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光 《节能》2013,32(2)
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条文的分析解读,总结了在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应用方案选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2012,(4):44-4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别用于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效期分别为2年和3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并管理的绿色建筑评审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绿色建筑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主要针对项目的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针对项目的施工阶段及运营情况。一个项目取得了绿色设计标识,并不意味着它还能够取得绿色评价标识。由于政策机制等各种原因,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建轻管"的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57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为样本,调查分析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光伏发电三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中的项目数量、所在地点、系统形式、产品类型和关键指标,并从因地制宜、有机集成、适量合理三方面提出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能效标识是表示用能产品能源效率等级等性能指标的一种信息标识。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对不断提高产品能效水平和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综合类 世行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的投资大幅增长 世界银行集团10月3日表示,在2007至2008财年,世行集团对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的资金支持达到27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了87%。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存在缺口,通过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或能部分解决补贴问题,也将有利于企业快速回款。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这项制度推行初期偏向公益性质,还需等待试行结果及后续规定出炉。绿色电力证书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  相似文献   

8.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发布实施以来推动了我国绿建筑工作高速发展。为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建筑部发布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前通过2006版标准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在申请运行标识时,需采用GB/T50378-2014进行评价。为更好地运用GB/T50378-2014指导旧版设计标识项目的运行评价过程,本文以上海市冠捷大厦绿建三星运行标识项目为实际案例,对修订前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条文进行分析,并为后续的旧版设计标识项目获得新版运行标识的评价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落实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而言,国际上公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推行“家用电器能效标准与标识”活动,促进本国的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实施能效标准要求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在规定时期达到一定的指标要求;推行能源标识活动则是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引导消费者购买能源效率高的产品,同时推动生产者采用高能效的技术。国外近十几年来推行“家用电器能源标准与标识”活动的经验表明,实施能效标准与标识是一项行之有效且代价最小的政策,这对提高本国的能源效率与节能工作起了非常有益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宏 《广西节能》2009,(4):23-26
随着世界能源紧张形势的日趋严峻,建筑节能已成为节能工作的重点.本文介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能效标识,指出了我国<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的不足,探讨目前适合我国建筑能效评估的方法,相信对完善我国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2007,(5):59-61
综合类美国农业部将投资1.88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美国农业部(USDA)将提供1.76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和1140万拨款来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小型商业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效改进技术。可再生能源与能效贷款和补助项目是在2002年农业开支(the 2002 Farm Bill)下开展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基金来购买和安装可再生能源系统或改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能效标识推动节能降耗的作用机理,从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实施程序层面解析了该制度的基本框架,并重点分析了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采用的能效标识为能源效率等级标识,能效等级划分的依据是能效国家标准。我国将以分批发布目录的形式,逐步对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大的用能产品实施统一的能效标识制度。凡列入《目录》的产品,应当在产品或者产品最小包装的明显部位标注统一的能源效率标识,并在产品说明书中说明。能效标识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能效标识已于去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值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一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与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于2006年3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以"注重能源效率、创建节约社会"为主题的能效标识实施一周年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在海岛旅游、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克里特岛上可再生能源、节能和岛屿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最后指出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措施将可确保全世界岛屿长期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综合能源系统的四大特征是以客户为中心、供需相协调、以技术为驱动、以改革为契机。以安徽省大别山区某县为例,提出构建县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设想。在分析县域资源禀赋和用能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分布式供能、多能互补、绿色用能、智慧用能的原则,以最大程度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目的 ,分区域制定供用能方案。其中,将县城区域(含经济开发区)列为能源利用核心区,它是主要的工业聚集区和用能负荷区,该区域的供用能策略是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打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将核心区以外的其他县域列为在拓展区,该区面积较大,用能密度较低,可再生能源较丰富。该区域的供用能策略是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并配以能源小镇和能源民生工程建设,最终实现全县域绿色用能。经测算,核心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建成后,从用能侧考虑,综合能效可达到80.7%,提高约30个百分点;从供能侧考虑,综合能效可达到63.2%。区域绿色用能比例大幅提升,近期目标实现后,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有望超过40%,绿色电能本地消费占比不低于80%;远期目标基本形成以绿色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区域可再生能源渗透率超过50%,绿色电能本地消费占比100%。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2007,(1):57-59
财政部10368万元补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中美两国签署《能效与可再生能源合作议定书》;青岛市千万补贴尝试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江苏将投资1500亿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17.
能源效率标准和标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是减少能源消耗及保护环境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在世界上受到了广泛重视。介绍了能效标准与标识的概念、基本原理与作用、及其制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论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实施情况,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能效项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则是实施最为广泛的标准和标识项目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随着能效项目的增多,国际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标准和标识的一致化。分析表明,实施能效标准及标识项目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和能效信息标识制度,加强耗能产品的能效管理,提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对缓解我国能源需求紧张、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确保达到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睿宁  李慧 《中国能源》2022,(11):77-86
能源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双方在电力、油气、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本文全面阐述东盟能源发展现状并指出发展中的新变化,体现在注重能效提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广泛开展能源合作;从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三个领域,深入分析东盟能源发展需求以及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机遇;针对现阶段中国-东盟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大国竞争激烈、政策波动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高等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提高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风控体系、深化绿色金融合作等方面,提出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资讯·数字     
《节能与环保》2011,(1):19-19
上海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到65% 2011年1月1日,新制定的《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从原来的50%提高到6B%。对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以及节能建材管理、可再生能源应用、能效测评标识制度、施工节能等也一一做出了详细规定,覆盖建筑建设、管理、维护全过程。规定凡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可享受财政税收优惠等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