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人发现定产液量生产时的水驱曲线法与Arps递减方法之间存在着联系,而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含水率上升产液量会逐渐升高,很难实现定产液量生产,因此开展了产液量变化情况下的产量递减规律研究。在推导产液量变化情况下产量递减率通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了4种常用水驱曲线变产液量生产时的产量递减率公式,并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数据拟合分析结果,得到了乙型与丙型水驱曲线变产液量生产时的产量计算公式。分析发现:定产液量生产时的产量计算公式是变产液量生产时产量计算公式的一个特例;若油田生产符合乙型水驱曲线特征,当油田的产液量变化率与预测初始时刻的产量递减率一致时,油田的产量能保持稳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产液量维持油田稳产会导致产液量呈指数增长,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不能为追求稳产将产液量提高幅度制定得过高。   相似文献   

2.
油田调驱措施与其他增油措施同时实施时,调驱增油与其他措施增油难以准确判断。为此,基于乙型水驱曲线推导出适用于稳定水驱阶段的定液量条件下的理论递减率计算方法,并通过Q油田两口井实例应用分析,说明该方法具备较好适用性,同时可为调驱增油和其他措施增油进一步量化劈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驱油藏开发后期提液稳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提液是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保持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模式,提液时机的选择与提液指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后期开发效果。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某具体水驱油藏开发实例,综合运用Logis- tic旋回模型、油流入井动态曲线法以及稳产期地层压降与注采比的关系等油藏工程方法,系统分析了提液时机、提液条件以及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合理采油速度、油藏注采比和井底流动压力界限等主要技术指标,对水驱油藏中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驱油藏开发后期提液稳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液是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保持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模式,提液时机的选择与提液指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后期开发效果。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某具体水驱油藏开发实例,综合运用Logistic旋回模型、油流入井动态曲线法以及稳产期地层压降与注采比的关系等油藏工程方法,系统分析了提液时机、提液条件以及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合理采油速度、油藏注采比和井底流动压力界限等主要技术指标,对水驱油藏中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文君  王岚  杨永利 《吐哈油气》2004,9(3):269-271
从递减率定义出发,建立了递减率与开井数、含水、产液厚度、产液强度、井网密度、表皮系数等多因素分析模型。该模型可准确地分析各相关因素对递减率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定与形成控制油田递减率的调整对策提供了依据。后经实际油田应用,效果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以渤海锦州X油田西区为例,开展了海上油田中高含水期聚合物驱实践,通过提高注聚粘度、增加注水井、实施酸化、调整产液结构等措施有效保证了聚合物开发及增油效果,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动态跟踪调整及效果评价体系。锦州X油田中高含水期聚合物驱实践为海上类似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搞清影响定1780井区长1油藏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产量和含水变化规律,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沉积微相、油层发育情况、注采井数比、注采比、井网形式、注水状况等因素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产量变化以递减型为主,反九点井网开发效果优于七点和五点井网;②含水与采出程度变化以近“S”形为主;③影响产量的主控因素为井网形式和注采比。该研究方法对类似油田产量变化规律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主力产层只有一个小层并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渤海CB油田稠油油藏,基于动、静态相结合的思路,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出发,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和小波频谱分析等数学方法、以及厚层砂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对小层进行层内细分,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合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刻画油藏层内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储量。利用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7口水平井的部署,增油效果明显,预计采收率可提高4.5%。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油藏已取得的静、动态资料,应用并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对油藏进行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分别对油藏天然能量、不同井网、井距、不同注水时机、不同注采比及合理采油速度进行了开采指标预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为实现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油藏高质高效开发及稳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常规数据分析方法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低,难以满足海上油田开发规律深度挖掘的需求,基于标准化数据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程序开发,在渤海L油田开展了大规模、多专业和复杂生产规律下的油田开发数据的高效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油井生产数据参数相关性分析和产液规律数据挖掘,可完成油井产液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储层物性与注采动态等多专业数据,可完成不同井区平面及纵向注水状况分析;结合油藏大数据体构建与机器学习方法,可完成优势产能潜力区域筛选。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油田实际措施优选与方案优化后,达到了提高油田精细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渤海C油田以底水稠油油藏为主,采用水平井开发,油井投产后由于含水上升迅速,产量递减快,后期主要通过不断提液实现稳产。提液分为提频和换泵两个途径,由于油井产液能力随含水率上升而不断增大,因此换泵提液涉及配置电泵排量大小和维持生产周期的问题。对此,以渤海C油田为例,根据油田特点优选合适的水驱曲线,通过历史生产数据拟合建立油井水驱模型,结合油田实际采液指数曲线,建立时间与含水率和产液能力的关系曲线,据此可知油井阶段产液能力,进而确定油井各生产阶段换泵提液配置电泵大小和维持生产周期,同时对比预测油井阶段提液的增油效果,从而指导底水稠油油藏提液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气顶油藏作为一类较为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在开发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气顶气锥进,造成油井气窜,严重影响油井产能。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屏障注水技术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的对策机理进行了系统论证,并分析了对该类油藏实施屏障注水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合理屏障注水比例、注水时机等开发参数。结果表明:与衰竭开发脑及常规注水开发方式相比,屏障注水开发能显著提高此类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岩石力学参数表征岩石力学性质,在裂缝性潜山储层中表现为不同于砂泥岩储层的特征。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对纵波、横波测井值有一定的影响,由此计算得到的岩石力学参数也有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岩石力学参数在潜山储层不同岩生、不同储层类型中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在裂缝发育段岩石力学参数表现为"高泊松比、高体积压缩系数、低杨氏模量、低剪切模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上多层薄互层砂岩油藏受储层品质及层间干扰影响,定向合采井产量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渤海L油田为例,基于矿场资料,利用生产井产出剖面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储层的产能初值以及产出层比例情况,并建立多层合采井产量预测模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储层合采的情况下,Ⅱ类储层和Ⅲ类储层存在产量贡献,且产能以及产出层比例较低;在新井配产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储层的产出能力,提高合采井产量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裂缝性潜山油藏渗流特征复杂,实际开发过程中油井水窜严重,并且有效控水难度大。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为对象,开展了不同裂缝倾角岩心的应力敏感实验和基质岩心渗吸实验,准确获取了影响该类油藏渗流特征的2个关键参数,即裂缝的应力敏感程度和基质的渗吸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Eclipse软件建立了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型,通过示踪剂追踪技术定量刻画出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结果表明基质和裂缝渗流特征差异大,裂缝以初期供油为主,基质则是后期产量接替的关键;根据基质渗吸特征将其渗流进一步划分为蛰伏、发轫、旺汲渗和平息等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相似油田开发经验,构建了裂缝性潜山油藏不稳定注水策略,即初期降压开采、低含水阶段脉冲注水、中含水阶段周期注水和高含水阶段异步注采等,并在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开展了矿场试验,控水稳油效果显著,可为类似油藏注水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组分模型在高挥发性油藏中的应用——以渤海S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一般的黑油油藏不同,挥发性油藏在衰竭式开采过程中其气、液组分随着压力变化而变化,必须选用更加精确的组分模型进行模拟。在对渤海S高挥发性油田流体PVT实验数据拟合基础上,应用组分模型模拟了该油田衰竭开采的全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常规黑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春光油田排2油藏是一个构造简单、物性良好、油水流动能力相近且天然能量充足的优质油藏,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该类油藏是目前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排2油藏进行了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油藏开发技术界限,从而科学高效地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20.
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正确建立,是油气田开发方案及后期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在明确油田废弃产量及极限含水率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论证,优选出能够更真实的反应GX2–2油田开发规律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结合各阶段实际井网密度,回归出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应采收率随井网调整的变化,符合油田实际规律,对不同类型水驱油藏的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