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混合桩型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近似解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虚拟桩模型,采用积分方程法对混合桩型复合地基进行分析,以Winkler 分布弹簧模拟垫层的作用,建立求解所需的第二类Fredholm 积分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包括垫层压缩量、桩土的荷载分担、沿桩身的荷载传递特性以及地基土应力分布等主要性状,与有限元解答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最后还考察了桩长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本文方法能够适应实际工程中对混合桩型复合地基性状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扭矩作用下单桩的扭转变形。采用积分变换和传递矩阵方法求解成层土在内部环形荷载作用下的基本解;利用此基本解并考虑桩土位移协调条件,提出了层状地基中单桩扭转变形的半解析方法;通过一匀质地基算例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并给出了双层地基模型的数值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混合桩型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通过混合桩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测定了不同桩型及桩间土上的应力 ,分析了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及破坏模式。通过与邻近的桩间土及单桩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对混合桩型复合地基中各类桩及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层状地基中的单桩沉降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轴对称弹性力学方程进行Hankel变换,并利用传递矩阵方法得出层状地基在内部轴对称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解。利用此解析解建立了求解层状地基中单桩沉降的计算方法,并与Poulos,Randolph和Wroth,Rajapakse等人的经典解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3年第 1期刊登的“混合桩型复合地基试验研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 ,通过对不同桩型构成的地基工程性状的现场模型试验研究 ,得到了一些对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针对原文中的一些观点 ,笔者在此愿与原文作者商榷。1 关于试验模型 原文中试验长桩的长径比l d约为 2 5~ 3 0 ,桩端的承载作用一般来说不可忽略。原文中未完整介绍试验场地的地基参数 ,但从原文提供的参数推测 ,长桩桩端大致落在原文表 1所示的第⑤~⑥层土中 ,其土层性质和浅层的相近 ,仍然较为软弱。因此 ,长桩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可能会出现如Poulos在文献 [1]中指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工程实际中地基土大多为层状分布,在这种非均质介质体中,探讨如何从理论上寻求一种较合理的单桩沉降分析方法,对于工程设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弹性力学Mindlin应力解答为基础,首先求解处于弹性地基中的单桩周围及下卧层土中的应力场,然后利用分层地基模型,求解单桩的沉降,最后考虑地基土的成层性对计算进行修正并用Faortran77编制成电算程序。经过计算与实侧的比较,证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混合桩复合地基在某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解志浩 《山西建筑》2005,31(12):66-67
阐述了混合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以太原市某商住楼为例,介绍了混合桩施工及对建筑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指出混合桩复合地基既充分发挥了深层地基土的承载力,又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投资。  相似文献   

8.
层状地基中单桩轴向荷载传递全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桩侧土和桩端土分别采用三折线荷载传递软化模型和三折线全塑性荷载传递模型 ,利用土力学及弹性理论导出了一套完整的确定层状土中桩轴向荷载 沉降关系的解析算式。同时 ,利用株洲地区桩侧摩阻力及深井试验测定的土工计算参数 ,通过本文方法对某工程试桩进行了计算对比 ,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当吻合 ,从而表明本文公式是可在工程上应用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量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地基的处理方法显得很重要,在沉降变形不易控制的软土地区,好的方法更加重要。本文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着重阐述了多桩型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区地基处理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层状地基中桩静载试验数据的拟合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弹性-塑性荷载传递函数,导出了成层地基中桩的轴向荷载-沉降曲线的解析递推公式。通过拟会实测Q-S曲线,可得到桩上系统的工程力学参数,并由此计算得到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分布曲线。经许多工程验证,该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及较高的分析精度,对分析桩的荷载传递机理、指导桩的工程设计及工程测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层状地基中沉箱加桩复合基础的水平–摇摆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沉箱基础底部加桩之后侧向动力性能的改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沉箱和群桩两部分在界面处的内力平衡和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复合基础的水平–摇摆振动方程,其中沉箱部分的振动方程采用动力 Winkler 地基模型根据受力平衡条件建立,群桩部分的振动特性则依据既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然后,对沉箱振动的动力 Winkler 地基模型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到改进的表达式。最后,通过算例研究了层状地基中复合基础的水平–摇摆振动问题,验证了沉箱下群桩明显地改善了基础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2.
张占营 《山西建筑》2006,32(4):124-125
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视为双层地基,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线性分析,主要研究了复合地基变形场,同天然地基进行了比较,通过改变面积置换率和加固层厚度来研究变形分布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孔永安 《山西建筑》2003,29(2):45-46
通过工程实例论述了在太原地区采用生石灰采用生石灰粉搅拌桩与水泥粉搅拌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处理杂填土地基的可行性,总结了组合型复合地基可以兼有多种地基处理法的优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粉喷桩及复合桩在复杂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水泥搅拌干法和湿法在加固含水量较高的软黏土地基中的区别,阐述了粉喷桩与挤密砂桩结合形成水泥砂土复合桩,与振动微型素混凝土桩结合形成素混凝土劲芯复合桩的不同特点,实践证明该工程采用的处理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地基中的单桩在不同土体分层状况下受水平荷载作用的情况进行了3维数值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层况、桩长、桩径、褥垫层厚度下受水平荷载作用的桩体轴向应变的性状,得到复合地基中桩体的断桩点随土体分层状况改变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利波 《山西建筑》2003,29(7):48-49
通过有限元法 ,利用SuperSAP软件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复合桩基进行三维弹性分析 ,探求桩、土、承台的相互影响 ,从中揭示出有益于工程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收集到的三轴试验资料,建立了一个可考虑峰值后软化性能的水泥土力学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水泥土单桩复合地基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水泥土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水泥土桩的轴向力、侧摩阻力和桩土应力比,以及母土、水泥掺合比、桩径和桩长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模拟分析的结果,得到水泥土桩端破坏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控制条件。研究了水泥土桩端破坏时的桩端变形和桩身压缩。基于水泥土复合地基破坏机制,对确定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带褥垫层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带褥垫层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这种新型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特征,在温州地区选择了一个采用刚-柔性复合地基的工程开展静荷载试验研究。在条形基础下抽取一根钻孔灌注桩(刚性桩)和四根水泥搅拌桩(柔性桩)进行刚-柔性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分析整个加荷过程中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地基Q-s曲线呈缓变形,承压板底土反力分布呈现出中部大边部小的形态,土应力在桩端平面出现应力增大现象,复合地基中刚性桩、柔性桩桩顶均出现负摩阻力。另外,通过反分析方法确定本次试验中钻孔灌注桩、水泥搅拌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度分别为0.97、0.73、0.99。  相似文献   

19.
复合地基广泛应用于处理软土地基,而桩体缺陷难以避免,含缺陷桩复合地基受压工程特性和加固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含缺陷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为含缺陷桩复合地基加固设计提供依据,并提出了加固建议。结果表明:相比正常桩,相同缺陷位置的3种缺陷桩在相同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量由小到大顺序为扩径桩、正常桩、缩径桩和断裂桩。桩顶应力和桩土应力比由小到大顺序为断裂桩、缩径桩、正常桩和扩径桩。从工程效果角度,扩径桩较好、缩径桩较差、断裂桩最差。对于扩径桩、缩径桩和断裂桩等3种缺陷桩,缺陷位置越接近桩顶越不利、越接近桩底则不良影响越小。缺陷位置处轴力均出现明显突变,成为中性点。缩径部位的轴力显著降低,呈现谷值,桩身上半段缩径导致下半段轴力峰值和中性点位置下移,桩身下半段缩径导致上半段轴力峰值和中性点位置上移,桩身中段缩径导致桩身上下两段分别出现轴力峰值和中性点。断面下轴力变小,中部断裂桩的轴力峰值位置仍位于中部,上段断裂桩的轴力峰值位置下移。扩径部位轴力呈现峰值。当桩体出现缺陷时,应测试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沉降量和稳定性,必要时按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原理增设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