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了空化现象及其产生的空化效应,总结了近年来超声空化和水力空化技术在重油改质降黏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国内外重油减黏热裂化工艺的现状。合理的采用热裂化降黏措施和集输工艺对重质原油的利用、处理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作为石油开发的一个新的领域,解决重油集输问题不仅是重油加工和利用的,也是重油经济效益的关键核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非常规原油中的稠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能源,其合理高效的开采尤为重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稠油进行降黏处理对于提高稠油采收率及管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稠油降黏剂的开发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稠油的致黏机理、各类降黏剂的合成方法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降黏剂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油溶性降黏剂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研究概况。(1)简述油溶性降黏剂的发展概况及分子结构类型;(2)通过SEM、XRD、IR、分子模拟,从沥青质微观形貌、分子间作用力角度介绍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3)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效果以及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的降黏效果;(4)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开展降黏剂对稠油胶体体系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阐明油溶性降黏剂的降粘机理。  相似文献   

5.
徐家丽  秦冰  赵琳  江建林 《应用化工》2021,(6):1627-1631,1641
综述了油溶性降黏剂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研究概况.①简述油溶性降黏剂的发展概况及分子结构类型;②通过SEM、XRD、IR、分子模拟,从沥青质微观形貌、分子间作用力角度介绍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③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效果以及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的降黏效果;④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研...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22,(11):3069-3073
介绍了稠油高黏的原因及性质特点;阐明了表面活性剂主要依靠乳化作用以及乳化过程中存在的复杂类型乳液降黏;叙述了油溶性降黏剂与胶质、沥青质之间以强氢键、溶剂化层和溶解剥离方式进行降黏;综述了催化改质降黏中断键、加氢、以及轻烃溶剂作用降黏。并对降黏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随着稠油降黏剂技术的发展,各降黏剂机理的逐步完善,降黏剂在稠油油田领域的应用定会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稠油在井底或井筒举升过程中,尤其是深水,由于克服各种井筒磨阻和热量散失,温度下降,原油黏度增加,当高于拐点黏度,流动困难,如何降黏改善稠油流动性以实现深水稠油井自喷采油或达到油井配产要求则是深水稠油开采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比多种深水稠油井筒降黏方法,以中海油刚果(布)M深水稠油油藏为例,作为中国首次尝试开发的深水稠油区块,为我国深水稠油井筒降黏方法的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宁  陈翔宇  夏淑倩 《精细化工》2021,38(5):882-888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给开采运输带来巨大的挑战.常用掺稀、加热、乳化等方式对稠油降黏,但各种技术均存在不足和限制.近年来,油溶性降黏剂因其降黏效率稳定、成本较低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油溶性降黏剂大多是由降凝剂发展而来,主要包含3种基团——长链烷基、芳香环和极性基团.该文综述了油溶性稠油降黏剂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结构特点;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中3种关键基团在降黏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前人在3种基团方向上的尝试;阐述了降黏机理及3种关键基团对降黏效果的影响;最后指出油溶性降黏剂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7):1838-1842
由硫酸氧钒、纳米SiO_2和尿素合成了一种纳米钒酸催化剂DL,以水配制成纳米催化剂体系,分析了纳米催化剂加量、反应温度、水加量及裂解时间对管道中的稠油黏度影响。结果表明,在36 h、180℃和0.3%催化剂加量下,可使稠油降黏率达到92.3%,远高于普通硫酸钒AC的67.1%。  相似文献   

10.
11.
以塔河某稠油为样,在优化条件下进行降黏实验研究。试油40g,降黏剂WWS质量分数0.4%,碳酸钠质量分数0.2%,加水量20mL(矿化度5 000mg/L),实验温度65℃,搅拌下反应80min,稠油的黏度从65℃时的5 620mPa.s降至180mPa.s,降黏率达到96%以上,改善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牛心坨油田原油属于高凝稠油,凝固点在32℃-50℃,油田一直采用热水循环和电加热举升工艺,但两种举升工艺均存在能耗高,不利于油田高效开发的问题。通过室内研究,成功研制出新型高凝稠油降凝降黏剂,对药剂的使用浓度、降凝降黏效果及配伍性进行了评价,能够满足现场使用的要求。新型化学降凝降黏举升工艺预测平均单井运行费用均低于电加热工艺与热水循环工艺,考虑到目前天然气的紧张情况,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三种稠油测定结果表明,稠油黏度与其自身胶质含量密切相关。合成了两种新型降黏剂,即降黏剂1(VR-1)和降黏剂2(VR-2),该新型降黏剂对新疆稠油表现出较好的降黏效果,且后者的降黏效果优于前者。紫外-可见结果表明,与VR-1相比,VR-2对胶质的分离效果更好,这可能与降黏剂VR-2与胶质分子形成更强氢键作用来分散了胶质聚集体并改变了其原始的致密结构有关,红外测定结果表明胶质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杂原子和极性基团,为氢键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综上,两种降黏剂对稠油中的胶质具有不同作用的原因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而导致的稠油黏度大、难开采等问题,许多稠油开采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化学降黏法的发展迅速,而稠油水热裂解技术更是具有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了降黏技术的分类、催化剂的种类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指出可将地层矿物与过渡金属结合用于催化稠油降黏,并进一步讨论了催化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理 《云南化工》2020,(2):107-108
降凝降黏剂已成为钻高难度的高温深井、大斜度定向井、水平井和各种复杂地层的重要手段,并且还可广泛地用作解卡液、射孔完井液、修井液和取心液等。由于稠油的黏度以及凝点低,防止在开采过程中出现困难,降凝降黏剂的应用需要进行一定的关注,解决其发展困难。  相似文献   

16.
使用变辐杆声化学反应器进行了减压渣油超声波降黏试验研究,考察了超声输出电压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减压渣油的降黏率关系,并考察了超声波处理后减压渣油黏度的恢复情况,分析了超声波对减压渣油降黏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了输出电压越大,超声波处理时间越长,降黏率越高;反应温度<280℃,有、无超声辐照后减压渣油测量温度40 ℃时,降黏率分别<30%和10%,测量温度为80 ℃时降黏率均<5%,此时超声可能以物理机械搅拌降黏作用为主,渣油体系发生了物理变化;反应温度300~400 ℃,有、无超声辐照后减压渣油测量温度40 ℃时降黏率分别从34%升至63%和从13%升至34%,测量温度为80℃时的降黏率分别从7%升至20%和从3%升至10%,黏度9天内基本稳定,此时超声对渣油的作用可能以空化裂化作用为主,渣油体系发生裂化,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稠油采收降黏助剂,表面活性剂单体选用了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磺酸盐的造纸废液作为分散剂,减少了环境污染。配方定型和配方复配中,将降黏剂改为两剂型,有效利用了溶解热。对该降黏剂进行了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稠油黏度由8371mPa·s降至23,2mPa·s,总降黏率达99%以上。室内和现场实验效果良好,解决了稠油采收的难题,提高了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塔河油田12区超稠油的性质,进行了超稠油掺苯乙烯焦油降黏实验及黏度预测模型的研究。采用苯乙烯焦油和柴油对超稠油进行不同掺稀比的降黏实验,用非线性宾汉模型进行流变数据拟合,并将实验测得的混合油黏度与预测模型进行匹配。结果表明:超稠油掺混20%苯乙烯焦油的降黏效果与超稠油掺混10%柴油的降黏效果相同,降黏率大于97%,掺稀比越大、温度越高,混合油黏度越低。混合油的流变模型符合非线性宾汉模型,呈现出一定的剪切稀释性。当超稠油与苯乙烯焦油的黏度比低于1.76×104时,混合油黏度可采用Cragoe修正模型和双对数修正模型Ⅱ进行计算,双对数修正模型Ⅱ对苯乙烯焦油与超稠油混合油的黏度预测效果最好,平均相对偏差为9.4%。  相似文献   

19.
实验采用模拟的风化条件,研究了兴县黏结性煤的风化降黏特性,并探究了煤风化降黏的预防措施.结果表明:风化时间越长,煤的黏结指数(G)下降越多;风化气氛对煤风化降黏有较大影响,风化时气氛的压力、氧体积分数、气体流量和温度越高,黏结指数下降越多;煤本身物性对煤风化降黏也有较大影响,煤颗粒越小、含水量越低,在风化过程中黏结指数...  相似文献   

20.
改性聚丙烯酸酯原油降凝降黏双功能处理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乙烯醋酸乙烯酯、极性基团物质改性合成的聚丙烯酸酯SDG - 6双功能处理剂 ,对凝点 40℃左右、黏度 10 0 0 0mPa·s以下的原油降凝率达 70 % ,降黏率达 95 %以上。同时降黏降凝效果好 ,经两口油井试用 ,初步解决了高凝稠油的开采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