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在注水开发中后期,储层单砂体相互之间连通关系和剩余油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是研究的重点。扶余油田西5-8区块在经历溶解气驱、注水开发和3次大规模加密调整后,单砂体剩余油分布复杂,加大了后期有效注水开发的难度。按照单砂体划分原则和方法,采用单砂体精细刻画划分后,根据单砂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分
析研究井点剩余油控制因素、平面剩余油控制因素和纵向剩余油控制因素,得到主力砂体的水洗厚度变化情况从而知道各单砂体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5.
A区Z7油藏目前处于压力保持水平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单井产量低的“四低”状态,同时储层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老井改造规模有限,纵向动用不充分,剩余油丰富。通过储层单砂体刻画、隔夹层分布特征以及隔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作用研究,总结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为油藏下一步开发调整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是油藏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隔夹层研究多侧重于单井的岩心、测井识别和井间的随机模拟,很少采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井间的隔夹层分布。立足于渤海L油田实际条件,从隔夹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入手,开展隔夹层弹性参数识别研究,优化地震道集资料,采用叠前直接反演研究成果开展井间隔夹层分布规律预测,完成了该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三套隔夹层(组)的平面分布预测,为渤海L油田地质模型建立、开发井网优化给出了可靠的研究成果。基于隔夹层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方法,能够实现隔夹层井间分布规律研究,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类似油藏的隔夹层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7.
MXZ构造Z1区块隔夹层划分及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XZ构造Z1区块J1s2^2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多期分支河道的叠加构成了J1s2^2砂体的主要微相类型,通过岩心观察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岩石的电性特征,对J1s2^2隔夹层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并对其空间展布进行了研究,为下步地质建模和开发方案的编写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隔夹层是影响复合砂体开采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海上油田大井距条件下的复合曲流带砂体内部泥质隔夹层,从岩心测试资料入手,分析储层物性参数与比采油指数的相关性,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根据泥质隔夹层成因,总结出单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单砂体内夹层特征;通过分析隔夹层物性、电性等参数敏感性,采用灰色关联法得到隔...  相似文献   

9.
以朝阳沟阶地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分析了河流—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地质与测井识别标志、地震响应特征以及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方法。研究发现:①根据相邻河道的期次及规模差异、复合砂体组合部位的微相、砂体厚度及宽厚比的异常变化,构建出六类测井与地质识别标志;②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可分为同期对接型、非同期切割型、河间泥及河间砂型四类,分别对应“同相轴能量降低、视厚度变小”、“类断层式波形错动”、“同相轴突然下断”、“能量减弱、视厚度增大”的地震响应特征;③采用“地质认识定位、测井识别定点、属性趋势引导定向、地震剖面定型”的方法,井震结合有效刻画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边界及连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储量动用程度越来越高,天然气富集区提高采收率成为气藏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剩余气分布零散,特别是在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中,储集层具有砂体纵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异大、气水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原复合砂体研究已不能满足气田开发要求.为此,基于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特点,综合运用单一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1.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扶杨油层尚有大量的油气资源量未被开发,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后备储量资源,也是大庆建设百年油田主要的勘探、开发领域,其储层砂体为河流,三角洲环境的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横向变化较快,属低孔、低渗储层,河道砂体不易预测与识别,成为油田勘探、开发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在大庆长垣南部扶杨油层开展了地震技术研究,由于T2地震反射层的屏蔽作用,地震采集较难获得扶杨油层高信噪比、高频率的资料,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地震叠后分频处理、各向异性和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预测等技术初步现实了对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预测与识别。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4.
饶资  陈程  李军 《特种油气藏》2011,18(6):40-43,125
点坝是曲流河沉积的主体,点坝内部构型的描述是曲流河研究的重点.以A.D.Miall的层次界面分析法为指导,对扶余X10-2区块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进行刻画.曲流河点坝单砂体构型刻画研究为油藏分析建立更为精确的三维地质模型,形成对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新认识,为更准确查找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单砂体空间发育展布的研究是单砂体精细刻画的核心内容,分析储层单砂体空间发育展布规律,有助于寻找储层渗流规划和控制水驱效率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杭锦旗地区杭南区块J6井区砂岩体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杭锦旗地区杭南区块构造简单,勘探程度较低,储层为隐蔽性岩性圈闭,井位选取比较困难。为此,采用综合识别方法对该区块J6井区的砂岩体进行了识别,并进行了含油气性预测。①通过对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分析,确定反射异常带;②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岩性对比和地震模型正演,对异常进行解释;③利用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圈定砂岩体的展布范围;④通过对沉积环境、烃源岩、封堵性的研究,分析砂岩体的含气性,确定是否为岩性圈闭。最终解释结果为J6井山1段底部的砂岩体含气。  相似文献   

17.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为一套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组合。根据岩心资料、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共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前缘滑塌沉积5种成因砂体和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的河口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席状砂-滑塌重力流组合砂体等六种砂体组合。在此基础上。从盆底物源供给特征、湖平面变化和湖底地形特点,提出了进积式、退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三种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砂体组合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认为本区发育进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Eclipse数模软件建立存在不渗透夹层的模型,并模拟这些因素对注水开发水驱效果和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的影响,结合现场油藏条件认识单河道砂体层内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可行的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