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孔二氧化钛对四环素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义华  胡岗 《太阳能学报》1999,20(2):183-186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种光催化剂-多孔二氧化钛,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它能光催化分解水溶液中四环素抗菌素,经0.5h光照,四环素分解率约达90%。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用自主研发同轴电极和直针式电极电解含百里香酚蓝琼脂 NaCl胶体系统模拟组织毁损,观察两者的电解效应,探讨自主研发同轴电极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百里香酚蓝琼脂 NaCl胶体系统模拟组织。在实验中保持同轴电极和针式电极的接触面积、间距一致。随着阴极周围OH-的聚集,pH升高,阴极周围胶体会变为鲜艳的蓝色。将电流分为1.6、5.0、10.0和20 mA 4组进行实验,当电量累积到1、2、4、6、8库仑时测量阴极变色范围。结果 在恒定直流电作用下,各电流组同轴电极和针式电极的阴极周围的蓝色量均随电量增加而增加,各组内同轴电极和针式电极间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给予相同电量时,对各电流组阴极周围的变色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即电流越小作用时间越长,变色范围越大。结论 自制同轴电极与直针式电极具有相近的电解效果,可以替代直针式电极在电化学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MCH随车脱氢作为一种非稳态的、反应条件苛刻的过程,要求其脱氢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和高温稳定性,现有的脱氢催化剂尚难满足其要求。对碱改性工业3861催化剂的研究表明:碱性氧化物能有效地改善催化剂的脱氢性能,Pt-Sn-K(0.4%)/r-Al2O3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工业3861催化剂可提高8倍以上,但低温活性尚需继续提高;在常压、WHSV=6h-1、300—400℃、纯MCH进料时,MCH的有效贮氢量为2.78%—6.12%;空速与催化剂脱氢活性无明显依赖关系,这为实现随车脱氢反应器的小型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表面光学性能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了多层结构吸收表面的反射率优化设计计算方法,SiO2/Mo-N-O/Mo选择性吸收表面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其太阳吸收率和发射率分别为0.94、0.19和0.92、0.21(600℃,真空中90min退火)。  相似文献   

5.
应用工业三叶草型Ni/Al2O3催化剂对甲苯的贮氢反应及其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Ni/Al2O3催化剂是性能优良的甲苯贮氢催化剂;在压力0.12MPa(绝),温度90-150℃,甲苯转化率0-100%的实验条件下,该反应呈零级反应,其反应活化能为49.3kJ/mol。  相似文献   

6.
多孔塞气动脱硫法是机械部十年科技发展规划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在含硫铁水中加入1.0 ̄1.2%的CaC2;吹氮3 ̄5分钟,可使铁水含硫量降至0.02 ̄0.01%以下,脱硫率达70 ̄90%以上,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该项新技术的专用设备--脱硫铁水包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硫化氢高温裂解制取氢气机理,对其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将动力学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以及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硫化氢的高温裂解制氢过程,与试验数据以及热力学计算结果比较吻合。结果表明,随着裂解温度的提高,硫化氢的转化率和氢气的生成率显著提高,在1250℃时,分别可达56.8%和10.6%。当温度较低于1050℃时,随着停留时间的变长,硫化氢的转化率和氢气的生成率显著提高;当温度高于1050℃时,停留时间超过0.2s后,其对硫化氢的转化率和氢气的生成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汪家铭 《中外能源》2008,13(5):117-118
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与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肯斯顿过程冶金公司于2008年8月27日宣布:双方进行合作研究的利用石油中天然存在的污染物——硫化氢制取纯氢的商业规模工艺过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实现了初步突破。研究人员发明了熔融铜反应器,采用现有的技术从原油中分离出硫化氢气体,然后将硫化氢气体在温度约在1200℃下通过熔融铜反应器,即可得到纯氢。  相似文献   

9.
镀铂电极在硫化氢间接电解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萍  俞英 《太阳能学报》2001,22(2):219-222
利用间接电解法从硫化氢中制取氢气和硫磺是一种充分利用硫化氢资源的新方法,该文论述了镀铂电极在硫化氢间接电解法中的应用,一种新的固体电解质电极制作方法,对电极析氢性能的测试,电解液的改变对电解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镀铂电极的表面负载的PTFE乳液具有为阳极柏氢提供疏水孔道和阻碍电极导电性能的双重作用,其含量有一个最佳值,大约为25%-40%,Nafion溶液在Pt电极上的负载有利于H^ 在阳,极阴间的传递,且镀铂电极的表面负载的Nafion溶液的含量升高,电极的析氢性能愈好,电解液的酸度愈大,交换电流密度愈大,电极的析氢性能愈好,在实验范围内,Fe^ 2 ,Fe^3 ,|H^ |H2电解受氢离子扩散控制,阳极电解液的种类及其浓度的改变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工业加热文摘WJ941790~941828WJ941790真空及纯氢气氛热处理设备——《Metal-lurgia》,1993,v60.No90,cHT2~3(英)概述了真空及高纯氢气氛下进行各种热处理的优点后,重点介绍英国几家著名的热处理专业公司的上...  相似文献   

11.
硫化氢光催化分解制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在半导体催化剂作用下,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氢工艺的催化机理、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方法以及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氢的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车载燃料电池管道在吹扫过程中氢气侧管道由于低温结冰易受阻,从而导致冷启动困难的问题,提出氢气管道两级吹扫方案,以实现对燃料电池堆氢管中剩余水、蒸汽含量的独立控制,降低冷启动时的加热能耗,避免冷启动失效。通过三维仿真对4种不同工况下阴极中段在不同时间的温度、阴极中段在不同时间的冰体积分数、电池纵向截面表面不同时间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实现在-20 ℃温度下20 s内的平稳冷启动,既解决了低温冷启动困难问题,又保证了冷启动后的电堆输出性能。  相似文献   

13.
围绕太阳能制氢技术展开论述,首先,介绍太阳能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其次,对于太阳能制氢技术尤其是光催化制氢技术及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技术,分别从技术原理、关键材料、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对太阳能制氢技术研究给出结论及建议,旨在为未来太阳能制氢技术的研发布局和产业技术突破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赵金国  郭恒 《太阳能学报》2022,43(8):510-516
针对燃料电池堆再循环管线的再循环速率低的问题,提出用于燃料电池的氢气供应系统的循环控制方案,根据再循环管线中再循环的气体量精确估计由吹扫阀吹扫的氢体浓度,通过反馈每种气体的吹扫量,调节吹扫阀的开度,提升氢气利用率,并对该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燃料电池阳极侧氢气利用率明显提升,最高可达92.733%,可提高燃料电池堆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5.
大容量高压车载储氢气瓶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氢气安全充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CFD模型,对70 MPa Ⅲ型车载储氢气瓶在不同长径比、充氢速率、气瓶初始压力、气源温度条件下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高压下氢气不可视为理想气体;重力对充氢过程的影响不能忽略;容积100 L储氢气瓶的最佳长径比为3.55;气源温度对充氢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气瓶初始压力与充氢速率,与热力学分析获得的结论类似。  相似文献   

16.
氢能的安全性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氢安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深化对氢能安全性的研究、推动氢能在我国的规模应用,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对氢能的安全性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氢安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详细讨论了氢的泄漏、脆化、扩散、可燃性和爆炸性等特殊的安全性问题;并以汽油的安全性为参照,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正常运行中,设计良好的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与汽油汽车、天然气汽车及甲烷汽车同等的安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研究了以葡萄糖为基质利用天然混合红螺菌生产氢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必须在光照、厌氧的条件下进行,在实验范围内较高光强度对天然混合红螺菌的产氢比较有利,并提出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的最佳产氢工艺条件,即温度为32℃-40℃,pH值为5—8,接种量为5%~15%。添加有机氮源可使产氢量大幅度提高,天然混合红螺菌在最佳产氢工艺条件下以1%的葡萄糖为基质时的最大产氢量为1.62L/L,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综述固态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储氢材料、储氢装置及其应用现状。部分储氢合金已成功用于固态储氢装置中,开发温和吸放氢条件下新型高容量可逆储氢材料是当前研发重点;储氢装置的优化设计可有效改善装置的快速传热特性,安全性能也得以保证,储氢装置已在分布式供能、机动车等领域得到示范应用,但还需进一步实现储氢系统快速响应、安全可靠和高储氢密度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9.
微型燃料重整制氢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重整制氢系统的构成出发,阐述了微尺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优势。这一优势得益于微尺度下传热传质的强化对其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单级氢气充注时,氢气充注速率、初始温度和压力对氢气终了温度的影响。通过调用NIST REFPROP 中标准氢状态方程,模拟氢气在充注过程温度、压力、充注率等参数的变化。设计和模拟两级和三级氢气充注系统。结果表明:多级充注时,存在最佳的中间压力,使得充灌终了氢气温度最低,且增加级数可降低终了氢气温度。最后,对多级充注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级数的增加,系统的总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