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伟  林海安 《广东化工》2011,38(4):195-196
介绍在当前市场对柴油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对炼油厂常减压装置侧线产品的分析,提出常减压蒸馏装置流程的优化改造方案,将常四线油通过减二线中段回流并入减压塔的实施,在保证其他侧线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实现增产柴油的目的,同时通过后续工艺流程的优化调整,有助于提高常减压装置换热终温,降低装置加热炉燃料消耗,提高装置运行的...  相似文献   

2.
娄刚 《化工中间体》2023,(14):156-158
目前柴油加氢单元及航煤加氢单元均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柴油加氢单元低凝柴油产品部分循环,循环量达到45%;航煤加氢单元生产-35#柴油调和油,加工负荷为61%,综合能耗及加工成本均较高。为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尝试将航煤加氢单元停工,其原料并入柴油加氢单元生产-35#柴油。柴油加氢单元经分阶段引入一套、二套常减压装置常一线油,对操作条件进行调整后,产品质量合格,单位毛利润可提高47.4元/吨以上。  相似文献   

3.
180万t·a~(-1)柴油改质装置经过侧抽航煤改造后,装置柴油产量降低45万t·a~(-1),增产石脑油14.4万t·a~(-1),航煤22.7万t·a~(-1),柴汽比由2.05降至1.56。本次改造对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柴汽比、提高公司产品竞争力及经济效益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闫博 《广州化工》2015,(2):129-13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2.0 Mt/a加氢裂化装置是燕化公司生产航煤产品的主力装置。针对北京市场对航煤的旺盛需求,该装置于2013年采用了石科院开发的多产航煤加氢裂化技术,并通过消瓶颈改造,期望在长周期满负荷稳定运行的条件下达到增产航煤和同时降低尾油BMCI值的双重目标。其应用研究标定结果表明:采用新技术可实现航煤收率≥30%,满足3号喷气燃料质量要求;产品尾油收率BMCI值10,收率40%左右,达到了增产航煤同时兼顾生产优质尾油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成品油市场消费增速在整体下降的同时,出现了汽油消费增长,柴油消费负增长的新格局。介绍了某燃料型炼油厂紧盯市场需求,通过优化装置操作,降低MTBE硫含量、拓宽重整及催化汽油加氢装置原料、提高催化装置负荷等措施,全厂柴汽比降低0.33,全年可增产汽油5.81万t,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利用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富裕生产能力掺炼减一线柴油及加氢焦化柴油,在掺炼过程中蜡油加氢裂化装置运行平稳。通过试验,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对裂化减一线柴油及加氢焦化柴油效果明显,特别是加氢焦化柴油的转化率达91.38%。通过裂化柴油,提高了液化气、石脑油和航煤产品的产量,降低了柴汽比。通过测算,掺炼加氢焦化柴油效益达303.9元/吨,有效增加了炼厂的经营效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王子健 《化工进展》2020,39(z1):97-100
常减压装置是炼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用初馏塔侧线以达到增产航煤的目的。某炼化企业3#常减压装置加工混合原油8.0Mt/a,通过Aspen Plus进行装置的流程模拟及操作优化,确定了初馏塔侧线最佳抽出位置为第22块塔板,抽出量为16t/h,常压塔最佳取热比为塔顶+顶循∶一中∶二中=0.387∶0.233∶0.380。结果不仅使常二中增加取热8.11GJ/h,为后续换热网络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在保证各侧线产品质量合格的基础上增产航煤16t/h,常压塔的拔出率也从35.5%提高到了36.3%。说明了常压塔在中段取热优化基础上,投用初馏塔侧线对航煤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常压塔的拔出率也会增加。并且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航煤的需求量日益提高。因此对于初馏塔侧线的投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某炼厂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改造为航煤加氢精制装置的工程实例,主要包括工艺路线的选取、装置能力的确定、操作参数的调整及如何保证航煤产品银片腐蚀合格等。  相似文献   

9.
国内某炼厂通过改造原装置分馏系统等措施将装置由柴油加氢改造成航煤加氢,原料是来自常减压装置的直馏煤油。原料油与氢气混合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把原料中的硫醇、氮、硫等杂质脱除,降低了煤油的酸值并改善其颜色,生产出达到国家标准的喷气燃料产品。  相似文献   

10.
2017年我国汽油需求增长放缓,柴油消费回暖,煤油消费保持增长,成品油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突破4000万吨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但受国内需求旺盛、国家政策管控、出口基础设施瓶颈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同比增长7.3%,远低于2016年同期增长50.3%的水平.展望2018年,我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继续增长,汽油需求增速将继续放缓,柴油需求将回归下跌,航煤需求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成品油出口将进一步扩大,跨区贸易成为趋势,将对亚太乃至全球成品油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介绍HC-120催化剂在某公司年产2.20 Mt加氢裂化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HC-120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好,产品质量高且产品分布合理。与上一周期使用的多产柴油型裂化催化剂HC-115相比,初期操作反应温度相对较低,氢气消耗降低,重石脑油收率提高约5.3个百分点,航煤提高3.4个百分点,柴油收率降低5.0个百分点,能有效降低柴汽比。在达到重石脑油+航煤收率提高8.7个百分点的同时,氢气收率仍有所降低,大大提高了氢气利用效率;同时因催化剂活性提高,降低了装置能耗,提升了装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加氢裂化催化剂级配技术,该技术可以在降低冷氢量与装置能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同产品的质量。天津石化1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催化剂级配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新开发的高效加氢裂化催化剂级配技术,加氢精制催化剂换用FF-46,加氢裂化反应器换用FC-52/FC-32/FC-80加氢裂化催化剂级配体系,当正常生产方案时,重石脑油与航煤收率分别提高3.87%和8.47%,柴油收率降低5.81%,航煤与尾油质量均提高;采用压减柴油方案时,航煤与尾油收率分别提高1.01%和7.12%,尾油BMCI值虽有所增加,但仍能满足生产要求,达到了压减柴油目标。  相似文献   

13.
某加氢裂化装置在不改变原有装置结构、工艺流程及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现有管线将部分产品柴油回炼,实现柴油产量的降低,高附加值产品(航煤、石脑油)产量的增加。与此同时,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装置反应苛刻度,延长了催化剂寿命及装置运行周期,在当前市场需求下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赵书娟  邢卫东 《当代化工》2011,40(6):612-614
对汽油加氢装置改造为航煤加氢装置后,逐渐暴露出的航煤产品指标不稳定、装置能耗偏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催化剂活性下降及分馏系统流程不合理是导致指标波动的主要原因。采取更换催化剂及生产优化等措施稳定了航煤质量,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装置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5.
航煤加氢装置以加工航煤原料为主,间接加工低凝柴油、焦化汽油,装置平稳运行两年后,出现柴油产品硫含量指标不合格现象,虽然经过大幅提温操作、降低装置加工负荷,进一步提高脱硫率,但是柴油硫含量指标仍然达不到出厂要求,在停工期间对换热器进行检修,发现管束间存在大量油泥并出现炭化现象,导致管束涨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尽可能多产柴油,缓解炼厂汽柴油产品分布和当地油品需求的矛盾,装置在通过采用多产柴油催化剂、优化装置操作条件等手段来提高柴油收率等措施效果不太明显的基础上,改用采取顶循环回流脱水技术改造以降低分馏塔顶温度来拓宽柴油馏程的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分馏塔顶温度,拓宽柴油馏程,提高了柴油收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柴油的需求量持续低迷,柴油产量过大的炼厂经济效益持续不佳。文章以国内某民营企业炼厂为例,详细讨论了企业减少柴油产量的若干方法,最终用PIMS软件对全厂总加工流程进行了优化,主要优化了常减压装置、加氢改质装置以及催化裂解DCC装置的原料或产品。优化后有效减少了柴油的出厂量,解决了困扰企业已久的柴油过剩问题,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文的优化方法对类似的柴油过剩的炼厂提高效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着重介绍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低凝点柴油生产方案,通过产品质量跟踪、优化调合及使用降凝剂等一系列手段大幅度增产低凝点柴油,为炼厂增加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调合效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简要介绍了炼油企业低凝点柴油进一步增产的方法和质量升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常减压装置提高柴油收率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炼油厂南常减压装置近几年在提高柴油收率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调整优化工艺参数、加大其他产品中柴油馏分的回收与挖掘力度、采用常四线代替常三作封油、减少碱洗过程的浪费等.从而使柴油收率提高了2%~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对同类装置在提高柴油收率方面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14年我国炼油行业发展态势:炼油产能增长趋缓;石油商品总量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原油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汽油产销大幅增长;航煤产量增长快,需求虽旺盛但增速趋缓;柴油经济不振,增长放缓.预测2015年国际油价再下降有限,炼油业盈利情况会好于20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