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Nd2Fe23B3合金材料,经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其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快淬速度为25m/s时所制备的Nd-Fe-B非晶态物质,在热处理温度低于600℃时磁性能无明显提高;当温度达650℃、保温10min时,Nd2Fe23B3合金磁性达到最佳,但随热处理时间及温度的增加,材料磁综合性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用熔体快淬和晶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了Nd2(FeGaCo)14B/α—Fe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晶化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材料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d8Fe84.5Ga1Co2B4.5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能随热处理条件而变化,低温长时间和高温短时间热处理所得样品的最佳磁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3.
利用快速退火(RTA)以600℃/min的升温速车到预期温度后,在极短保温时间内完成热处理过程,与传统热处理(CRA)的Nd-Fe-B(Nd=6~12,B=3~9)对合金的磁性和微结构作了对比。合金成分分作3组:Fe-Nd2Fe14B两相系统;固定6at%B;固定9.5at%Nd.用单辊快淬法制备样品,辊速万或40m/s.热处理分两组,一组是采用传统热处理,升温速率100℃/min,温度550~800℃,保温2~30min。另一组则采用快速退火热处理.矫顽力和磁化强度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最佳条件为700℃,保温Zmin。超过7Mt,矫顽力随处理温度升高而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4.
利用熔体快淬和晶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了快淬Fe3B/Nd2Fe14B永磁材料。采用XRD,DTA,VSM等方法对合金的晶化行为和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Fe3B/Nd2Fe14B熔体快淬永磁粉末,升温速率对各相的析出和分解温度有一定的影响。完全过淬的Nd4.5Fe77B18.5和Nd4Fe77Cr0.5B18.5合金熔体快淬粉在进行973K,7min晶化处理过程中,首先形成Nd2Fe23B3相,然后Nd2Fe23B3相发生分解,其产物为Fe3B/Nd2Fe14B,此后再没有发生其它的相转变。当晶化温度大于953K,保温10min后,样品的剩磁、矫顽力和最大磁能积明显提高。微量元素Cr的添加对相转变温度有影响,同时可以细化晶粒,提高矫顽力,从而改善材料的永磁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体快淬及热处理工艺制备Nd10.1Fe76.2Co4.5Zr3B6.2永磁材料,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粘结磁体的磁性能与熔体快淬和热处理工艺密切相关,快淬速度为20m/s的薄带经690℃×4min退火处理可得到最佳磁性能Br=0.714T、JHc=698kA/m、(BH)max=82.0kJ/m3.  相似文献   

6.
热处理对Nd2Fe14B/α-Fe纳米复相磁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纳米复合永磁合金的磁性能,用熔体快淬和晶化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纳米复相Nd2Fe14B/α-Fe永磁体,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Nd8Fe77B6Co8Nb1纳米晶复合磁体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明显影响纳米晶的形成及其磁性能.该纳米复合磁体在700℃×7min进行热处理时,可获得较好的磁性能,其矫顽力Hci=692kA/m,剩余磁感应强度Br=0.50T,最大磁能积(BH)max=51kJ/m3.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成分为(Nd0.4Pr0.6)9Fe76B15和(Nd0.4Pr0.6)9Fe72Ti4B15-yCy(y=0-4)的合金薄带,研究了Ti和C含量对快淬带非晶形成、晶化过程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和C的添加极大地促进了快淬带的非晶形成能力。随C含量增加,非晶形成能力增强,当y=4时,只需要7m/s辊速就可以得到完全非晶,最佳热处理后磁性能达到:Br=0.88T,Hci=618kA/m,(BH)max=109.8kJ/m3。研究还表明,添加Ti元素可以避免(Nd0.4Pr0.6)9Fe76B15非晶晶化过程中(Nd,Pr)2Fe23B3亚稳相和(Nd,Pr)1.1Fe4B4相的生成,从而大大提高矫顽力。(Nd0.4Pr0.6)9Fe76B15合金的晶化过程为:Amorphous phase(A)→(Nd,Pr)2Fe23B3→(Nd,Pr)2Fe14B+α-Fe→(Nd,Pr)2Fe14B+(Nd,Pr)1.1Fe4B4+α-Fe。而(Nd0.4Pr0.6)9Fe72Ti4B15合金的晶化过程为:Amorhous phase(A)→α-Fe+A′→(Nd,Pr)2Fe14B+α-Fe+Fe3B。  相似文献   

8.
采用快淬法制备了镨基(Nd,Pr)10.5-xDyxFe83.5B6 (x=0,1,2)系列粘结磁体,测定了快淬条带晶化转变温度,研究了添加Dy元素对快淬合金条带晶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合金中添加Dy元素,快淬态条带晶化过程中非晶态向晶态转变的开始温度及结束温度提高,转变的温度区间增大。由于热稳定性的提高,条带晶化退火需要采用较高的温度。添加2%Dy元素的(Nd,Pr)8.5Dy2Fe83.5B6合金,最佳退火温度比 (Nd,Pr)9.5Dy1Fe83.5B6和(Nd,Pr)10.5Fe83.5B6分别提高了15和30 ℃。添加Dy元素的粘结磁体,内禀矫顽力Hcj增加,但剩磁Br下降,实验制备的(Nd,Pr)9.5Dy1Fe83.5B6合金磁体的磁性能为Br=0.638 T,Hcj=611 kA/m,(BH)m=71.6 kJ/m3  相似文献   

9.
利用单辊快淬法制备Nd9.5Fe81Zr3B6.5合金条带,采用X射线衍射、差式扫描热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和振动磁强计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合金条带的物相演变和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快淬速度的条件下,合金条带的微观组织结构不同;在热处理过程中,合金的晶化过程分两步完成:α-Fe 首先析出,Nd2Fe14B 随后析出。随着快淬速度的增大,最佳热处理后合金的晶粒变粗,这使得软磁相和硬磁相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减弱,进而导致合金磁性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快淬速度对熔体快淬法制备Nd10Fe81Co3B6薄带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快淬速度的增加,薄带中非晶相含量增加。快淬薄带在800 ℃晶化处理10 min后,15 m/s淬速的薄带基本由粒径大于50 nm的Nd2(Fe,Co)14B与粒径小于25 nm的Fe7Co3相组成,两相交换耦合作用较弱,而50 m/s淬速的薄带中仍含有大量的非晶相,使得薄带的剩磁减小,但矫顽力没有明显降低;35 m/s淬速的薄带退火后晶化完好,两相交换耦合作用最好,矫顽力达到249 928 A/m,剩磁达到84.3 A·m2/kg。不同快淬速度薄带中主相Nd2(Fe,Co)14B的居里温度基本相同,约为630 K。  相似文献   

11.
EA4T材料的锻造与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A4T是一种德国牌号的低碳高合金钢材。通过对该材料进行成分分析后,冶炼出该材料,并对其锻造与热处理工艺、金相组织与力学性能分别进行探索和检测。成功获得了如下工艺:锻造工艺温度为1150~850℃,热处理工艺为淬火+高温回火,淬火工艺温度为900~920℃,回火温度为600~650℃。该工艺下材料具有回火索氏体+少量回火贝氏体的金相组织及满意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对控轧控冷态60 mm厚的E550海洋工程用钢分别进行860、890、930℃的奥氏体化淬火,650℃的回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热处理后钢板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质处理钢板的屈服强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而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基本保持不变。860℃淬火后的组织细小均匀,晶内有大量小角度晶界存在,冲击吸收能量在188~335 J之间;890℃淬火,晶粒尺寸有所增加,且晶粒间多以大角度晶界为多;930℃淬火,由于温度较高,相邻奥氏体晶粒间出现相互吞并生长现象,冲击吸收能量很不稳定,最低仅为20 J。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Mn和热处理工艺对中碳低合金耐磨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的最佳奥氏体化温度为870℃,实验钢经不同温度淬火、低温回火后,钢的硬度变化并不显著,在46~54 HRC之间;w(Mn)1.5%时经870℃奥氏体化+等温淬火和200℃回火热处理,试验钢回火后的组织主要为回火马氏体,材料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矿用挖掘机铲齿最好材质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继林  郭明仪  崔娟  张治广 《轧钢》2016,33(1):67-71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10B38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淬火硬度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870 ℃时,淬火硬度最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晶界及晶面逐渐有碳化物析出,组织中碳化物由片状连续不均匀分布变为颗粒状弥散分布;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都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断面收缩率及断后伸长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50~450 ℃温度区间,冲击功随回火温度升高稳定增加,回火温度在550 ℃以上时,冲击功急速升高,10B38钢经油淬后在550~650 ℃区间回火能够同时满足强度和冲击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峰  庞玉华  罗远  孙琦  王海  刘东 《金属热处理》2021,46(10):137-143
研究了07MnNiMoDR钢淬火和回火制度与晶粒尺寸和多边形铁素体含量的关系,建立了淬火保温时奥氏体尺寸窗口和回火保温时多边形铁素体含量窗口,确定了更为精准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随淬火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均匀性存在最佳区间,合理的淬火制度为加热温度(940±10) ℃保温(80±10) min;随回火温度升高,约650 ℃出现多边形铁素体,其含量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合理的回火制度为:加热温度(665±5) ℃、保温时间(165±15) min。优选后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40 ℃×80 min淬火和660 ℃×180 min回火,最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伸长率、冲击吸收能量和屈服强度相比国标分别提升了40.88%、206.25%和12.1%。  相似文献   

16.
以一种屈服强度为1100 MPa的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为对象,研究了再加热淬火温度(880~980 ℃)和回火温度(200~650 ℃)对Q1100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从880 ℃升高至980 ℃,试验钢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从8 μm增加到24 μm,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920 ℃时达到最大,而-40 ℃冲击性能则随之持续降低。试验钢经920 ℃淬火+200~650 ℃回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的马氏体板条合并,板条形貌逐渐模糊,碳化物数量和形貌也随之发生改变,强度大幅下降,塑性和韧性则先降低后升高。试验钢最佳的热处理工艺为920 ℃淬火+200~250 ℃回火。  相似文献   

17.
邵红霞 《大型铸锻件》2011,(2):23-24,38
用铅浴淬火试验模拟感应加热,对MC5冷轧工作辊的感应加热淬火工艺进行了试验.预备热处理宜采用910℃淬火,660~680℃回火.感应加热淬火温度在930~950℃之间,轧辊的下降速度为0.5mm/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临界区回火温度对Fe-4Mn-1.2Cr-0.3Cu-0.6Ni中锰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热轧后直接淬火+临界区回火的工艺制备试验钢。采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的扫描功能、透射电镜(TEM)、拉伸试验及冲击试验等对轧后淬火态和回火态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试验钢热轧后淬火可获得较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马氏体,经过临界区回火后获得在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残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随着临界区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呈升高趋势,而屈服强度先下降后增加,伸长率的变化趋势与试验钢中的残留奥氏体含量相关,冲击性能随临界区回火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30 ℃回火后试验钢的拉伸性能最佳,650 ℃回火后试验钢的冲击性能最佳,确定最佳临界区回火温度区间为630~650 ℃。  相似文献   

19.
1.IntroductionIthasbeenreportedthatFeMnSiCrNishapememoryalloysexhibitnotonlyagoodshapememoryeffect(SME),butalsoagoodcorrosionresistance〔1,2〕,comparedwithFeMnSialloys.Furthermore,theyaremoresuitabletobeusedinpipecouplingsbecauseofitshighphasetra…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Q690EZ35钢化学成分、冶炼、轧制、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了组织强化、细晶强化、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的作用,得到了性能优异的200 mm厚Q690EZ35高强度钢板,其组织为保持马氏体位向的索氏体。同时,探讨了淬火温度对钢板性能的影响,得到Q690EZ35钢板的合理淬火温度为930 ℃,回火温度为(650±10) ℃,进一步完善了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