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认识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可行性及各项相关技术,2007年3月在北东块8-182井区开展聚合物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由于三类油层属三角洲内、外前缘相沉积,多发育为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具有渗透率低、厚度薄、层数多和相对均质的特点,聚驱注采能力及见效特征与二类油层有很大区别。文章通过对三类油层沉积特征的认识,分析影响聚驱效果的主要因素,总结三类油层聚驱阶段取得的效果及认识。为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注聚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
对喇萨杏油田的表外储层和薄差油层开采现状、分布特点和剩余分布油进行分析,利用三次采油结合三次加密调整方式、三次加密井水驱调方式和现井网注采系统调整方式,提升表外储层和薄差油层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3.
某区某油层进行了聚合物驱开采,但薄差油层仍有一部分潜力。为搞清薄差油层剩余潜力,对某区薄差油层的发育状况和动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薄差油层的发育特征及动用特点,并对某区薄差层的剩余潜力及挖潜方法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类型、特点及成因,并提出了通过采取三次采油井后期补孔、油改水、钻补充井等方法挖掘薄差油层潜力。  相似文献   

4.
中区西部"两三结合"分期分质工业性试验在原"两三结合"试验的基础上对极限油层展开技术攻关,试验区目的层是有效厚度小于1m,渗透率小于100md的薄差油层。这类油层有渗透率低,油层厚度薄,平面联通条带窄,油层发育差等特性,在注聚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层间矛盾。在综合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分析层间潜力的基础上,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调整技术,这些技术为提高注入井注入能力,油井见效率,和改善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替效果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Zq2区长2油层的主要特点为高水饱,含水饱和度50.8—52.2%,局部具有底水能量,隔夹层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状况对油水运动规律起着很大影响:隔层厚度大底水驱替能量弱,隔层薄底水能量作用大,易形成底水锥进,底水造成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层内夹层发育,油层纵向上连通性差,层内夹层少且厚度薄,油层纵向上连通性好。本文根据Zq2区长2油藏的开发动态,从生产层长213隔夹层及底水分布、油层改造等方面综合分析,总结了隔夹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为长2油藏今后更好的开发,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扶余油层属于特低渗透油层,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产量低且递减快、注水无法形成有效驱替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二氧化碳驱油的方法,通过研究其增油机理,分析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评价类似区块的应用效果,探索二氧化碳驱油在扶余油层实施的可行性,为提高扶余油层整体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PB油田地质条件,采用人造均质岩芯,进行生物表活剂驱油的室内研究,得出注入适当浓度的生物表活剂能够有效改变岩石润湿性,将亲油性改变为亲水性,从而降低界面张力,减少原油在储层孔隙中的流动阻力,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针对窄薄砂体油层,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块开展生物表活剂驱油现场试验及技术研究,摸索窄薄砂体油田三次采油新方法,对油田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拟PB油田地质条件,采用人造均质岩芯,进行生物表活剂驱油的室内研究,得出注入适当浓度的生物表活剂能够有效改变岩石润湿性,将亲油性改变为亲水性,从而降低界面张力,减少原油在储层孔隙中的流动阻力,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针对窄薄砂体油层,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块开展生物表活剂驱油现场试验及技术研究,摸索窄薄砂体油田三次采油新方法,对油田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即将结束,三次采油对象逐渐转入二、三类油层,由于层间差异大、渗透率低、薄差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适应性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聚合物驱替,造成低渗透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该项技术通过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切割出适合薄差油层的聚...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又有足够的注入速度。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效果明显。本文介绍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工艺原理、管柱结构、工艺参数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二类油层发育具有"低、薄、窄、差"的特点,注聚开发过程中井组间见效差异大,开发效果难以保证,为此开展井组分类挖潜方法研究,探索二类油层聚驱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南二西区块动静态数据,确定井组分类评价因素,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体系,确定井组分类评价标准及方法,对二类油层井组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井组开发矛盾,开展分类针对性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庆油田S区块一类油层开展的强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试验区不同开发阶段、平面单井见开发效果存在差异,本文从驱油体系、油层条件及动态调整等因素出发,对S区块一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单井见效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影响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今后三元复合驱开发调整及挖潜提供技术借鉴,对三元复合驱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尽可能提高X油田薄互油层压裂改造程度,本文利用Procpro PT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分析了储隔层地应力差、施工排量、隔层厚度及加砂方式对薄互层裂缝形态的影响。针对不同类隔层采取针对性优化设计,给出X油田薄互油层的压裂方法。从措施后增油效果上看,2017年薄互油层压裂储层的动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三、四类薄差油层由于储量较大,被看作是油田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的重要接替。也因此成为三次采油的重点研究对象。对于三、四类薄差油层,由于其层间矛盾较大,用同一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很难实现不同油层间的同时匹配,导致匹配较差油层的动用程度较低而影响总体开发效果。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采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验区产油、含水完成了历史拟合,并分析和预测了不同注聚方案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分层分质注聚效果好于笼统注聚,分期分质注聚效果好于分层分质注聚。  相似文献   

16.
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井部分井进入含水回升阶段,措施挖潜难度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南六区三元复合驱采出井进行选井选层方法的研究,得知回升阶段压裂主要选则动用差、含油饱和度高、产液低、含水低、油水井连通好的层段,可提高压裂增油效果。同时为其他三元复合驱采出井薄差油层的重复压裂挖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聚驱开发技术已由延缓油田产量递减的支持型技术逐渐转化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支柱型技术,但从目前已停注聚和部分停注聚的一类油层聚驱区块开发效果看,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参差不齐。把一类油层聚驱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分析影响采收率的各种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一类油层聚驱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为聚合物驱决策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贝雷岩心上开展不同化学驱体系的驱油实验,确定了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强碱三元体系效果好于弱碱三元体系,三元体系效果好于二元体系,二元体系效果好于高浓度聚合物驱,高浓聚合物驱好于普通聚合物驱。对影响三元复合驱效果的因素进了分析,三元体系碱和表活剂浓度越高,段塞越大,体系黏度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9.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是既可以提高油层波及体积又能提高驱油效率的三次采油方法,表活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待捕集的原油与驱油流体之间界面张力。而影响表活剂界面张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从测定方法及仪器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实验,确定各项因素对界面张力测定的影响大小,并给出最佳参考的仪器参数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区块A类油层聚合物驱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总结该区块A类层主要见效特征,指出影响A类油层开发主要因素,形成符合A类油层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技术及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