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倡导译文要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本文依据此理论从语义和语体两方面对《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地位,译者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原文诗歌的韵律、修辞、语义、文章体现的主旨等因素,从语义和语体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对等,这样才更有利于原文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十二曲之《虚花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其不同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译者的诗歌翻译特色和风格,从而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中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文章通过比较《天净沙.秋思》这首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的四种英译,以此说明诗歌翻译中存在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4.
茅盾先生的散文《雾》,借用意象,以象征的手法,达到情志交融.文章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语音、词语、模糊集这三个维度,剖析《雾》张培基先生英译本的美学特征,进而探究散文汉译英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为了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一致的、至少是类似的审美效果,原诗的意象应该尽量予以保留。关于如何处理文化色彩浓烈的意象,可以有三种解决方式:省略、注解及替代。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对阿乙的小说《先知》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主人公的形象与命运、艺术风格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叙述者与主人公的立场差异,其瑕疵减弱了《先知》的反讽张力,降低了对读者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负载词是带有特定语言文化特征的词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产生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的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目的论以是否达到目标语读者的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的成功与否。本文以莫言小说《丰乳肥臀》英译本为切入点,从目的论的视角审视英译本中对原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此挖掘文化负载词有多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意译、省略、替换等。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原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一诗在中国的翻译与阐释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出现了误读.这种误读有深刻的动因: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影响了庞德诗歌及诗论,这种影响反过来左右着中国读者对意象派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思妇诗在《诗经.国风》和《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中的思妇形象特点不同,从而思妇这一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内涵。《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传达出质朴无华的美,《故事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美。  相似文献   

11.
《诗经.秦风.蒹葭》是秦地的歌谣[1],以清逸缥缈的文字描述了对伊人的向往与追求,写得颇具美感。论述了《蒹葭》的美不仅体现在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形式方面,还体现在从内涵的多义性折射出的朦胧美,从"企慕情境"折射出的哲理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方面通过举例来逐一对许渊冲的《离骚》英译本和霍克斯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个译本的得失,领略两位译者不同的汉英翻译技巧,许译本更加注重形式对等,而霍译本更加注重语意对等和读者反映。对于《离骚》这样的典籍,两位译者的翻译都有不完美之处,只有肯定功能对等对汉英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注重功能对等的同时更加注重形式对等,才能使译本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主要理论典籍,其中有关摄生方面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体营养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人类保持自身健康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的理论体系揉合了先秦道家、阴阳家和汉代儒家的哲学观点,所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是科学和迷信的杂揉,这种不协调的思维方法,是其时代局限性的具体表现,但其科学价值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其翻译代表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出版即大受欢迎。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在语言形式、写作手法和伦理价值观等方面都着力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遵守目的语文化伦理价值观。归化式翻译增强了该译作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对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在节奏、词义和创作技巧等方面的视域融合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本与原诗的视域融合,使原诗的风格和神韵再现于译本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从格式塔理论视角对《雷雨》英译本进行诠释,探讨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从整体把握译本审美感受,更全面地理解戏剧语言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萨加德·查希尔的诗集《熔炼的蓝宝石》收集了他于196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他的自由体诗歌创作方法别具一格,脱离诗歌的传统形式,试图创造一种新颖、独特和优美的诗体。传统的乌尔都语诗歌韵律范式包含有韵式、韵节和韵组。几百年来诗人遵循这些规则,并依据基本规则不断地丰富韵式,淘汰陈旧的韵式。萨加德·查希尔认为,诗歌的本质和灵魂是指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旨归,构成诗歌的其他方面都是形式、方法和分散的元件。诗歌形式的重要性只有它与诗歌的灵魂有关联时才有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