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与设计》2009,(4):24-24
Rodade这对姐妹设计组合最近突发奇想.创造了一件仿佛科幻电影《Mad Max》中未来城市战士所穿着的毛绒背心。细细看来,这件背心很像针织、毛呢、有机材质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防伪报道》2013,(9):82-83
继板蓝根成为民族“神药”后,食用橄榄油荣登“神油”的宝座。“橄榄油被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油脂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橄榄油极为适宜婴幼儿的发育,它的基本脂肪酸比例与母乳相仿。无论是老年时期,还是生长发育时期,橄榄油都是人类的最佳食用油。”这样的宣传语让人很心动。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产业》2013,(6):81-82
据报道,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的硬件系统实验室正在研发一种用于电动车的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比传统电池多储存20%的电量。  相似文献   

4.
1从家用高清图像播放机走俏市场谈起家用音视频播放设备除了碟机外还有硬盘(网络)播放机,这类设备包括高清播放机和家庭影院电脑HTPC(即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两种。目前在市场上,高清播放机热销而HTPC受到冷落,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正乌贼是自然界中的伪装大师,它们的皮肤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强大变色能力,能瞬间改变自己的颜色,完美融入周边的环境。现在,这一令人拍案叫绝的技术或许很快就将为人所用了。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纳米光子学实验室(LANP)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使"乌贼皮"超材料的制造  相似文献   

6.
正当国人将目光投向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屠呦呦身上时,一批专家学者进而聚焦在让青蒿素可以大规模制备的幕后英雄——合成生物学身上。2015年12月底以合成生物学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55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30多位专家研讨如何将可以像组装机器一样组配生物的设想变为现实。所谓合成生物学,即综合利用化学、物理、分子生物学和信息学的知识和技术,设计、改造、重建或制造生物分子、生物体部件、生物反应系统、代谢途径和过程,乃至细胞和生物个体。  相似文献   

7.
普林斯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心和密欧根及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观察到电子在铋金属晶体中的运动有些类似光。这一发现证实了10年前美国科学基金会理论物理学家们的一项预言。  相似文献   

8.
正磷是水污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工业领域需要的原料。德国研究人员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像钓鱼一样将污水中的磷"钓"出来,回收后予以重新利用。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19日说,从水中"钓"磷的关键是利用一类名为"超顺磁粒子"的特殊物质作"鱼饵"。超顺磁粒子在感受到磁场时,自己也会具有磁性;而当磁场撤去时,则会退去磁性。  相似文献   

9.
《纳米科技》2011,(4):39-39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从生物的循环系统获取灵感,研发出了类似于血管结构的复合材料,其可用于制造能自我愈合、自我冷却的轻质而坚硬的材料、像树一样运送物质和能量的动力材料以及超材料等。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请来一些棋手,让他们用十秒钟的时间看一下正在下的棋.实验发现,象棋大师基本上都能回忆起所有棋子的位置,而低一级的A级棋手们的成绩则差得多.  相似文献   

11.
任英丽  常虹  谷岩帅 《包装工程》2022,43(6):150-156
目的 研究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设计。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及竞品分析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APP样本,归纳出视觉呈现、功能属性、交互体验3个维度,以此确定非遗APP中的关键设计要素及要素水平,然后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18项设计组合方案,并依据用户需求偏好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得出设计要素及各项要素水平的效用值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确立非遗文化APP的界面设计原则,最后以蔚县青砂博物馆APP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 针对非遗类APP的问题和用户偏好度,设计出用户满意度最高的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结论 联合分析法作为一种针对多因素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能够使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对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的偏好,提升用户体验感,提高用户黏度,从而达到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为类似APP界面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深入分析与探索南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南宁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切实做好南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其中的综合性融入,以期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质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3.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悦群  钟蕾 《包装工程》2023,44(14):217-223
目的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植根于在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重新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一方面揭示其辩证特征及其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强调地方身份认同构建之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总结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的特征,并集中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予以补充。结果 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源自以“功能性+事件性+意义交互性”为核心架构的传承策略,该策略得以物质化、常态化和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保障来自于系统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结论 文化记忆理论为非遗文化传承增加了文化意义空间生产和在地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应当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对非遗传承特别是非遗文化社区营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柏文学 《标准生活》2014,(10):70-71
<正>在理论上讲,消费者买一根针都可以享受三包权利。自从1986年4月国务院发布《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开始,刚刚走出物品稀缺、商品供不应求之洼地的我国消费者,也终于有了一定的权利,叫做三包。即凡购买4种机械器(自行车等)和14种家用电动器(洗衣机等)的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可以享受包修、包换、包退的权利。1995年2月人大通过《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工业设计》2013,(9):50-50
AndrewBarnard和同事们重新回顾了这个100年前的古老创意,这种扬声器被称作热致发声器或者热声扬声器,它是利用了一种材料在冷热之间快速振荡的效果来产生声音。1917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西部电气公司的HaroldArnold和IBCrandall声称,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设计》2004,(4):36-36
在柏林,我拜访了e27公司,这是一家典型的柏林年轻设计师的工作室,主要业务是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e27的负责人Tim Brauns向我捧出厚厚的公司资料,而我的目光立刻被一位奔跑的青年吸引。他的神态和其他青年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他的左小腿却是一段黑色的假肢。在假肢带给人的不适感消退之后,我发现这个发明有一个令人兴奋的点在闪烁。那就是,他,一个失去腿的人,在像正常人一样地奔跑!  相似文献   

18.
李青长 《包装工程》2023,44(18):337-34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一步发挥技术的作用,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效率。方法 针对非遗传承中的问题与困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突破,重视对非遗内容的精心打造,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来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不容小觑,但是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以用户体验和用户接受度为标准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国家级非遗“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春  张路得 《包装工程》2018,39(22):205-212
目的 以文化衍生产品为媒介实现国家级非遗“包头剪纸”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与创新式传承,并验证“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展开“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因子提取、文化因子的设计符号转化、文化产品载体选取与重塑、要素融合构造法选取,在获得“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用矩阵法进行各要素的组合,展开“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结果 依据“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所得结果,完成了4种“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结论 以“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验证了“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的可行性,有助于为不同文化主题的衍生产品提供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快速开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