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g-La2NiO4触点材料电弧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Ag-La2NiO4触点材料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的材料转移,以及接触电阻等电接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电压(DC 8V、DC 18V)、电流条件下,材料的转移方向、转移量及损耗均不同;DC 18V下接触电阻和熔焊力很不稳定,且随电流值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制备出(Cu-50Mo)-0.5%LaCl_3和(Cu-50Mo)-5%WC-0.5%LaCl_3 2种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密度、硬度、导电率和显微组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电接触性能测试,研究了其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的阴极、阳极材料转移和质量损失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在电弧侵蚀后的形貌,对复合材料的电弧侵蚀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PS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随电流的增大材料转移量不断增加;电弧侵蚀后的触头表面呈现气孔、熔池和凹坑等形貌特征,且电流值越大,其形貌特征越明显;当电压一定时,接触电阻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当电压、电流相同时,接触电阻随电流变化无明显波动,而熔焊力随电流增大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直流短弧对继电器触点材料的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彪  程礼椿 《机床电器》1994,(1):10-12,62
本文分析了直流短弧下继电器触点电极的不同受热能量,指出了短电弧作用下阳板比阴极受热严重,并对JQX—4型继电器进行了相应试验。研究了触点材料的表面劣化及金属喷溅规律。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触点的分合过程,说明了熔桥产生和电弧引燃的原因;介绍了直流条件下触点材料的转移机理,包括熔桥转移和极性转移;还介绍了影响电侵蚀的多种因素,例如电气参数、机械参数、触点材料、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新型Cu/Pd和合电触点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峰 《贵金属》2000,21(3):1-7
研究制备Cu/Pd25、Cu/Pd30、Cu/Pd40和Cu/Pd60(wt%)复合材料并测量它们的力学及电学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 组织结构,对不同Pd含量的Cu/Pd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比较。这类新型Cu/Pd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可加工性、适中的硬度和非常高的电导率,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直流触点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6.
AgNi触头是一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接触材料。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Ni含量的AgNi电接触材料,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24 V,20 A,DC)测试触点电弧侵蚀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以及电接触测试系统研究Ni含量对AgNi触头材料的微观组织、电弧侵蚀形貌、力学性能、电接触性能的影响,揭示AgNi触头的电弧侵蚀机理。结果表明:Ni在Ag基体中呈纤维状弥散分布,随着Ni含量增加AgNi材料的强度和电阻率都增大,但塑性下降;随着Ni含量增加,AgNi触点接触电阻显著增加,抗熔焊性能下降。AgNi触点燃弧时间随Ni含量增加波动增大,但平均燃弧时间和燃弧能量没有明显增大,AgNi30的最大燃弧能量随分断次数增加明显。除了AgNi10以外,AgNi触点材料转移方向为阳极向阴极转移,转移量随Ni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电弧侵蚀后触点形貌为阳极形成凹坑而阴极形成凸点,且随着Ni含量增加,凹坑和凸点大而集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电接触性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混粉法和包覆法制备的AgSnO_2电接触材料在直流条件下(DC 24 V/15 A),铆钉触头表面的电弧烧蚀情况。对材料的表面烧蚀机理、金属转移情况,以及电寿命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包覆法制备的AgSnO_2电接触材料具有较强的耐电弧侵蚀能力与较少的材料转移量。  相似文献   

8.
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和直流电弧侵蚀形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反应合成和热挤压方法制备出新型银二氧化锡电接触材料,运用X-ray分析了AgSnO2(10)材料的物相组成。在直流条件下进行AgSnO2(10)触点的电寿命实验,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等实验手段对触点烧损后熔层表面进行元素成分分析,研究了熔层表面的微观组织结构。归纳出AgSnO2(10)材料的4种侵蚀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9.
熊易芬  卢峰  王健  钱琳 《贵金属》2007,28(4):17-20
制备了新型微型继电器用Cu/Pd60复合弹性触点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组织结构,测试了其电学、力学等性能.实验表明,此Cu/Pd60复合材料作为微型继电器弹性触点材料,具有高弹性模量(128.8GPa)、低电阻率(3.28μΩ·cm)和低接触电阻,装机后其使用寿命≥105次,可在某些使用中取代原用的AgMgNi合金和PdAgCuAuPtZn六元合金,是一种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指标的新型中功率密封微型继电器弹性触点材料.  相似文献   

10.
用合金内氧化法制备了Ag-CuO-In2O3电触头材料样品,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电光分析天平研究了In对Ag-Cu合金内氧化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In可以促进Ag-Cu合金的内氧化,细化晶粒,提高合金的抗电弧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摩擦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时候人们需要减小摩擦力,有时候却需要增大摩擦力。无论是在各类工程机械中,还是在民用品的自行车、洗衣机中,摩擦材料都是动力传递或制动减速不可缺少的材料。作为摩擦式离合器与制动器的关键,摩擦材料应具有强度高,摩擦因数适中且稳定,导热性能良好,工作平稳、可靠,耐磨与污染较少,不易与对偶材料发生咬合等一系列优良特性。烧结金属摩擦材料是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的,在以金属或合金为基础的材料中添加润滑与摩擦组元后制备的一种复合材料。烧结金属摩擦材料是现代摩擦材料家族之中使用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铁道车辆、飞机、汽车等行业。烧结金属摩擦材料的制造工艺主要为:制备粉末—配料—混合—压制成形—烧结。  相似文献   

12.
磁性材料是古老而用途十分广泛的功能材料,软磁材料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软磁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其功能主要是导磁、电磁能量的转换与传输。粉末冶金法能制造各种磁性材料的单晶或单畴尺寸的微粒,通过在磁场下成形等工艺制成高磁性的磁体;能把磁性粉末与其他物质复合而制成具有某些特定性能的材料;能减少加工工序,节省原料,直接制出接近最终形状的小型磁体,尤其是对于难加工的硬脆磁性材料。软磁材料的应用甚广,例如变压器、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电感器、磁头、扬声器与耳机、振动子、电视偏转轭、电缆、延迟线、传感器、微波吸收材料、电磁铁、加速器高频加速腔、磁场探头、磁性基片、磁场屏蔽、高频淬火聚能、电磁吸盘、磁性天线、磁敏元件等。  相似文献   

13.
贵金属材料的接触电阻及测量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邦洪 《贵金属》1995,16(1):30-33
叙述贵金属电接触材料的接触电阻特性和应用,以及测量的装置和程序,用纯金标样对该装置进行整体校验和实测。从测得数据表明,该装置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兼具金属材料和多孔材料的特性,具有机械强度高、可焊接、抗腐蚀、耐高温、易加工等优点,呈现出功能性强、应用面广、新品种不断涌现、使用空间不断拓展的现象.近年来,金属多孔材料的研究较为活跃,形成了多学科并存的制备技术体系,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材质、新型孔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的金属多孔材料,并且很快进入了实际应用.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金属多孔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孔结构的梯度化、孔径的微细化、材质的合金化复合化、制备与应用研究一体化等等,是新材料家族中特别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可持续发展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兼具金属材料和多孔材料的特性,具有机械强度高、可焊接、抗腐蚀、耐高温、易加工等优点,呈现出功能性强、应用面广、新品种不断涌现、使用空间不断拓展的现象.近年来,金属多孔材料的研究较为活跃,形成了多学科并存的制备技术体系,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材质、新型孔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的金属多孔材料,并且很快进入了实际应用.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金属多孔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孔结构的梯度化、孔径的微细化、材质的合金化复合化、制备与应用研究一体化等等,是新材料家族中特别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可持续发展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微波烧结陶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烧结法是目前制备高性能陶瓷材料的一种理想方法.本文介绍了微波烧结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微波烧结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发展状况;全面综述了微波烧结法在各种高性能陶瓷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列举了运用微波烧结法制备的各种高性能陶瓷实例,阐述了微波烧结技术的现有问题,并展望了陶瓷材料微波烧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CuSn-P—Mo-C系烧结轴承材料,研究了压坯密度和Mo的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Sn—P-Mo—C系烧结轴承材料中,Mo以颗粒状弥散分布在锡青铜基体上,适量的Mo可使材料的压溃强度提高,并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但随着Mo含量的增加,易产生Mo颗粒团聚,使材料性能下降;Mo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压坯密度较低,孔隙集中在试样的中间部位,而压坯密度过高,容易发生供油不足,故其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实验条件下,Mo含量为2%,压坯密度在6.50~6.55s/cm3时,CuSn.P—Mo.C系烧结轴承材料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直接激光金属烧结的金属粉末扫描路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Ni基F105金属粉末的直接激光烧结实验,详细探讨了不同扫描方式对金属粉末直接激光烧结制备件的成形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微观组织结构和制件性能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扫描路径的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质量不变条件为基础,提出了可压缩烧结材料轴对称变形的广义有限元法。研究了矩形单元变形情况,导出了其动可容速度场和上限功率计算式,建立了上限优化模型。用广义UBET方法分析了烧结钢圆环光滑平板镦粗变形,并作出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