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进行鉴定,研究其在0~4℃条件下贮藏时的消长规律。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冷却猪肉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1株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肠杆菌4株,假单胞菌1株,热杀索丝菌1株,不动杆菌1株,乳酸菌2株,葡萄球菌2株。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初始菌相结构为:热杀索丝菌54.9%,肠杆菌科8.7%,假单胞菌属3.6%,乳酸菌属29.5%,葡萄球菌/微球菌0.6%,霉菌/酵母菌2.7%。在0~4℃条件下贮藏时,热杀索丝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是冷却猪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在菌相结构中的比例增长最高,特别是假单胞菌属的数量增长最快。结论鉴定出了冷却猪肉中的主要腐败微生物,确定了其初始菌相和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2.
冷鲜猪肉内外细菌菌群分离鉴定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超群  王宏勋  宫智勇 《食品科学》2011,32(23):240-24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冷鲜猪肉内外的菌相组成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鉴定出热杀索丝菌、假单胞菌、乳酸菌、肠杆菌科各2株以及葡萄球菌属1株;热杀索丝菌为托盘包装冷鲜猪肉的主要优势菌;整个培养过程中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生长趋势明显;肉块内部的微生物生长速度高于肉块表面。  相似文献   

3.
不同冷鲜猪肉产品菌相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制肋排、精制后腿肉丝、精制前腿肉丝、精制五花肉、精制腩肉、精制去膜里脊肉和梅条肉为原料,研究不同冷鲜猪肉产品在初始和腐败条件下的菌相组成和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冷鲜猪肉中的主要微生物包括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乳酸菌、微球菌和肠杆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微球菌和肠杆菌的增长趋势最显著;乳酸菌的增长较慢;不同冷鲜猪肉产品中热杀索丝菌的生长情况差异很大,且脂肪含量较多的腩肉和五花肉中热杀索丝菌的生长趋势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疆塔城地区冷却羊肉初始腐败菌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新疆塔城区冷却羊内中分离和初步鉴定出乳杆菌2株、热死环丝菌2株、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各3株,葡萄球菌属和酵母菌各1株.假单胞菌属、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肠杆菌科、热死环丝菌是构成该地区冷却羊肉中的主要微生物.假单胞菌属是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优势菌,其数量对数平均值与细菌总数的对数平均值相当.  相似文献   

5.
冷却羊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冷却羊肉中分离和初步鉴定出乳杆菌2株、热死环丝菌2株、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各3株,葡萄球菌属和酵母菌各1株。假单胞菌属、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肠杆菌科、热死环丝菌是构成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微生物。假单胞菌属是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优势菌,其数量对数平均值与细菌总数的对数平均值相当。  相似文献   

6.
实验发现:真空包装的雪菜肉丝在常温储存下的初始菌相以乳酸菌(30.1%)、假单胞菌(27.7%)、热杀索丝菌(18.4%)、肠杆菌(14.5%)为主,而葡萄球菌(4.2%)和酵母菌(1.23%)数量较少;此外,分别在0,3,7,14,21,28天对常温储藏的雪菜肉丝的主要腐败菌进行培养、计数,结果显示:在储藏初期,乳酸菌、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为雪菜肉丝的优势腐败菌,但是在14~21天后,热杀索丝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有下降趋势,而乳酸菌则一直居高不下;肠杆菌数量虽然少,但一直在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7.
真空包装鲜切紫薯的菌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娇  王宏勋 《食品科学》2012,33(13):156-159
对真空包装鲜切紫薯的菌相组成及其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出乳酸菌属、肠杆菌科、酵母菌属的特征菌株各两株以及微球菌和葡萄球菌属菌株各一株,经生理生化实验验证符合相关种属特征。整个贮藏过程中酵母菌数量优势明显,乳酸菌变化与细菌菌落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肠杆菌后期生长趋势较快,微球菌和葡萄球菌后期生长趋势降低,初步推断酵母菌和乳酸菌为真空鲜切紫薯的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8.
低硝灌肠制品腐败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起低硝灌肠制品腐败的腐败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研究表明,从低硝灌肠制品中分离和鉴定出假单胞菌属3株、葡萄球菌属2株、微球菌属2株、肠杆菌科1株、热死环菌属1株、乳酸菌属1株及酵母菌1株,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将真空包装后的酱牛肉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贮藏,对其中的腐败细菌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并对主要腐败细菌菌相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细菌总数平板上挑取的28 个特殊菌落中,包括不动杆菌属7 株,葡萄球菌属6 株,肠杆菌科5 株,热死环丝菌和微球菌属各3 株,乳酸菌2 株,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各1 株。贮藏温度对真空包装酱牛肉主要腐败菌相构成变化的影响不大,乳酸菌和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腐败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监控红肠的腐败变质,本论文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研究真空包装红肠在4℃条件下储藏过程中的菌相和储藏终点部分菌进行初步鉴定。红肠在4℃储藏过程中菌相变化明显:储藏初期(0~4d)时,热杀索丝菌(0.00%)、乳酸菌(44.30%)、假单胞菌(23.40%)、球菌(32.30%)、芽孢杆菌(0.00%)、霉菌和酵母(0.00%)的菌落对数分别是0.01、2.27、2.11、2.36、0.01、0.01(CFU/g);腐败终点时热杀索丝菌(0.00%)、乳酸菌(60.00%)、假单胞菌(0.00%)、球菌(16.30%)、芽孢杆菌(23.70%)、霉菌和酵母(0.00%)的菌落对数分别2.30、6.74、0.01、6.52、6.66、3.00(CFU/g)。腐败终点分出14株形态特异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其中6株芽孢杆菌分属芽孢杆菌(7.70%)和蜡样芽孢杆菌属(16.00%),5株葡萄球菌分属木糖葡萄球菌(3.80%)和马胃葡萄球菌(12.50%),1株热杀索丝菌(0.00%)和2株清酒乳酸菌(60.00%)。因此真空包装红肠中特定的优势腐败菌是清酒乳酸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马胃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单宁酸对冷鲜猪肉中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群  王宏勋  林睿  赵国娇 《食品科学》2011,32(17):194-198
用平皿扩散法测定热处理单宁酸对假单胞菌、热死环丝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热处理单宁酸对热死环丝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2.50g/100mL时抑菌圈可达到22mm。比较热处理单宁酸、乳酸、75%酒精对冷鲜猪肉中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热处理单宁酸能有效抑制冷鲜猪肉中菌落总数的增加,较相同质量浓度的乳酸抑菌效果更为明显。建立4℃储藏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热处理单宁酸处理的冷鲜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参数判断不同质量浓度的热处理单宁酸对冷鲜猪肉中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热处理单宁酸质量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当热处理单宁酸质量浓度高于0.63g/100mL后,抑菌效果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卤制鸭腿中的乳酸菌在5、10、15、20、25℃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利用Gompertz模型拟合了测定温度下的乳酸菌生长一级模型和乳酸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的R2都大于0.99,利用平方根模型描述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期的关系,建立了乳酸菌在鸭腿基质上的生长预测二级模型,方差分析表明二级模型拟合显著。模型可用于预测5~25℃范围内乳酸菌在鸭腿上的生长变化情况,为卤制鸭腿中腐败微生物的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真空包装冷却牛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和各品质指标的变化,确定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相关性,测定了于4℃贮藏的真空包装冷却牛肉在0、7、13、21、28、38 d的菌落总数、乳酸菌、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肠杆菌5个微生物指标及pH值、挥发性盐基氮、系水力和色差值4个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确定了各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和乳酸菌的变化趋势相同,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和肠杆菌等生长迅速;pH值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色差值a*值、C*ab初期上升,后期小幅下降;挥发性盐基氮值初期平稳上升,后期快速增大;系水力逐步上升。菌落总数与乳酸菌呈现极显著相关的关系(P<0.01),与挥发性盐基氮值、a*值、b*值、C*ab及系水力显著相关(P<0.05)。由此可知,微生物的生长引起牛肉品质变化,挥发性盐基氮值、a*值、b*值、C*ab可以作为判断真空包装牛肉腐败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延长烤鸭腿货架期、保持其食用品质并阐明烤鸭腿冷藏过程中的菌群演替规律,本实验以托盘包装为对照组,研究了0~4 ℃条件下两种气调包装(100%(体积分数,下同)N2、50% CO2+50% N2)对烤鸭腿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落总数、乳酸菌数、肠杆菌科数)、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值及感官特性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贮藏过程中烤鸭腿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托盘包装和100% N2包装相比,50% CO2+50% N2包装显著抑制了烤鸭腿微生物的生长(P<0.05),使其货架期接近21 d,并抑制了其脂肪氧化(P<0.05),较好地维持了烤鸭腿的品质和感官特性。贮藏时间和包装方式对贮藏后期烤鸭腿的菌群结构有明显影响,泛菌属、类香味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为50% CO2+50% N2包装烤鸭腿中的优势菌群,索丝菌属、泛菌属、假单胞菌属、肉食杆菌属和明串珠菌属为100% N2包装烤鸭腿中的优势菌群,优势菌群的不同是导致不同包装方式烤鸭腿间货架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11株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纸片法筛选,大多数乳酸菌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ono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这5株指示菌有抑菌效果,其中1株干酪乳杆菌(TNG2)和4株瑞士乳杆菌(NS2-a,TNS1-1,NS1-1和NS2-1)对5株指示菌均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microbial flora of fresh meat stored aerobically at 5 degrees C up to spoilage was enumerated and collected in order to have mixed spoilage bacterial groups to be used in competition tests against 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 The bacterial groups collected as bulk colonies were identified by PCR-DGGE followed by partial 16S rDNA sequencing.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spoilage of the refrigerated beef were B. thermosphacta, Pseudomonas spp, Enterobacteriaceae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 thermosphacta and the other spoilage microbial groups were studied in vitro at 5 degrees 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decrease of the growth of B. thermosphacta was evidenced in presence of LAB at 5 degrees C while the bacterium is the dominant organism when inoculated with mixtures of Pseudomonas spp., LAB and Enterobacteriacea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acterial meat spoilage interactions may lead to improved quality of fresh meat stored in refrigerat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湿米粉中菌相分析与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鑫  文丽  李莎  宫智勇 《中国酿造》2013,32(1):65-70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湿米粉的初始菌相进行分析,研究5℃、10℃、15℃、25℃温度贮藏下的湿米粉中的优势腐败菌生长变化规律.运用SAS 9.1统计学软件拟合优势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利用平方根模型描述温度与优势菌最大生长速率和延滞期的关系,得到优势菌生长的二级模型.结果表明,乳酸菌、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霉菌是引起米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初步分离得到乳酸菌、肠杆菌、霉菌各2株,酵母、葡萄球菌各1株.其中乳酸菌是湿米粉初始菌相中优势腐败菌,其数量与细菌总数相当,增长速度最快.Gompertz模型能较好的拟合优势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判定系数均在0.9以上.温度与微生物最大生长速率和延滞期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