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卉  张明顺  潘润泽 《给水排水》2020,46(7):163-16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虽然在节能及改善环境方面相对完善,指标相对全面,但在水评价标准方面尚缺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绿色建筑水管理与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研究。在深入分析和评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和实践调研,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的绿色建筑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案例进行了测试。评价方法注重绿色单体建筑开发与雨洪控制、区域径流污染控制、节水措施及景观建设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修改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绿色工业园区非传统水源利用的特殊性,结合绿色工业园区水质、水量和空间利用等特点,以提高绿色工业园区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目标,介绍了重庆力帆摩托车生产基地绿色工业园区非传统水源利用设计的中水回用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和非传统水源回用系统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案,并对该工程的水量平衡和经济技术指标做了详细分析,经核算,该工程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36.0%,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一般项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杭州科技馆工程为实例,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各项细则要求,以绿色建筑三星级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综合分析杭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各项影响因素,从节能、节地、节水、运营、管理、环保等6个环节确定设计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韩晖  郭枫 《给水排水》2012,38(2):75-77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设计范畴,就给排水专业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节水,通过采用多种措施达到节水的目的.国家已经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其中有专门的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的章节.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执行规范,通过对一些项目的实践,在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已于2019年8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从新版标准的编制原则出发,针对绿色建筑新定义、指标体系、评价形式、分值计算、新增内容等方面,对2006年、2014年两版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主要变化内容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满足正常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沪上.生态家给水排水系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要求设置了绿色给排水系统,并尝试对其进行生态化改进,积极引入建筑物周边可利用的自然要素:阳光、雨水、绿色植物,使得系统能够融入到自然界的水体循环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各个系统均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合理规划各个水系统,以确保系统设备容量更加合理,运行状态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7.
正1.绿色建筑设计定义2.保障性住房建设概况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所给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近年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户型面积以及销售价格与租金标准、具有"造价不高品质高,占地不多环境美,面积不大功能全"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平抑商品房房价上涨过快的重要战略,也是长远调控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明确提出,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要求采用再生水或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绿色建筑项目的雨水利用就成为必然。针对广西地区(大部分属富水地区)绿色建筑的雨水利用用途、雨水处理工艺、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绿色低碳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重庆市某绿色低碳生态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方案。方案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对不同来源、不同水质特点的雨水实行分散式收集和处理,经处理后的雨水可作为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的补充水。经过水量平衡核算,项目雨水利用率可达48.6%,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设计要求。通过对此工程实际中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方法介绍,以期为其他雨水利用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即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评定标准中,关于雨洪控制利用的评定内容,对两套标准关于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及具体评价条文差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剖析了产生这些不同的深层次原因.简要比较了两套标准背后关于雨洪控制利用的支撑技术体系,为我国更好地推行绿色建筑和科学地实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最后对我国在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推行"绿色"理念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前国内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近年来绿色建筑工程的实践积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对标准进行了修编。通过新旧两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章节的对比,从评价方法、条文设置框架、条文设置思路等方面对控制项、节水系统、节水器具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等各节内容的修订要点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中规定了雨水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对其进行了分析说明,并介绍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系统形式及常用措施的适用范围及技术要求,以期达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纪振  丁磊  付尔康 《给水排水》2013,(Z1):432-434
常州机场因地制宜地将雨水利用和景观工程相结合,采用调蓄沉淀—接触氧化—过滤工艺循环处理景观湖水;采用过滤—紫外线消毒工艺处理回用雨水,处理后景观湖水质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景观用水标准,回用雨水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绿化浇灌标准。工程投入运行1年来,运行效果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分析现阶段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总量计算的要求,以温州市某办公建筑项目为例,分别按控制性详规及当地海绵规划要求中的控制指标与《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2021)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对照计算,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在节水方面,其倡导使用非传统水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的矛盾。绿色建筑的水系统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将绿色建筑及雨水利用结合起来,对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兴未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作为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德国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DGNB)拓宽和发展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DGNB在建筑节水、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环境改善方面的主要关注点进行了介绍。在建筑水系统方面,DGNB最鲜明的特点是提出了"综合用水值"概念,强调评价建筑对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的双重压力,并以此为核心思想,从措施上体现在器具节水、雨污水的就地处理利用,充分体现了其对建筑可持续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深圳建科大楼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办公楼,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三星级标识,并首个通过国家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验收等多项奖项。介绍了建科大楼工程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2009年7月~2010年3月大楼自来水总用水量为3354m3,非传统水总用水量为3885m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54%,远高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最高标准40%的要求,实现了节水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中明确规定了新建工程应满足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率三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对这三个规划指标的解读,旨在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条款的编制依据及意图,并以一个满足这三个规划指标要求的实际工程为例,验证其场地径流控制效果能否满足地标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吕石磊  曾捷 《给水排水》2020,46(1):81-86
为了应对近年来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国于2019年颁布了修订后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较上一版标准,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新版标准中与水专业相关的评价内容,在整合优化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要求的基础上,新增健康舒适与生活便利两类指标,进一步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主要通过新旧两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比,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水专业的修订要点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内涝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减轻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北京市颁发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提出建筑与小区开发过程中应保证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使用率等3项指标,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这些措施的雨洪控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2011~2013年的实际降雨为例,研究了蓄水池和生态调蓄措施(以雨水花园为代表)在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