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城市空间存在单中心蔓延的突出特征,是造成交通拥堵、生态恶化、房价上升、经济效率下降等大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未来战略走向应该是在区域范围内构筑多中心的空间体系,其关键是次中心城市的形成。上海目前新城缺乏吸引力,难以发展成为次中心城市,其原因在于新城功能定位偏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与中心城之间缺乏便捷交通联系、公共服务能级不高、社会认知度低以及与中心城住宅发展缺乏协同性,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开发管理体制分散和缺乏立法保障。未来上海的空间体系建设,应尊重个人行为动机和重视体制创新,把多中心体系形成和次中心城市发展列为当前政策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联系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市的大站距快速轨道交通,次中心城市要实现就业、居住以及生活的功能均衡,合理调控中心城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2.
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战略来缓解单中心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但是否有效却缺乏系统严谨的检验.从国内外大城市实施多中心战略的效果来看,各方评价褒贬不一,发达国家关于多中心结构能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实证研究更是对多中心理念的绩效提出了质疑.现通过对上海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多中心理念的有效性,为我国特大城市多中心战略提供决策依据.运用统计方法和问卷调查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分析显示,就业中心距主中心越远,其就业者的平均通勤时耗越低,因而强化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整体通勤时耗;外围地区交通路况宽松和小汽车通勤比率高是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时耗的主要机制,职住平衡在理论上应该是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的机制之一,但在上海案例中没有呈现出随多中心强化而提高的态势.改善上海交通,应该塑造和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促进职住平衡和提高外围就业中心交通可达性是重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单中心格局制约着大城市的发展,多中心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并成为学术圈的研究热点。当前,杭州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该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分析成果,并从常住人口分布、用地空间结构和公共交通联系等方面,对杭州市区多中心结构展开实证研究,包括其现状、动力和趋势,试图描绘出杭州多中心结构的现状、成因和发展目标,并提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代后期,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现象--"就业次中心(Em-ployment Subcentre)"和"多中心城市(Polycentricity)" 出现在北美和西欧的大都市,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基于2004年广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中的就业人员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旨在揭示"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已经在中国的一些大都市中形成,并解剖其后的动力机制.最后笔者认为"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已经存在于中国大都市,其形成机制来源于第二产业,与西方的第三产业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大城市在追求集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不经济性。因此,许多特大城市政府纷纷制定多中心的空间战略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并在理论研究领域得出了方向性的结论。为数很少的实证研究从不同尺度和视角关注多中心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数据可得的我国31个特大城市为例,从3个不同空间尺度分别构建了反映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指数,运用城市生产函数进行的经济绩效检验显示,在控制了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其他经典生产要素后,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同时,规模集聚也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一结论表明,与单中心相比,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一种高效的聚集模式。该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国特大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多中心布局提供了学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在十余年前就提出了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政策主张,希冀以此缓解单中心城市结构导致的城市拥挤等问题.为了检验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上海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对上海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测度,指标分别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显示,上海基于居住和就业功能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且随着时间推移,单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明显,给下一步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探寻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原因,运用了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上海实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最后就上海多中心结构的战略走向提出了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上海中心城区拥挤压力,打造以郊区新城为支撑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一直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思路。理论上,通过空间优化来缓解集聚不仅仅是可能的,同时也是从源头本质上解决问题的重要视角。然而,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研究的不充分性,合理可行的空间优化政策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加以支撑,并能够得以有力地贯彻实施。就上海而言,以新城建设为主的空间结构优化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人口的集中和疏散是市场规律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政策设计则应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可行性、实施落实方面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论证与设计。  相似文献   

9.
介绍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项目设计中,以咬台方体的体量组合方式来应对外部城市空间的特点以及项目本身复杂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建筑内部的展览空间序列,并且根据建筑物的标志性需求和展览空间的采光特点探索了外墙肌理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多中心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广泛认可。基于集聚—分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理论,结合百度热力图等人口空间化数据,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不同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差异性的测度方法和量化指标——多中心指数(PI)。建立轨道交通系统对多中心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全国40个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大都市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道路交通、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轨道交通系统通过线网规模、线网结构以及站点布局对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正负取决于近远郊圈层的轨道交通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提高近远郊线网比重、次中心TOD耦合度以及轨道网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及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20年来广州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原有的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兼议上海城镇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镇的"等级分布"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低层次阶段的一种现象.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区域空间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等级体系,而是出现了"以大区域为单位、大尺度核心集聚"、以及"构建多核心、多轴带等复杂集聚体系"的高级演化现象.这可以称为"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高级化"现象.构建现代上海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应紧密与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相协调,以大聚大疏的区域结构,摆脱传统均衡化、等级化的城镇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产业结构演变与支柱产业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近20年来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各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支柱产业的选择原则,碗定了广州21世纪初的支柱产业为信息产业、商业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其设备制造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并提出了各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提出“核心圈层”式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并提出重点发展“沿江城市带、宁淮-宁高城镇发展轴、宁合-宁句-宁滁城镇发展通道”的策略与要求,最后对都市圈的远景空间结构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城市空间的动态发展与高层建筑之间关系入手,探求城市高层建筑及高层建筑群对城市局部环境的影响,得出建筑与城市的互动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体系的结合,同时一点一滴地形成对城市空间推动。  相似文献   

16.
沈静  魏成 《规划师》2009,25(3):65-69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及忽略公共空间等问题.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空间演变方式的转变,各利益主体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由地方政府(市政府)、开发商、市民组成的新多元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7.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东西看台钢顶盖分别采用悬索与网壳结构。东看台顶盖是悬索结构,在设计及施工阶段均进行了仔细的几何非线性内力分析,使得施工得以顺利完成;并采用重混凝土灌注箱梁解决了工程悬索下倾角小、屋盖重量较轻的问题。西看台顶盖网壳结构是较为扁平的壳体,受力较为特别,受温度影响较大,通过设置液体粘滞阻尼器及专门设计的可滑移抗拉球铰钢支座,使结构的温度约束内力大为减小;且存在多管相贯和小角度相贯的圆管节点,通过运用高韧性可焊接铸钢节点,使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对于城市政府引导城市发展、促进规划实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广州近十年来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实践的梳理和总结,对与城市规划相衔接的土地储备规划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构建了总规层面、分区规划层面、控规层面和修规层面四个层次的土地储备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