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次选择了一位女性——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为总策划人。妹岛要告诉世界的是:建筑是人们在其中生活的地方,请对将建筑的关注点转移到“生活在其中的人”。  相似文献   

2.
《设计新潮》2008,(6):17-19
在今天的中国研究传统“普通建筑”的现代主义诠释是不是具有意义?尽管建筑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2008年9月12日。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用“普通建筑”的主题提供了研究传统的另一种途径,通过应对和关注中国建筑现状,唤起对今天与传统的生长关系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设计新潮》2008,(6):14-14
阿城是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之一。曾经因为写作《威尼斯日记》在威尼斯生活很长时间的阿城在展览期间却谈起了屏风,屏风,一种中国传统的普通室内用具,它的功能是建筑式的定义空间。  相似文献   

4.
冯慧 《设计新潮》2008,(6):117-123
刚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来的人说,展览的第三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展区就已空空无人。而上海双年展,一个多月后的10月14日,记者亲见展区广场上依然人头攒动。其中,学生不少,也不乏老外,一些通常不太会出现在这种场合的退休老人和与艺术不太沾边的本地人也在这里颇有兴趣频频亮相。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低限度地影响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本文结合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就我国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发展状况进行了研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设计新潮》2008,(6):26-33
和中国馆关注普通建筑不同,马岩松的参展作品:一个超大的移动城市的模型,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式雄心的一个注脚,它漫无边际,沉重庞大但同时也是隔离和孤立的。在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马岩松是直接受到双年展策展人阿龙·贝思齐特别邀请的一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渗透入建筑行业,建筑的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小区发展十分迅猛,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师,特别是近几年来参加工作的青年建筑师,对建筑的智能化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智能化建筑设计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纪念性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外纪念性建筑实例,从建筑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沿革、类型及特征等,指出了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上的主要问题;把握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直觉、经验、先验及移情,是创作纪念性建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设计新潮》2013,(6):50-77
首届西岸双年展.是第一个将建筑和当代艺术充分融合的艺术发生事件。在“空间作为第一媒介”的前提之下,营造了关于中国建筑和当代艺术发展的全面图景而滨江西岸作为这个重要的艺术事件发生的现场,获得了公众的目光聚焦,同时也将让整个区域的品质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设计新潮》2008,(6):34-38
尽管阿龙贝思齐声称的是:“双年展不会展示已经存在的建筑和实际生活中被享用的建筑,它不会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抽象方案。”但是,如同西方媒体的评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世界上最为人所期待也是最具勃勃雄心的设计展览,但几乎每届展览都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双重个性“。”,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也没能逃脱这种怪圈,反倒呈现出两种更为分裂和迥异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状况与文化艺术自身两方面认真考虑分析,才能够建立科学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提倡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重新认识风水学、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当代价值,出现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当代作品。  相似文献   

12.
工业建筑所形成的大规模空间机构。是以单体为单位所组合形成自由形态。以工业建筑单体体量的具体尺寸为体块的形成格式诠释了在规模上的工业建筑阵营。即是:单体在功能上所限制的体型营造了整体的布局格式。体量的组合不仅是立面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应该归属于空间机构的一部分,由于在厂房内一般布置了工厂的主要生产车间,所以无论在其功能上。  相似文献   

13.
声学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奎生 《声学技术》2002,21(1):80-83
建筑声学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上海市声学学会也已成立20年,但建筑声学在许多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很多不应有的遗憾。文章阐述了声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技术、工程质量及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建筑声学技术的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4.
绿色是自然环境的代表,视觉感受、生态效应及人文景观渗透着人类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思想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地位日益突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成为了必然趋势。文章将分析一下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新方法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朱明晖 《设计新潮》2008,(1):103-110
2007年12月8日,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深圳华侨城正式开幕。2008年1月9日,双年展香港展场开幕。本届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是马清运,香港部分的策展人为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主要分析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绿色建筑即低碳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0月底,当我们到达徐伟办公室时,他正在为迎接建设部领导对绿色建筑相关工作的检查做准备,办公室的窗外,一栋橙红色的建筑正在添砖加瓦,徐伟风趣地介绍说:“这是我们设计的一栋示范性节能建筑,未来将是我们的办公楼,我的工作已经被绿色建筑填满了.”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在建筑中注入绿色元素逐渐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且绿色建筑也将是21世纪世界建筑的主流,其中,代表太阳能应用最尖端、最先进、最有潜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是绿色建筑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周围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理念逐日提升。如何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观更好地协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值得探究。通过观察和学习,本人对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