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某厂区屋顶安装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为研究对象,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光照条件和所搭设光伏组件的建筑物屋顶条件,设计了最佳倾角式和平铺式两套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并对其进行经济技术评估,通过寿命期净现值确定了两套系统的可行性,对比发电量和系统回收期,确定了最佳倾角系统更优,对发展工商业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影响的电力供需模型。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任一建筑密度,减小建筑容积率可提高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对任一特定建筑,存在某临界容积率,使得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大于需求侧电负荷。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光伏系统在有着复杂环境的建筑系统中部署越来越多。由于光伏系统的发电能力严重受到周围环境和建筑本身等众多因素影响,在没有相关计算机工具的支持下,传统的基于专家经验的光伏建筑设计,设计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且光伏设备很难有最优的使用效率。文章提出构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的光伏设备自动铺设工具,利用BIM信息进行准确的阴影辐射分析;根据单位成本收益最大为目标优化函数,设计一种确定最优阵列间距和布局的铺设算法,并在建筑信息模型中自动进行光伏板的铺设部署。该设计在一个具体屋顶光伏铺设的案例得到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人工铺设的光伏设计,该设计效率提高500%,辐射量提高10.4%,光伏系统投资回报期减少0.91%。  相似文献   

4.
能源与环保     
世界最大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开工世界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厂区连片并网发电项目在玉林市开工。该项目对广西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节能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光伏系统在有着复杂环境的建筑系统中部署越来越多。由于光伏系统的发电能力严重受到周围环境和建筑本身等众多因素影响,在没有相关计算机工具的支持下,传统的基于专家经验的光伏建筑设计,设计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且光伏设备很难有最优的使用效率。文章提出构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的光伏设备自动铺设工具,利用BIM信息进行准确的阴影辐射分析;根据单位成本收益最大为目标优化函数,设计一种确定最优阵列间距和布局的铺设算法,并在建筑信息模型中自动进行光伏板的铺设部署。该设计在一个具体屋顶光伏铺设的案例得到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人工铺设的光伏设计,该设计效率提高500%,辐射量提高10.4%,光伏系统投资回报期减少0.91%。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河水院校园建筑特点和当地气象资料、太阳辐射等条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分析了光伏发电工程系统原理,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筑及用电情况,设计20 MWp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系统方案为分块发电、集中并网,优选了系统设备,评估了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双碳”目标落地,我国将加快推动县域分布式光伏开发。文中首先借助高分辨率的遥感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精度的县域建筑物屋顶图像;然后基于Sobel算子边缘检测、阈值分割等图像处理技术剔除图像中的非建筑信息,提取边缘轮廓,获得建筑物的屋顶面积,进而预估光伏容量;其次,以包含线路改造、变压器扩建、储能、分布式光伏投资运行成本在内的配电网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计及光伏开发潜力约束,建立源网荷储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利用量子粒子群算法实现模型快速求解;最后,以某县域配电网为例,验证了计及县域屋顶光伏开发潜力评估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技术的实用性,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BIPV项目,合理利用有利于光伏发电的建筑空间,优化建材型组件布局设计、建造了光伏幕墙、阳光房、光伏隔热层。所发电就近并网,供大楼用电。根据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伏建筑一体化案例目前的运行情况可以看出,在合理处理建筑设计与光伏系统设计之间相互限制的诸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结构特点,分类使用一体化构件,采用分布式并网技术,使光伏发电和建筑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太阳能利用潜力的高校公寓设计研究是实现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可为校园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文章以济南市高校学生公寓为调研样本,以学生公寓立面及屋顶的太阳辐射量接收值为评价对象,利用数值仿真软件和控制变量法对影响学生公寓外表面太阳能辐射接收量的相关设计参数逐项进行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在公寓单体设计中,建筑面宽与光热利用率呈负相关,与光伏利用率呈正相关,而建筑进深与光热利用率、光伏利用率均呈正相关;在公寓建筑的行列式布局设计中,公寓外表面光热利用率与其东西向间距为同向递增关系;在公寓设计中,应尽量增加建筑进深以增大建筑外表面光热可利用面积;当以太阳能利用最大化为设计目标时,建筑东西向间隔以12 m为宜,并以18 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传统能源的日益稀缺,开发新能源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太阳能因其良好的再生能力与丰富的储存量在新能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具体例子,分析了生物质发电厂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提出了工厂利用厂房屋顶光伏发电的方法,为推广工厂屋顶光伏发电技术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世界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厂区连片并网发电项目在玉林市开工。该项目对广西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节能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的科技项目“接入城市供电网百千瓦级屋顶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试验平台研究与实施”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在既有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上。建设大型光伏系统工程取得成功.为推动太阳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及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光伏发电越来越得到重视,光伏建筑得到大规模发展。对德国太阳能房建筑和中国古代及现代建筑特点进行研究,以沈阳为典型对农村房屋进行改造,计算出改造成本和安装光伏太阳能板所需费用,以及成本回收期和盈利情况,使得光伏发电得到高效利用,并推广到整个农村的房屋建设中。  相似文献   

14.
钢结构对于绝大多数大型建筑屋面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传统吊装工艺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屋顶吊装施工质量,研究大跨度钢结构屋顶吊装施工技术。本研究以某展览馆建设项目为研究背景,通过安排吊点位置计算和吊装方案设计等施工前准备工作,明确施工工艺流程,结合项目概况,选择综合吊装方法进行施工。通过合理布设监测点对构件的变形与应力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整体结构的最大位移与应力值均满足控制要求,表明所设计的施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有可利用屋顶的家庭为例,按照家庭用电情况设计一套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家庭用电自发自用,并保证系统供电可靠性,各项供电指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山东科技大厦光伏屋顶60KWp 电站项目,从项目的总体设计,工程所处位置太阳能电池板的最佳安装角度的确定,系统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世博中心的屋顶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兆瓦级电站成为万众瞩目的新元素。大面积铺设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  相似文献   

18.
在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中,通常要设计最佳的安装角度使太阳能板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最大,而在不同地区,太阳能板的最佳安装角度会有所不同。本研究计算了青岛地区倾斜面上的太阳辐射量,并对该地区的屋顶太阳能板接收太阳辐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了青岛地区太阳能板接收最大太阳辐射量的最佳倾斜角和最佳方位角,以及太阳能板两排阵列安装的最小间距,可为该地区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作为一种易获取的清洁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有效地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物表面太阳能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发展中的一项有效措施,而建筑物屋顶太阳辐射估算是合理规划光伏转化设备及环保建筑材料的前提。文章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提取了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建筑物的三维信息,以ArcGIS为平台,利用衍生的地形坡度、坡向信息,结合研究区纬度、太阳时角、天气状况等自然因素,对校内13栋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时,屋顶接收的太阳辐射是阴天条件下的1.15倍,全天候下雨天中,屋顶太阳辐射量约为晴天状况下的58%;一天之中12∶00~13∶00时段,屋顶太阳辐射最大值可达726.20 Wh/m~2;屋顶太阳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太阳辐射较高,分别为491.33、 321.25 kWh/m~2。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了提升单位建筑面积光伏使用效率,本文以合肥地区为例,利用PVsyst软件对建筑光伏组件应用中平面光伏组件和立面光伏组件进行仿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角度设计下光伏组件的太阳能光照辐射量和单位发电量,得到平面安装光伏组件最佳设计角度为方位角2°,倾斜角23°。立面安装光伏组件最佳方位角度为南偏西29°。最后对比最优设计角度与无角度设计光伏组件的光照辐射和发电量数据,发现最优角度设计能提高平面光伏组件6%的发电量,提高立面组件1%的发电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