及实施手段梳理出关于城市形态理论模型的逻辑框架,以系统性理解各种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理论模型大致包含了新传统主义、城市遏制、紧凑城市和生态城市几大类.本文在文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紧凑度、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密度、混合土地使用、多样性、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和生态绿色设计影响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七个核心概念,并建立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评估框架,为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评估标准和空间设计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凌晓红 《城市建筑》2014,(16):112-116
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主流思潮的背景下,本文对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纲要性回顾,并根据其目标定位及实施手段梳理出关于城市形态理论模型的逻辑框架,以系统性理解各种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理论模型大致包含了新传统主义、城市遏制、紧凑城市和生态城市几大类.本文在文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紧凑度、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密度、混合土地使用、多样性、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和生态绿色设计影响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七个核心概念,并建立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评估框架,为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评估标准和空间设计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各地都在进行新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以赋予城市新的完备的功能,激发区域活力,提升城市形象。文章以成都新都区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功能定位到具体的空间架构以及建筑实体的限定等方面概述了城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从四川汶川水磨镇重建实践中解读城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过程与建成效果,回顾其灾后重建城市设计中安置—文化—生态—经济统一结合的发展理念,并总结了水磨镇灾后重建过程中采取从策划—概念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全过程的设计服务,指出水磨镇的经验在于全过程的城市设计保障城市形态的完整性以及总设计师负责制这一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中心区地铁站域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共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运行的综合效能。文章从地铁站域地上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地铁站域地上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对地铁站域一体化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钟婷 《四川建筑》2016,(4):34-37
城市高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形式,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异质化的城市要素,其对两侧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需要谨慎对待。文章阐述了城市中心区高架路段两侧城市设计和一般区域不一样的考虑因素,并以成都市老川藏路两侧红牌楼地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功能选择、交通组织以及城市形态塑造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类似地区规划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