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详细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团队对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改扩建设计方案。设计针对旧图书馆的现状问题,基于校园与师生的共同愿景,通过改扩建工程实现了图书馆与校园的空间融合以及图书馆建筑自身的新旧融合,塑造出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大学校园交往活动场所。设计为在校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的同时,强烈激发出大学校园的内在活力。设计团队通过该次实践,希望能够为我国校园建筑的改扩建设计探索一种参考和借鉴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木 《江苏建筑》2014,(2):19-22
城市的发展,建筑的更替,使新旧建筑在城市中呈现出对立的趋势。但是,通过对旧建筑的改扩建设计,可以使旧建筑推陈革新,并与新建筑、新城市相融共生。鉴于对实际物华大厦改扩建工程的设计研究,探究新旧建筑间的相融性,寻求使旧建筑换发新生的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在北京电力医院改扩建工程中医院建筑的空间拓展方法和承接关系,从"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出发,综合考虑了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对北京电力医院改扩建工程中的新旧建筑的空间联系、流线组织、环境营造和分期建设问题加以探讨,突出医院强化整体效能的思想,提供医院改扩建设计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4.
曼彻斯特城市更生--曼城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介绍英国及曼城的建筑历史,阐释建筑风格和材料对旧建筑改扩建的影响,并结合设计实例,试图从建筑空间的再利用,改扩建,建筑自身新旧部分的关系和材料的运用几个方面展开说明,阐述曼特城市更生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太原市图书馆改扩建设计为例,摒弃了拆毁重建的常规更新思路,选用"新旧融合,形态重塑"的改造策略,对数量多、范围广的一般性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进行了探索。在合理利用旧建筑的前提下,通过体量收分、空间织补、布局调整、功能补全、立面重塑等具体方法,使用新的建筑语言赋予旧建筑物崭新生命力,使之与周边建筑和城市环境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医疗建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在现有建筑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成为医疗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式。文章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扩建项目为例,探讨设计项目中的总平规划、空间组合、新旧关系平衡等主要问题,提出医疗建筑改扩建项目的整体性思维设计思路,使新旧空间有机融合,丰富诊疗和候诊空间,并注重功能流线高效有序的衔接和医疗环境舒适专业的营造。  相似文献   

7.
马英  郭晋生  晁军  彭庆 《建筑技艺》2011,(Z3):202-204
分析了在北京电力医院改扩建工程中医院建筑的空间拓展方法和承接关系,从"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出发,综合考虑了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对北京电力医院改扩建工程中的新旧建筑的空间联系、流线组织、环境营造和分期建设问题加以探讨,突出医院强化整体效能的思想,提供医院改扩建设计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胡璟  涂斌 《中外建筑》2009,(9):122-124
该文以厦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了在老城区建筑的改扩建设计中,如何处理新旧建筑在空间、功能、流线、造型、结构等方面的对接,并对旧有空间环境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9.
李建广 《建筑创作》2002,(10):24-26
本文结合改扩建工程的建筑创作实践,在解决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中,依据建筑所处的具体环境处理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动态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寻求出一条整合的设计思路,在尊重现有建筑及环境的基础上对空间改造、整合,从而达到空间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中一些曾经为特定时代生产、文化生活所需的工业厂房及其附属建筑逐渐被弃置,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面貌,更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本文基于对新旧共生理念本质的认识,以石河子市原纺织厂电影院为例,基于其原有建筑的功能,分析其建筑空间关系,采用功能置换的方式改造建筑内部空间,并结合旧建筑中置入“廊桥”的结构置换方式,对旧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激活,在保护旧建筑建筑形式的同时赋予旧建筑以新的生机活力,达到新旧建筑融合共生的目的,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界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变化,使得大学新老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剧烈变化。该文以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老校区和大学城新校区为例,分别从其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空间组织、空间秩序、空间尺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新老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差异,旨在为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校园外部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雪依  姚亦锋 《华中建筑》2010,28(2):103-106
该本文利用空间句法软件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与仙林校区的校园空间形态进行了量化分析,从空间秩序、空间组织、空间尺度、空间的构成要素四方面探讨了新老校区空间形态的差异。通过新老对比,为新校区的建设和对老校区文脉的继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泉  万亮 《华中建筑》2009,27(7):1-6
湖北省公安厅主楼是一幢已投入使用数年的欧式建筑。扩建大楼建成以后,新旧建筑之间空间与立面关系显得协调得当,沿街立面显得更为完善,表明该建筑设计较为成功。面对各项制约条件的限制,建筑设计从场地规划、平面与立面设计,都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校园空间着眼.从空间构成要素、构成模式、空间界面三个方面,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台湾东海大学新老教学组群空间形态的异同,由此总结出为我所用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纤维格栅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纤维格栅类型、旧水泥混凝土与纤维格栅表面处理状况、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的影响,对10组150mm×150mm×150mm的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立方体试块进行劈拉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劈拉破坏过程,探讨了纤维格栅与新/旧水泥混凝土的黏结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网格尺寸为5mm的玄武岩纤维格栅时新/旧水泥混凝土的黏结劈拉强度最大,旧水泥混凝土与纤维格栅表面处理状况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有较大的影响,而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新旧村聚落空间特征延续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村落因各种原因走向衰落,新村开始大量建设。南兴镇东林村委会下的东林自然村是一个新旧村共存且发展较为有序的例子,旧村历史悠久,新村发展迅速。本文以东林自然村为研究对象,以东林新旧聚落空间特征的延续为研究重点,从村落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空间和建筑单体三方面归纳总结出东林新村的空间特点并对东林新旧村聚落空间特征延续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新老建筑结合的创作命题中,追求新老建筑的共生是设计的本质。共生作为基本理念为协调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崔永祥  钱涛 《华中建筑》2011,(10):56-59
如何处理新旧关系是在旧有空间环境中进行新建筑设计的成功关键.该文以河南省电力公司综合调度楼的设计方案为例,在设计适合时代需求的新建筑的同时,对如何解决新旧建筑和谐共存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从尊重、匹配和共生的原则,将新建筑的设计结合旧建筑的改造,使两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构成城市单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刘海生 《华中建筑》2003,21(4):77-80
借鉴类型学的思想和设计方法,确定旧区改造的设计原则,从基地所在地区建筑外在形式的研究入手,寻找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并在设计中加以转换、引用,使新旧建筑在空间类型上一脉相承、在建筑形式上相互关联,以达到既发展城市,又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Seoul's old city hall, first constructed in 1926,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adjacent new city hall, completed in 2012. The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ld city hall are illustrative of a conflict between the desires to preserve historic buildings on the one hand, and to erase colonial traces on the other. This study looks at how the old and new city halls reflect changing notions of the public and of civic space since the 1920s. The design of the old city hall had the effect of inadvertently integrating a previously unrepresented group into the public, as it was a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aspirations and the colonial reality. The design of the new city hall reveals an evolution in the ways that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South Korea have dealt with colonial memories. This case study hints at some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a post-colonial architecture by showing how colonial binary constructions of identity were transformed by new spatial for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