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南方地区水库水体化学稳定性差、低浊、季节性高锰等特性,导致出厂水中微量锰、铁极易在供水管网中沉积,并产生大面积黄水的现象,通过对绍兴市供水水库原水特征、制水工艺及供水管网黄水现象的研究,分析了黄水的表征与形成原因,提出了根据原水锰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在水厂进行组合工艺氧化除锰及在管网进行科学冲洗排放的方式实施黄水综合治理,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Larson指数、溶解氧和余氯浓度变化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水质水源的更换可能会引起饮用水中铁含量超标。通过静态试验,分析了Larson指数变化对无内衬灰口铸铁管铁释放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铁释放速率随溶解氧和余氯衰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Larson指数是影响无内衬灰口铸铁管铁释放速率的重要因素,铁释放速率与Lar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和余氯呈负相关,且在24h停留时间内,溶解氧和余氯呈现简单一级衰减规律,衰减系数随着Larson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源水质特征的差异,不同水源切换时容易引发管网水质下降甚至出现管网"黄水"现象,从而影响供水水质安全。目前,对于预测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的变化还没有简单有效的判断技术指标。结合国内外管网腐蚀产物释放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水质腐蚀性判断指数(WQCR),并根据水源切换试验对比了WQCR、拉森指数(LR)和Langelier饱和指数(LSI)预测水源切换水质风险的准确率。结果表明,WQCR对于大型供水城市判断水源切换前后水质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当原通水水质的WQCR1时,管垢较为稳定,切换水源之后发生"黄水"风险较小;当原通水水质的WQCR1时,管垢较不稳定,切换水源之后发生"黄水"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4.
合理建设和管理地下水库是我国北方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山前平原和山间平原冲积层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地下水库,具有埋藏浅、易采易补的特点。有关地下水库库区选择与勘察评价建坝防治海水入侵、回灌井建设、水源地合理布局与库区地下水保护、监测与管理等亟待进行系统地专门研究。依据山东省龙口市黄水河地下水库的运行管理需要,在系统总结地下水库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库管理数值模拟模型,根据实际开采量和模型识别所取得的参数,对4枯1丰的地下水库调蓄调控周期进行了模拟,为连续枯水年制定合理的补源工程规划和调度运行应急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供水管网中出现黄水会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因此减轻或消除管网黄水是管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远距离调水是解决区域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为预测现役管网对新水源的适应性和输配过程中发生"黄水"的风险,对北方某市供水管网中18个监测点和丹江口水库原水进行水质分析,分别计算朗格利尔饱和指数、拉森指数和水质差异度指数,并在各监测点原位通入丹江口水进行静态浸泡试验,以判断管网是否发生"黄水"风险。结果表明,与原位通入丹江口水的静态浸泡试验结果相比,利用朗格利尔饱和指数和拉森指数判断是否发生"黄水"风险的准确率均为39%,水质差异度指数判断准确率达96%,水质差异度指数可以用于预测"黄水"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供水管网旧管改造依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萍  邱文心  殷先亚 《给水排水》2004,30(12):26-29
通过对武汉市供水管网的管道建设年代、材质类型、管道破损情况等的调查和统计,较全面地分析了武汉市供水管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管网使用年限、管道材质等为旧管网技术改造依据,并论述了管网更新改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供水管网中出现黄水会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减轻或消除管网黄水是管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EPANET在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网水力及水质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EPANET软件对某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其计算精确性较高,利用其水质模拟功能对管网中余氯的分布进行了计算。最后,也指出EPANET有待于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后,南水北调水源与怀柔水库水源之间的切换将成为常态.为保证北京城区供水安全,以南水北调京石段第4次应急供水水源切换过程为例,深入研究水源切换过程中的应对措施,梳理其主要做法,并进行难点分析,为日后供水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南宁市城市供水水源近乎单一的问题,提出了城市供水水源较合理的结构规划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发新水源,并从水量、水质及投资方面对新水源规划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南水北调通水后,水源切换给城市供水管网带来的"黄水"风险,将模糊理论与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Z市供水管网GIS系统、水质状况和水力模型,预测了Z市"黄水"风险区域,同时提出水源切换期间,应对管网"黄水"风险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目的、建设规模、开采和调控策略等方面,阐述了城市供水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的区别。在确定应急和备用水源供水范围、供水优先顺序和供水压缩比的基础上,提出了2种水源的规模确定方法。明确了应急和备用水源的系统构成及防洪、抗震、供电等级等方面的标准。提出了2种水源的水质要求及水质保障措施,以及启动、监控、运行调度、水量和水压调整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树军  李应硕  张金萍 《东北水利水电》2011,29(12):28+58+72-28,58
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很低,而中部城市群用水量却很大,由于地表水不足,许多城市的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本文立足于地下水保护,依据城市的发展规模和用水要求,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梳理和明确了主要城市未来的供水水源.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水源切换可能造成城市供水管网出现"黄水"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用于水源切换条件下城市供水管网适应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状水源和外调水源水质比对分析、管网基本情况分析与管道管垢表征、管道适应性试验模拟等。以华北某城市为例,进行了该评估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预测水源切换情况下供水管网水质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通水调试及水源切换,研究水厂进水水质波动和对出水水质影响的问题,以宏畔水厂及其供水区域为研究对象,收集3个月的运行数据,分析了水源切换前后宏畔水厂水源、出厂水、管网水水质及水厂制水成本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千岛湖水源水质稳定,浊度在1~2 N T U,耗氧量、氨氮等多项指标达到《地表水...  相似文献   

17.
城市供水管网漏水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强  翟平 《水利天地》2008,(8):35-35
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誉为城市的“大动脉”,而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测甚至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造成部分自来水漏失。如何运用技术和管理的手段,控制管网漏损,有效地控制漏失,提高供水效率,降低供水企业的给水成本,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哈尔滨市目前以水库水源为主水源,松花江水源和深井地下水源互补联合供水的格局,探讨了多水源水量切换、水量分配与配送策略的判断规则、处理事故的动作步骤等。基于上述方法成功进行了数次因输配水管道故障、电力系统故障而必须进行水源水量切换的调度应急方案的实践,保障了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9.
多水源供水管网流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供水管网流量分布的计算与分析是供水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多水源供水管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多水源供水管网实例,阐述了多水源供水管网流量分布计算与分析的方法,并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源切换期用户水质跟踪监测及铁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方某市水源切换对典型地区实际给水管网铁稳定性的影响开展试验研究。选取2个小区用户各1家,对其管网出水水质进行连续10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在本次水源切换过程中,管网水的SO42-有较大幅度变化,平均从25 mg/L增加到75 mg/L,之后又降至45 mg/L;造成管网出水的浊度和总铁有所增加,部分监测值超出饮用水标准,最高达到6 NTU和1.2 mg/L。不同小区管道铁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管网水中铁含量和浊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分析水源切换前后不同时期管网出水水质的变化,得出SO42-与管垢铁释放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