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油化工》2016,45(1):74
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研究对象,利用黏度分析仪和Materials Studio软件,通过实验方法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HPAM溶液的黏度性质,分析了温度对HPAM溶液黏度影响的规律,并探讨了温度导致溶液黏度变化的微观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发生降解的温度范围内,HPAM溶液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高温时黏度降低更严重,HPAM的耐温性能较差。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高温下HPAM分子链发生解缠结,溶液体系的流动阻力减小,导致溶液黏度降低;随温度的升高,HPAM周围水化层内水分子的密度减小,水分子对HPAM运动的阻碍作用减弱,HPAM运动阻力减小,溶液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金属离子对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不同金属离子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指出在相同的金属离子浓度下,各种金属离子对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Fe2+>Fe3+>Mg2+>Ca2+>Na+>K+。  相似文献   

3.
系统考察了污水中多种因素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在25℃时,污水中使聚合物化学降黏的主要成分为铁、钙、镁,其影响顺序为:Fe2+〉Fe3+〉Ca2+≈Mg2+;在65℃时,污水中使聚合物化学降黏的主要成分为铁、硫、钙、镁,其影响顺序为:Fe2+〉Fe3+〉S2-〉Ca2+≈Mg2+。在25℃、65℃时,生物影响聚合物黏度的主要菌种为铁细菌(Fe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腐生菌(TGB),其影响顺序为FeB菌〉SRB菌〉TGB菌。确定了采油用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时各影响因素的限度指标:铁离子〈0.1 mg/L、S2-〈1 mg/L、Ca2+〈100 mg/L、Mg2+〈50 mg/L、FeB菌〈100个/mL、TGB菌〈10000个/mL、SRB菌〈10000个/mL。此时的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小于30%。当污水中这些成分高于该指标时,将引起聚合物溶液黏度大幅降低,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抑制。图6表1参9  相似文献   

4.
介绍BG12005.6-89《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解度测定方法》中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提取三个地区的水进行实验来说明标准中应加入水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产品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影响聚丙烯酰胺聚合的主要因素 ,探讨了AM质量、浓度、pH值与聚合物分子量的关系 ,研究了反应引发温度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以及水解度对PAM的分子量影响 ,同时对苯二酚的性质和阻聚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 ,影响聚合物聚合的是阻聚剂含量、反应体系中的酸碱度、引发温度、单体浓度等。大量试验结果表明 ,聚合反应最佳条件控制为 :pH值 11. 6 ,水解度 2 9% ,引发温度 18℃ ,单体浓度为 2 5%。  相似文献   

6.
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为单体,合成了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丙烯酰胺单体用量、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体系pH值对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本反应最佳条件:丙烯酰胺单体用量为25%;引发体系为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1:2,用量为0.2%;聚合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体系pH值为7。并优选了可较好控制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链转移剂甲酸钠,通过改变其用量,PAM相对分子质量可在(0.80~13.50)×10^6范围调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油田广泛应用,导致产生大量的含聚丙烯酰胺污水,这种污水的黏度大,油水分离困难。为此,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含聚丙烯酰胺污水中油滴聚结与上浮过程进行研究,基于水平集的方法建立了几何模型,设定了模型的初始边界条件,并加入了油水两相流控制方程。为探究油滴黏度变化对其聚结与上浮规律的影响,分别对油滴体积分数、油滴聚结与上浮速度和油滴周围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滴黏度不同,其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大致相同;油滴在上升过程中主要受浮力、黏性阻力和惯性力的作用,油滴黏度增大,油滴受到的黏性阻力也随之增大,各个小油滴聚结的时间变长,整个过程中油滴的运动速度变小;压力分布主要与高度有关,油滴黏度的变化对压力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实验以紫外光引发聚合方式,研究了丙烯酸钠(AAN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酰胺(AM)共聚合成两性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mPAM).最佳工艺条件为:n(AM)∶n(DMC)∶n(AANa)=1∶0.12∶ 0.65,单体总质量分数为40%,光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8%,pH=6.5,反应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9.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初始粘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中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用聚合物水溶液作为驱油剂,而聚合物水溶液的初始粘度是表征聚合物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油田聚合物驱中最常用的聚合物是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针对温度、pH值、阴离子、阳离子等影响HPAM水溶液初始粘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H值在7~10时溶液粘度较高;阴离子对HPAM水溶液初始粘度有一定影响;一价、二价阳离子对HPAM水溶液初始粘度的影响曲线符合傅立叶函数式;温度对HPAM水溶液初始粘度的影响满足关系式μ=73.465e5.8/t。  相似文献   

10.
《精细石油化工》2017,(4):35-38
针对如何提高聚丙烯酰胺(HPAM)黏度的问题,考察了有机碱乙醇胺对HPAM黏度和渗流特征的影响。实验发现,乙醇胺对HPAM具有明显的增黏效果,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延长,增黏效果越显著;乙醇胺可以提高HPAM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乙醇胺-HPAM体系具有更优的流度控制能力。此外,通过对乙醇胺-HPAM体系开展微量热,剪切流变和冷冻蚀刻电镜研究,发现乙醇胺与HPAM分子在溶液中存在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HPAM分子之间借助有机碱反离子形成松散的网络结构导致体系黏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温度、聚丙烯酰胺(PAM)含量及亚铁离子对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剪切粘度随之下降,剪切粘度对数与温度的倒数符合线性关系;随 PAM 含量的增加,PAM 溶液剪切粘度随之增加;PAM 溶液中加入10mg·L~(-1)亚铁离子,会引起 PAM 大分子降解,相对分子质量降到原来的1/7,导致 PAM 溶液剪切粘度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乳化沥青的黏度反映其内在本质,也与测定条件有关。研究简述了沥青体积分数、平均颗粒直径与分布、界面膜与增稠剂、剪切速率以及温度等因素对乳化沥青黏度的影响。颗粒直径呈单峰分布的乳化沥青,黏度随沥青的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大,在体积分数相同时,颗粒直径较小的乳化沥青黏度较大。界面的流变性影响乳化沥青的黏度,界面黏度大则乳化沥青的黏度大。加入增稠剂使体系黏度增大,升高温度使乳化沥青的黏度减小。低浓度乳化沥青表现为牛顿流体性质,颗粒直径单峰分布的较高浓度乳化沥青为非牛顿型流体,黏度与剪切速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获得稠油黏度的控制因素,以塔河、轮古油田的15 个稠油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稠油的黏温关系,进行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SARA)四组分分离和元素组成分析并将其与黏度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了水热催化裂解法对稠油的降黏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稠油中存在结构黏度,黏温关系较好地符合Arrhenius 方程。稠油黏度与组成有关,随稠油中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含量增加,稠油黏度降低;随沥青质含量增多,稠油黏度呈近似指数关系升高;随胶体稳定性参数(胶质/沥青质量比)增大,稠油黏度降低并呈近似指数关系;稠油黏度与N、Ni 含量正相关,与S、V含量关系不明显;氢碳原子比越小、芳碳率越高,稠油黏度越大。对LG-01 稠油进行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后油样的黏度变化与组成变化相对应,在80℃的黏度由反应前的34965 mPa·s 变为12165~295858 mPa·s,水热反应后对应的沥青质含量为21.50%~29.22%,胶体稳定性参数为1.19~0.63,氢碳原子比依次降低,杂原子S、N含量依次增加。图12 表3参16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虎  赵晓静 《润滑油》2009,24(6):59-64
分析了温度、压力和润滑油分子量及分子结构对润滑油粘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精度高、操作简便的润滑油温度-粘度关系式的建立方法,给出了用绝对温度的对数的四次多项式表示的十余种润滑油运动粘度经验公式.不同分子量的润滑油的粘度统计分析表明,除特定系列的润滑油外,润滑液粘度与分子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压力对其粘度影响的经验公式计算表明,对于在高压条件下工作的润滑油,润滑油粘度受压力影响很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纳米SiO2改性并接枝聚丙烯酰胺,制备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的阴离子聚合物,用于油藏深部调驱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红外光谱分析并验证了纳米SiO2的成功改性,同时利用红外光谱验证了改性纳米SiO2(MS)成功接枝聚丙烯酰胺。考察了改性纳米SiO2接枝聚丙烯酰胺(MSP)含量、NaCl含量、温度和溶胀时间对MSP黏度特征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MSP质量分数0.1%~2.0%、NaCl质量浓度0~20 g/L、温度30~90 ℃和溶胀时间0~10 d的条件范围内:(1)MSP黏度随着MSP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溶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且至7 d后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一定的黏度稳定性;同时,MSP黏度随着改性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黏度由小到大顺序为MSP0、MSP1、MSP2、MSP3。(2)MSP0和MSP1的表观黏度随着MSP含量的增加和溶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NaCl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较低剪切速率(γ<10 s-1)时,MSP0和MSP1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表现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在较高剪切速率(γ>50 s-1)时,MSP0和MSP1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大基本保持不变,表现为牛顿流体的特征。同时,MSP1的表观黏度在同一剪切速率下均大于MSP0,这表明改性纳米SiO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MSP的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用布氏黏度计测定聚合物黏度有一定的误差,指出用布氏黏度计与流变仪测量聚合物黏度的差异,考察布氏黏度计转子选择、温度、聚合物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并对布氏黏度计和流变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选择适宜转子的布氏黏度计,在聚合物黏度100 mPa.s以下时,布氏黏度计与流变仪测量相对误差仅在±3%以内;随着聚合物黏度增加,相对误差可达±10%,此误差不影响实验结果,可在油田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得到油品运动粘度测定的准确结果,实验考察了粘度计常数的选择、粘度计安装的垂直状况和测定温度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粘度计常数偏高,结果偏大;粘度计向宽管方向倾斜,结果小于准确值,向毛细管主管方向倾斜和向侧面倾斜,结果都大于准确值;粘度对温度的影响很敏感,恒温浴极微小的温度波动(超过±0.1℃),测定结果也会有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