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采用丁二酸酐对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进行改性,得到羧酸型mPEG⁃COOH,将mPEG⁃COOH与环氧树脂反应,得到水性环氧树脂乳化剂。环氧树脂乳化剂与环氧树脂混合,通过相反转技术,得到稳定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采用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粒度分析仪等对该乳化剂的结构及环氧树脂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研究了乳化剂合成时甲氧基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环氧树脂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浓度等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了水性环氧乳化剂及水性环氧乳液。水性环氧乳液的粒径分布在0.8~1.5 μm,且乳液稳定性良好。该水性环氧树脂乳液与胺类固化剂室温固化后,所得涂膜具有较好的耐水、耐污性能,其吸水率和耐水失重率分别为0.35%和0.25%。  相似文献   

2.
嵌段型水性环氧乳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环氧树脂与聚乙二醇合成了高分子反应型水性环氧乳化剂,将具有表面活性的分子链段引人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中,用相反转技术制备水性环氧乳液。研究乳化剂合成时聚乙二醇分子量、乳化剂结构、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离心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对乳化剂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乙二醇(PEG)、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E-51)及双酚A合成一种可自乳化的环氧树脂,再利用相反转法,制备出一种分散相颗粒小且粒径分布均匀的非离子型自乳化环氧树脂乳液.系统研究了预聚物含量、PEG分子量、环氧基/酚羟基比(nEP/nOH比)、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凝胶色谱(GPC)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对乳液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预聚物加入量为20%,PEG分子量为8 000,环氧基/酚羟基的比为2.25∶1时,制备的乳液产物粒径小、分布均匀、稳定性好,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GE),乙醇胺(MEA)对自制含氟环氧树脂进行扩链反应,将亲水基团接枝到含氟环氧树脂上,制备出水性含氟环氧树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水性含氟环氧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乳液粒径进行了测定,采用接触角测定仪评价漆膜的表面能。结果表明,当摩尔比(MEA/PEGGE)为2∶1,在55℃条件下,反应4h,得到PEGGE-MEA加成物,然后在PEGGE-MEA的加成物中加入含氟环氧树脂,在65℃条件下,反应5h,所得自乳化含氟树脂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形成的乳液稳定性优良,粒径较小,配制成涂料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表面能低,与去离子水的接触角为95.55°。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工艺,采用相反转法,将在过硫酸钾催化条件下由环氧树脂E-51和聚乙二醇-4000反应制得乳化剂与环氧树脂E-51、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机械混合,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采用红外光谱、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等对该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水溶性、稳定性、结构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乳化剂的合成最佳条件为n(E-51)∶n(PEG-4000)∶n(K_2S_2O_8)=2.5∶2.5∶1,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2 h;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0%,固质量分数为60%时,所制备的乳液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最好,乳液的粒径分布在0.21~0.37μm区间内。  相似文献   

6.
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阳离子型环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研究了引发剂、乳化剂、环氧树脂等物质的用量、型号对乳液收率及离心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红外对产物的特征基团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测试产物的交联度和环氧值对反应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判断.结果表明:采用阳离子乳化剂31524/OP-10为乳化体系,可以制得环氧树脂含量达60%的聚合物乳液;反应过程中只有极少量环氧树脂参与接枝和交联反应.  相似文献   

7.
以环氧树脂E51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 PEG)为原料,通过相反转法制备水性环氧乳液,通过探究PEG相对分子质量和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的黏度、粒径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佳的水性环氧乳液,并分析该乳液固化后水性环氧树脂(waterborne epoxy resin, WER)的热稳定性、微观结构。使用荧光显微镜探究水性环氧树脂与乳化沥青的相容性,并得出最佳的水性环氧树脂质量掺量。在此基础上制备MS-2型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考察不同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制备方法、不同固化剂种类对微表处混合料施工性能和路用性能的影响,并分析自制乳液和市售乳液的性价比及对应微表处性能的性价比。结果表明,当PEG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乳化剂质量掺量为20%时得到的水性环氧乳液综合性能最佳,对应的水性环氧树脂具备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微观结构。水性环氧树脂质量掺量为6%时得到的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相容性最好。最佳的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制备方法是水性环氧乳液与乳化沥青混合后再加入水性环氧固化剂;相较于基础胺类固化剂,水性环氧固化剂制备的微表处具有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8.
以环氧树脂、有机硅D4、A151及丙烯酸单体为原料,选用单体滴加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乳液。研究丙烯酸用量、环氧树脂用量、有机硅用量、油水比和工艺等对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为油水比为0.8,软硬单体比为1∶0.8,丙烯酸占油性单体总量的4%,环氧树脂为5%,有机硅为10%,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的比为2∶1,用量为3.5%,引发剂为0.6%,电解质为0.45%下合成的乳液固含量达到43.93%。红外光谱分析表征显示有机硅、环氧树脂与丙烯酸单体进行了有效的共聚反应。乳液及其膜性能测试符合国家标准GB/T20623-2006《建筑涂料用乳液》标准。  相似文献   

9.
水性漆酚氧乳液是一种高性能的水性树脂成膜物,能有效地改进漆酚涂料的耐碱特性。在环氧树脂(E20)改性漆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制的亲水性扩链剂(MEA-PEGGE-MEA)接枝到漆酚环氧树脂中,从而制备一种可自乳化的水性漆酚环氧树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激光粒度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并对漆膜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漆酚与E20摩尔比为1∶2,催化剂用量为5%,溶剂用量为45%,130℃反应5h制备的漆酚环氧树脂产率较高;将摩尔比(MEA∶PEGGE)为5∶4所制得的MEA-PEGGE-MEA加成物加入到漆酚环氧树脂中,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5h,制备的水性漆酚环氧树脂水分散稳定性好,配制成涂料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碱性能。  相似文献   

10.
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的用量,丙烯酸类单体和环氧树脂E-44用量对乳液性能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使用,用量为4.5%,引发剂用量0.5%,E-44环氧树脂用量为8%,官能团单体用量为3%,合成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其各项性能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机构动画仿真的方法,对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机构双曲柄存在的条件,两连杆铰接点C的轨迹曲线可到达的区域及该轨迹曲线形状随机构结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综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文安斜坡内带深层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研究识别隐蔽油藏.通过兴隆1井地层重新划分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应用,将该区沙三、沙四段地层之间重新确定为不整合接触.在三级层序地层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刻画各体系域砂体展布特征,构建了坡折带控制沙四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通过钻井实践,首次在霸县凹陷发现沙四下段含油层系及新的烃源岩层,实现了深层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
数学优化方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数学优化方法及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优化方法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将率定成果与API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这3种优化方法在大宁河流域参数率定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扬声器的自滤波特性与D类功放失真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圈式扬声器的电—力—声类比等效线路对动圈式扬声器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利用扬声器的自滤波性能改善因D类功放移相网络引起信号相位失真的方法。同时,采用比较、反馈的方法对音频信号的谐波加以抑制,使得数字功放的总体失真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红土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分形几何理论,探讨红土在不同处理方法下其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土的颗粒粒度具有线性分形结构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土中颗粒粒度的分布情况,并与土的物理力学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分维是描述土的颗粒粒度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独立学院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学风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并由此探讨了建设优良学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圆锥面截交线为椭圆时的投影方程,分析了截交线的投影形状,为准确作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用解析法分析了圆锥面与圆柱面正交时相贯线的投影形状、特殊点位置及其作图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黄蘑多糖(Polysaccharide of Huangmo,简称HMP)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黄蘑多糖除蛋白的方法及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确定热水提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多糖产率达21.32%;使用三氯乙酸法去除多糖的蛋白,当m(黄蘑粗多糖)∶m(三氯乙酸)=1∶6时,多糖质量分数达到83.7%。  相似文献   

19.
"通信原理"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针对信息与通信学院精品课程"通信原理"实施了一系列教改探索与实践,其中包括课程体系与内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环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以科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联网演进路线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研究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路线,并从人和物二个角度探讨网络的技术特征,给出物联网的演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对信息通信的探索将会融合,物联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网络的泛在化。据此结论,从公共物联网和系统应用角度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与研究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