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亭下大坝为不灌浆斜缝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地质比较复杂,为监测基渗流性态,布置了完整的渗流观测系统,并采取抽排措施降低坝基扬压力,特别是对位于软弱夹层的测孔外层包裹泡沫塑料反滤体,通过对渗流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评价了坝基渗流性态,揭示了部分坝段基场压力偏高的主要原因,对测孔外泡沫塑料反滤体的效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北盘江光照水电站的坝基渗流与排水分析为例 ,简要介绍了三维渗流有限元法的应用 ,对拟订的渗控设计方案、不同的排水幕深度、部分排水设施失效等情况进行了工况组合分析计算 ,并结合分析过程和结果 ,对拟订的渗控设计方案作出了评价 ,提出了渗控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坝基中存在断层的情况 ,根据分析计算结果 ,提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笔者针对RCC重力坝地质缺陷坝基开展处理方案优化和评价研究,采用有限元超载法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坝基接触面应力、位移及坝体破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超载系数的增大,坝基接触面上游部位的拉应力和下游部位的压应力均增大,且坝踵拉应力增长幅度大于坝趾压应力的增长幅度。同时,坝基竖向位移增大,坝踵与坝趾的位移差也随着超载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地基接触面位移量值增大及上下游变形差异的增大都会导致坝体塑性区的发育和扩展,不利于坝体的稳定性。基于不同地基处理方案下坝基位移、坝踵与坝趾位移差异性比较可知:地基处理方案四的加固效果较其他三种处理方案更能有效提高坝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百色重力坝坝基复杂地质条件渗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百色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坝基岩体地质条件复杂,上游面坝踵区存在一定蚀变带岩体,6号坝段坝基有贯穿坝基上下游的破碎带,且坝基岩层之间有岩层节理面并由此产生渗透各向异性,在充分考虑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对坝基渗流场进行分析计算,综合论证和评价了坝基的渗流场特性,并推选出坝基防渗和排水设施的渗控方案.  相似文献   

5.
文中基于渗流基本理论、渗流基本数学模型,以混凝土重力坝为实例,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起基本算例的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上划分网格,建立边界条件,进行计算分析,获得水头等值线分布图、渗流梯度及渗流速度矢量图,以及指定路径的渗流速度变化曲线。并根据计算成果分析出坝基渗流规律。  相似文献   

6.
结合山口水电站工程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工程地质条件,介绍了坝基开挖、断层处理要点,以及坝基固结灌浆、帷幕灌浆的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对投运后大坝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大坝运行正常,证明坝基处理方法得当,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夏丽卿 《河北水利》2008,(11):25-26
陡河水库位于唐山市东北15km的陡河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供唐山市生活用水及下游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最大可能洪水为保坝标准,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控制流域面积530km^2.占陡河总流域面积的39.5%.总库容5.152亿m^3。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洞等建筑物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  相似文献   

8.
渗流是判断大坝工作状态的重要参数,其数值将直接影响坝基扬压力的大小和分布。 坝基的渗透压力除了与作用水头有关外,还与坝基岩石性质、开挖及处理坝基的工程措施、施工质量、阻水及排水措施等有关。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设计时一般根据坝基的地质条件、坝型、。坝基帷幕设施和排水情况,选用不同的扬压力图形。 扬压力数值的大小及分布状态,对坝的稳定及经济断面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都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特高拱坝首次蓄水期,对坝基渗流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是保障大坝安全的重要依据。以岩溶地区300 m级特高拱坝乌东德水电站坝基为例,利用监测成果分析、测试分析、工程地质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首次蓄水期坝基渗流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以及蓄水过程中产生的局部渗漏问题,评价渗流控制措施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乌东德水电站首次蓄水完成后,幕后渗压折减系数一般为0.08~0.27,最大0.40,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幕后山体地下水位增加0~13 m,幕后排水孔出水总流量6.5 L/s,总体变化均较小;水化学与地质信息表明右岸733 m灌浆平洞局部渗水来源主要为坝后水垫塘。综合表明,坝基扬压力正常,渗漏量总体较小,渗流状态趋于平稳,大坝防渗帷幕及排水幕效果理想,在同类工程中处于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施莱盖斯拱坝坝高131米,坝顶长725米,坝库蓄水期间,由于坝基下游硬岩区产生较高的拉应力,导致该段灌浆帷幕开裂。直接设置在岩面上的检查廊道因其位置较低而产生渗漏水,处理以前,渗流量达251公升/秒。由于廊道与岩基是连通的,故渗漏水可在廊道底面排出,控制  相似文献   

11.
陈涛 《红水河》2023,(4):101-105
为查明某水库高坝坝基结构面的发育特性,通过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声波测井、钻孔电视、水文地质试验等综合勘查手段,解决了常规利用平硐和竖井等勘查方法来查明坝基存在深层抗滑稳定问题,为设计提供了计算模型、地质参数及处理建议。对于存在类似工程地质问题的高坝小库而言,该工程的勘察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帷幕和排水在重力坝坝基渗流控制中的作用及合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混凝土坝坝基渗流控制中只有帷幕,只有排水以及两者联合作用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弄清了帷幕和排水在混凝土坝坝基渗流控制中各种情况下的作用和效果,对帷幕和排水联合作用情况下帷幕的作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帷幕和排水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大坝坝基渗流水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水在向坝基渗透过程中,与坝基岩石、帷幕、混凝土间产生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新的水质特征,坝基径流条件制约着这一作用过程的进行,因而,坝基水化学特征是渗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分析思路,对丹江口大坝坝基水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论是:坝基帷幕防渗性能总体是完好的,但局部存在帷幕防渗性能衰减;部分排水孔水中K Na 含量较丰富,是该段坝基水化学潜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申明平 《人民长江》2017,48(6):62-65
为客观评价强夯法处理湿陷性坝基的真实效果,结合杜窑沟水库湿陷性坝基的工程处理实例,对强夯后初检和终检的湿陷系数、干密度和孔隙比检测值与强夯前的检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夯能够消除坝基湿陷性,提高土体干密度,减小孔隙比;验证了强夯后应延迟检测,待干密度和孔隙比逐步恢复提高的结论;强夯不能对特定深度的土体产生最优的压实效果,夯后干密度没有呈现分层特征。实例表明,8 000kN·m夯击能可以消除Ⅱ级非自重~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壤土的湿陷性。同时指出需要通过更多的工程实践,进一步研究强夯的作用机理和内在规律,并探讨强夯质量检验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界田水电站坝基为冲洪积砂砾石地层和处于地震频发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提出采用固结灌浆、高压旋喷灌浆、帷幕灌浆和冲孔灌注桩的坝基处理措施,解决坝基渗透稳定、坝体抗滑稳定等问题,同时提高坝基承载力。电站于2011年建成投产,至今已经安全平稳运行多年,运行期间经历了多场洪水和地震,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大坝位移在规范允许的安全范围内,目前暂未发现坝基渗漏问题,表明坝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隔河岩水电站已运行20多年,它在防洪、发电、环保等方面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服役年限的延长,其石龙洞组灰岩坝基因断裂、岩溶发育、属透水性极不均匀的特性,其安全稳定性更值得关注。根据坝基渗漏监测发现,个别测点的渗压系数超过允许值,决定对其继续加强严密监测,并随时准备对其渗漏通道采取封堵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彭强 《中南水力发电》1995,(1):17-21,48
本文阐述了江垭水枢纽工程坝址位于岩溶发育地区,遇到软弱夹层、顺河溶隙和承压热水等地质问题对坝体稳定、渗漏、岩体变形的影响。对坝基处理的设计原则、研究手段、处理措施和坝基处理后所达到的要求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新丰江水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模型的构建,对软岩坝基渗流控制效果进行数值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现有防渗、排水设计可将坝体与坝基岩层内水头值显著减小,有效地降低坝基扬压力,相比于无渗控措施工况,可减小一半的扬压力;依靠排水设施实现坝基扬压力降低,防渗帷幕在坝基扬压力降低方面贡献很小。在已有的渗流控制措施下,当帷幕的渗流系数达到5.5 Lu时,坝体和坝基内等水头线的分布及坝基的扬力值没有显著的改变,而坝基的总渗流量和坝基的排水孔排水量的改变仅为7.1%。三维有限元渗流计算表明,现有防渗、排水系统可降低坝基扬压力,减小坝基渗漏量,帷幕可降低坡坝段坝基扬压力;在帷幕渗透系数为5.5 Lu时,各坝段坝基扬压力变化不明显,坝基渗流量增加9.1%。  相似文献   

20.
圆潭水库砌石重力坝坝址区地质构造复杂,左右岸坝肩各有一条断层,两断层与坝体形成楔形三角体,坝区节理裂隙较发育,坝后渗漏点密布。为此,结合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坝基岩体质量分类和不利构造条件下的坝基抗滑稳定、坝基渗漏、绕坝渗漏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