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醋酸纤维素负载在活性炭表面得到的改性活性炭应用于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吸附脱除,以吸附脱除率为衡量指标,从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时间方面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添加量为油重的0.8%,110℃下吸附30 min的条件下,改性活性炭对苯并(a)芘的脱除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2.
3.
食品安全隐患--苯并(a)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当前倍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发,根据食品中的强致癌物质——笨并(a)芘(benzopyrene)的结构综合论述了其性质、来源、潜在的危害、检测方法,以及在研究苯并(a)芘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今后更好的研究苯并(a)芘,控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市售不同类型(广味和川味)、包装方式(散装和包装)和不同发酵时间的中式香肠,分析几种市售中式香肠中以3,4-苯并(a)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含量和来源,为香肠质控措施的完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散装和包装川味香肠中苯并(a)芘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2、0.20μg/kg,散装和包装广味香肠中苯并(a)芘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5、0.10μg/kg;随着发酵天数的增加,川味香肠中苯并(a)芘的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时,川味香肠中苯并(a)芘含量明显高于广味香肠,散装香肠苯并(a)芘含量高于包装香肠;香肠中苯并(a)芘主要来源于烟熏工艺过程,同时其自身发酵过程也会产生微量苯并(a)芘。   相似文献   

5.
花生油制取工艺中高温焙炒生香和高温脱臭易产生毒性物质,研究高温工段对花生油中3,4-苯并(a)芘(3,4-benzo(a)pyrene,BaP)含量和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含量的影响、花生油制取工艺主要工段BaP和3-MCPDE含量变化及脱除条件。经研究证明,焙炒温度、焙炒时间、脱臭温度、脱臭时间对花生油BaP和3-MCPDE含量有显著影响。焙炒出料温度超过210℃、时间超过60 min时花生油BaP含量和3-MCPDE含量显著增加;脱臭工段高蒸汽消耗量较低蒸汽消耗量制取花生油中BaP含量显著减少;脱臭温度240℃升至250℃时,一般工厂条件下生产花生油中BaP含量和3-MCPDE含量显著增加(P<0.05);脱臭时间对BaP含量有持续影响,但时间超过120 min后对3-MCPDE含量影响有限;花生油脱臭前氯含量对脱臭后油中3-MCPDE含量影响显著;活性炭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脱除花生油BaP和3-MCPDE有显著影响,YS-900活性炭0.5%、30 min、110℃时对两者脱除效果最佳,花...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及不同来源的油茶籽原油中苯并(a)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籽在焙炒前进行粗约粉碎时,由于油茶籽壳很薄、很脆、水分低、不含油,很容易形成小碎片;而油茶籽仁含油量高,有一定的韧性,粉碎时不容易破碎,形成的颗粒较大.在焙炒过程中焙炒程度 以较大颗粒为标准,从而导致小粒榨料烧焦和炭化,生成苯并(a)芘残留在榨料中.这些榨料进入榨机后又由于压力瞬间升高,榨料之间发生强力摩擦并同时产生热量,在这种高温、高压下榨料中的苯并(a)芘会继续升高,同时部分随油茶籽油流出,而另一部分残留在油茶籽饼中.  相似文献   

7.
苯并(a)芘由于其强致癌性,引起各国科学家对其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介绍了食用油中苯并(a)芘的分析方法及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出食用油中苯并(a)芘分析方法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8.
9.
烟熏食品中苯并(a)芘的产生机理及防止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从当前备受关注的烟熏食品的安全问题出发,简述了烟熏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苯并(a)芘(benzo(a)pyrene)的产生机理、毒害、检测及防止方法,为今后更好的研究苯并(a)芘,控制其在烟熏食品中的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植物油加工中苯并(a)芘的产生途径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并(a)芘是三大强致癌物质之一,油脂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其污染。探讨植物油在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的可能来源,从预防和去除两方面对苯并(a)芘的控制措施进行阐述,并对避免苯并(a)芘产生的新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调研了市售木榨菜籽油的苯并(a)芘污染情况,并从原料、加工、静置储存等环节对木榨菜籽油中苯并(a)芘的形成及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市售木榨菜籽油存在1个样品苯并(a)芘超标(GB 2716—2005)情况;主要苯并(a)芘来源为加工环境烟气的污染、过度炒籽及加工接触物及助剂的污染;主要控制措施为原料运输、储存过程中严格管控,适当炒籽,严格筛选加工接触物及助剂,及时充分排烟。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间接免疫法结合显色反应快速检测食用油中苯并(a)芘,在抗体与磁珠上苯并(a)芘抗原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辣根过氧化酶连接苯并(a)芘二抗进行间接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优化的免疫磁珠反应条件为苯并(a)芘抗体用量4μg,辣根过氧化酶用量100μg,免疫反应温育时间60min;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 5 pg/m L~500 ng/m L,检出限为0. 12μg/kg,定量限为0. 5μg/kg,加标回收率为89. 3%~100. 1%。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符合食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的方法.实验采用固相萃取方法提取样品中的苯并(a)芘,用ACQUITY UPLC(R)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0.02mol/L的乙腈-水(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柱温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波长296 nm进行检测.测定在3 min内完成,样品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5%,加标回收率在96.6%-104.8%之间.  相似文献   

14.
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油中苯并(a)芘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采用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净化油样,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5%,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检出限分别为0.12μg/kg和0.40μg/kg,均能满足测定要求。相对来说,高效液相色谱法前处理简便,峰形基线平稳,检出限低,回收率高,更适于植物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叶酸抗苯并[a]芘致突变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叶酸(6.25、12.5、25、50μmol/L)对苯并[a]芘致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TA100产生回复突变作用进行抗诱变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叶酸对苯并[a]芘致TA98和TA100回复突变有抑制作用,经SPSS 17.0统计学分析,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叶酸(25、50μmol/L)对TA98菌株抑制效果显著(P<0.05);叶酸各剂量组(6.25、12.5、25、50μmol/L)对TA100菌株均有极显著抑制效果(P<0.01)。结论:叶酸对苯并[a]芘具有抗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媛 《中国油脂》2020,45(11):73-76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测定植物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方法。采用四氢呋喃作为萃取溶剂,样品溶解过0.22 μm滤膜后直接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法在苯并(a)芘质量浓度0.1~20 n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9,检出限为0.1 μg/kg,定量限为0.3 μg/kg,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3.5%~102.5%之间。该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对6类植物油中苯并(a)芘含量进行测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邹燕娣 《中国油脂》2021,46(7):143-147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性高、成本低的植物油中苯并(a)芘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GB 5009.7—2016以自制氧化铝柱为固相萃取柱,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称样量、洗脱剂量、洗脱流速、吸附剂存放时间、吸附剂量这5个影响植物油中苯并(a)芘洗脱的因素进行研究,优化前处理条件,并对测定方法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优化的前处理条件为称样量0.100 0 g、洗脱剂量120 mL、吸附剂(氧化铝)量22 g、洗脱流速1滴/2 s、吸附剂存放时间少于12周;方法检出限为0.2 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4.23%~100.00%,RSD为1.20%~7.36%;同一样品测定结果与SGS测定值接近,相对平均偏差为2.36%~3.50%。说明本试验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应用于油脂企业植物油中痕量苯并(a)芘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苯并芘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苯并芘的含量, 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不确定度评定相关规则和标准对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因素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曲线的拟合、回收率等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当植物油中苯并芘含量为1.36 μg/kg时, 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18 μg/kg (P=95%, k=2)。结论 植物油中苯并芘测定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有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曲线拟合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控制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苯并(α)芘含量的增加,使油茶籽油质量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要求,从原料质量的把控开始,对油茶籽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苯并(α)芘含量的跟踪测定,确定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引起苯并(α)芘含量增加的关键环节,探讨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霉变的油茶籽、压榨工艺控制不当是引起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苯并(α)芘含量大幅增加的因素,优选具有吸附苯并(α)芘作用的脱色剂是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