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主要以探究隧道软弱围岩中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的施工技术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的施工技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的应用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小导管布设、超前小导管施工、注浆施工、注浆异常状况处置这几点进行时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的施工技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的应用效率,为保证隧道整体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断面海底隧道软弱地层施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第一条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在浅滩及陆地段穿越富水软弱地层,围岩自稳能力差,极易发生涌水突泥,严重威胁施工的安全性.通过对隧道开挖方案的对比分析和根据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的结果,对隧道穿越富水软弱地层的开挖施工方案、降排水关键技术和超前预加固方案进行了研究,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齐岳山特长隧道是宜万线重点控制工程之一,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围岩破碎,地下水发育,单孔涌水量达到90m3/h。从里程DK365+353开始进入F11断层影响带,通过地质钻探等综合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手段和涌出物分析,决定采取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进行封堵,有效地堵住了地下水,并对围岩进行了加固,保证了施工安全,恢复了正常施工。  相似文献   

4.
针对隧道出口段埋深较浅且存在偏压、围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稳定性能等特点,对隧道洞口浅埋段采取地表预注浆设计进行加固,阐述注浆施工工艺,改善软弱围岩成拱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涌水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海域段F1风化槽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围岩地质条件和突涌水特点,采用全断面注浆加固和堵水,注浆加固范围为掌子面内及隧道开挖轮廓线外5 m,隧道纵向加固长度为70 m,注浆材料以超细水泥单液浆为主的注浆加固方案。施工期现场监控量测与数值计算结果表明:F1风化深槽围岩注浆加固效果均较为理想,未发生涌水突泥,达到了设计的技术要求。该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类似工程的注浆加固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爆破》2020,(2)
富水软弱围岩条件下爆破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问题,是隧道光面爆破施工安全的关键。以张吉怀铁路岩屋冲一号隧道为工程背景,根据隧道全程位于Ⅳ~Ⅴ级富水软弱围岩的地质条件和"台阶法"的施工方法,提出采用短进尺的浅孔弱爆破方案,并结合TSP超前地质预报、红外探水、超前钻孔等技术获取详细地质信息,进而采取超前支护和注浆治水等措施,提高围岩自稳能力。通过采取以上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工程在施工期间未发生突水、突泥以及围岩失稳塌方等事故,并如期顺利贯通。研究表明:富水软弱围岩中隧道爆破施工应综合考虑现场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从降低爆破施工对围岩造成的扰动和提高围岩稳定性两方面提高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性地对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的关键技术(超前支护、注浆、隧道开挖、监控量测及隧道防排水等)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在此类隧道施工中采用该施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类型的地质条件,其中软弱围岩地质出现的频率较高,由于软弱土围岩的稳定性与强度都不是很理想,导致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比较大,且还会对施工质量造成显著的影响。该文主要对软弱围岩隧道塌方现象的具体原因展开研究,通过多种塌方处理技术进行对比,结合某高速铁路出现塌方的具体原因展开分析,并对其处理措施进行评价。该项目使用CRD法、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法、大管棚钻进法进行治理,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依托关角隧道河谷浅埋段,展开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支护受力特征及方案的研究。对试验段的初支围岩压力、钢架应力、锚杆轴力、衬砌水压力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初支应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突水突泥塌方现象时有发生,现有的支护方案无法满足浅埋段安全施工要求。在监测数据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对支护方案作出调整。在Ⅴ级围岩区段,拱部120°范围设超前管棚和小导管,宽大节理掌子面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初期支护取消系统锚杆,采用I20型钢钢架和拱墙设双层钢筋网;在Ⅵ级围岩区段,超前支护采用管棚工作室施作拱部180°及以下1 m范围的0°角长管棚,全断面超前水平钻孔注浆,初期支护取消系统锚杆,采用I20型钢钢架、三台阶型钢临时横撑和双层防水板。研究成果可为河谷浅埋隧道支护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压富水断层“外堵内固注浆法”设计新理念与工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F11断层由断层角砾岩、破裂岩、断层泥组成,断层内富含高压水,超前探孔单孔最大涌水量1800m^3/h,水压力2.5MPa。针对F11高压富水断层,前期按“以堵为主、限量排放”施工原则,采取全断面帷幕注浆措施,注浆工程量大、进度慢。为及早攻克F11高压富水断层,建设单位多次邀请院士、专家现场踏勘、研讨,提出“注浆加固、分水降压、快挖陕封、加强监测、综合治理”施工技术方案,将全断面帷幕注浆调整为外堵内固注浆。对于高压富水断层,通常的设计是加固圈厚一些、加固体强一些,而外堵内固注浆是将隧道周边岩体、水量及水压力分布假定为不均匀性,从而通过超前探孔锁定弱水区和强水区,针对弱水区采取基本注浆,对强水区采取加强注浆,注浆机理为“封堵裂隙、减少水量;固结围岩、改良地层。”注浆时,先通过区域定位孔进行无约束注浆堵水,从而使地层中水量得到有效控制,然后按“合理步距、封堵水流,由外到内、环环相扣,间隔跳孔、锁定水源,增加补孔、区域加强”的注浆理念进行注浆施工。通过现场实践,外堵内固注浆能达到注浆堵水和加固效果。外堵内固注浆与全断面帷幕注浆相比,注浆孔数量和注浆量减少50%,在水量大时,注浆进度提高80%,一股隋况下提高50%以上,因此,外堵内固注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深圳市龙澜大道北延段工程山岭隧道段为背景,该隧道施工中局部受浅埋、偏压以及软弱围岩等不利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隧道塌方冒顶、结构变形等病害,对施工人员及机械的安全造成威胁。本文通过隧道沉降、收敛监测,采用超前支护、地表注浆以及合理优化施工工序等辅助施工措施以增强安全性。研究表明,在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中,双侧壁导坑法更优越,同时通过采取地表注浆、合理安排施工步序等辅助措施,可严格控制隧道拱顶沉降与净空收敛,以消除浅埋、偏压造成的不利影响,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进洞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纪汗煤矿井筒穿越地下富含孔隙裂隙水地层施工困难问题,提出采用脲醛树脂化学浆液和水泥一水玻璃双浆液分别对孔隙和裂隙水进行封堵技术,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化学浆液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其凝结速度快,对孔隙水封堵效果明显;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易渗透扩散进入裂隙内,对裂隙水封堵效果良好。该技术为解决陕北地区井筒穿越地下富含孔隙裂隙水地层施工困难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常与钢架支撑组合使用,有时与大管棚组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分别适用于自稳时问较短的软弱破碎围岩如断层及其影响带、浅埋破碎地段、地下水发育地段、一般围岩破碎地段。本文结合阎家村隧道施工情况,就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的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软弱破碎地层中修建山岭隧道,或采用浅埋暗挖法修筑城市地铁隧道时,为了防止隧道发生塌方、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并全面保证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常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对围岩进行预支护。管棚预支护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隧道顶部预支护措施。该技术是在拟开挖的隧道外周边钻设水平孔,然后安装钢管,再进行灌浆固结,使拱顶形成加固的伞形保护环,在该保护环的支撑下,进行循环掘进和支护施工。该技术能同时提高隧道周边围岩的强度及抗渗性能,从而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5.
大东山隧道为分离式双洞双向八车道隧道,是超大断面且为小净距,左右洞口均是浅埋段软弱围岩,通过长管棚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的方法,增强围岩的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以提高进洞速度。  相似文献   

16.
就忠垫高速公路明月山隧道穿过富含地下水的断层及其影响带时,采用深孔预注浆对隧洞开挖轮廓线5m范围内的围岩进行加固及堵水,浅析深孔预注浆在明月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隧道开挖工作面稳定,通常采用的开挖辅助支护措施是管棚超前支护。管棚超前支护能有效地加固围岩,起到良好的支护效果。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隧道超前长管棚施工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施工要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孙武 《硅谷》2008,(7):42-43
青岛胶州湾隧道为大跨度过海隧道,陆上穿越房屋段是施工的关键之一,直接关系到施工进度.为确保施工安全,该隧道穿越房屋段采用减振爆破技术施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隧道在穿围岩破碎带时发生坍塌,施工中采用小导管注浆超前加固,预留核心土环形分部开挖的处理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浅谈这种方案在秦岭11号隧道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铁路客运专线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大断面隧道施工数量的提升,该种断面的开挖面积一般都是在100㎡以上,软弱围岩的出现,将会对施工产生严重影响。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软弱围岩特征及危害进行总结,并从大断面隧道常用开挖方式、预留核心土台阶法、双侧壁法及CD法、CRD法、洞口段施工、灌浆技术和超前支护的应用六方面,论述了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合理开挖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