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在碳钢表面获得了铜化学沉积膜。电化学方法初步研究了铜膜在1mol/L Hcl溶液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浸铜处理提高了碳钢的耐蚀性能,这种铜转化膜与碳钢表面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多金属用的清洗剂和防锈剂。清洗剂不含强碱,主要用于去除液压系统装配过程中总成件的油污,清洗力强,并且对铸铝、铜等金属无腐蚀。防锈剂为水基弱碱性产品,和清洗剂配合使用,经过防锈处理后可在铸铁工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防护膜,防止铸铁和碳钢返锈,提高耐腐蚀性,并且残留少,对后续漆膜与金属的附着力无不良影响,适用于铸铁、碳钢、铸铝和铜等多金属的工序间防锈。  相似文献   

3.
以聚马来酸酐为主的无磷无锌有机预膜剂(PF102)对碳钢进行表面预膜,采用腐蚀失重法研究预膜液pH值、预膜温度及预膜时间对缓蚀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预膜机理。确定碳钢预膜的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为:预膜液pH值为6;预膜温度为25℃(室温);预膜时间为24h。经过PF102预膜后,碳钢的腐蚀速率从1.3286mm·a~(-1)下降到0.0392mm·a~(-1),电化学阻抗研究也表明,预膜对碳钢表面的腐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电荷传质电阻显著增加,有效提升了碳钢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4.
碳钢,即含碳量较高的铁合金。在酸洗过程中,碳钢制件表面上的锈蚀物及微量基体被酸溶解后进入酸溶液。碳因不能与一般酸洗液直接反应,而只好停留在制件表面上,形成一层黑色碳膜(简称黑膜)。该黑膜的厚度随着碳钢含碳量及制件表面酸洗量的不同而异。显然酸洗量较大的高碳钢制件表面的黑色碳膜会更严重些。它不仅影响制件表面的色泽,而且会给后面的加工(如电镀等)造成隐患。因此,有人认为,碳钢特别是中、高碳钢制件应尽量避免酸洗处理。若来料制件表面锈蚀比较严重,不得不酸洗或工艺要求酸洗时,则须在酸洗后设法除去制件表面残留的黑色碳膜。下面介绍几种除去黑膜的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世亮  刘峥  刘洁  何育梅 《化工学报》2012,63(10):3225-3235
利用邻氧乙酸苯甲醛缩4-氨基苯甲酸钾盐席夫碱(K2L1)缓蚀剂在20#碳钢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缓蚀剂的合成条件、自组装时间等因素对成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中KOH与邻氧乙酸苯甲醛按2:1摩尔比进行反应得到的K2L1缓蚀剂在碳钢表面自组装3 h后,可以形成稳定、致密的缓蚀膜。缓蚀性能的研究表明,碳钢表面K2L1-SAMS抑制了碳钢的阴极还原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最高缓蚀效率可达95%以上),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同时研究表明K2L1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K2L1分子具有多个吸附活性中心,这些活性原子的前线轨道能与碳钢表面铁原子的前线轨道相互作用,因而使得K2L1分子在碳钢表面形成吸附膜,阻止了碳钢在饱和CO2油田水介质中的溶解。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K2L1通过配位键在碳钢表面形成了稳定的缓蚀膜。  相似文献   

6.
钨酸盐对碳钢缓蚀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燕  陆柱 《精细化工》2000,17(9):526-530
运用旋转圆盘电极测定了碳钢在钨酸钠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研究了电位扫描速度、钨酸钠浓度、氯离子、钙离子及镁离子对极化曲线的影响。实验发现 :在电极转速为 10 0 0r·min-1、电位扫描速度为 5mV·s-1时 ,体系仍处于稳态 ;在去离子水中 ,钨酸钠浓度为 1× 10 -4 mol·L-1时可使碳钢钝化 ,在 ρ(Cl-) =5 0mg·L-1的水溶液中 ,钨酸钠浓度达 1× 10 -2 mol·L-1时碳钢才能钝化 ;氯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使碳钢表面钝化膜的致密程度下降 ,容易发生点蚀 ;水中钙离子的存在不利于碳钢表面形成钝化膜 ,浓度为 1× 10 -3 mol·L-1的镁离子对碳钢的阳极极化曲线有显著影响。碳钢表面的ESCA分析结果发现膜中有镁元素的存在 ,说明介质中的镁离子参与了表面的成膜过程。  相似文献   

7.
碳钢在含硫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稳态极化曲线法研究了20#碳钢在硫化钠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硫化钠含量的增大,腐蚀速率先增大后降低,硫化钠质量分数为2%时腐蚀速率最大;当硫化钠质量分数大于1%时,碳钢电极表面经阳极极化可以生成钝化膜;随着添加的氨水浓度的增加,加剧了碳钢的腐蚀;SO42-的添加,碳钢在硫化钠水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基本没影响;随着C1-浓度的增加,碳钢在硫化钠水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增大;同时,C1-可以阻止碳钢电极表面钝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电镀与涂饰》2005,24(3):55-55
自1954年美国对铜阳极在硫酸盐光亮镀铜工艺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铜阳极中添加少量的磷,在电镀过程中铜阳极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磷膜”,这层“磷膜”具有金属导电性,控制电镀的速度,使镀层均匀,无铜粉产生,大大减少阳极泥的生成,提高镀层的质量。从而出现“磷铜阳极”这种产品。磷铜阳极的生产工艺不同,其产品的质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研究了四种酰胺基烷基膦酸二钠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质(γ,cmc和Г_∞等),结果表明,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是一类具有单链型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测定了表面活性剂-庚烷-戊醇-水的拟三元微乳液相图,并用ATR-IR研究了该微乳液在碳钢表面的吸附作用,表明该微乳液在碳钢表面形成了致密的吸附膜,此吸附膜的组成类似于微乳液的界面膜的组成。  相似文献   

10.
对羟基苯甲酸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对羟基苯甲酸在铜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研究了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分子易在铜表面形成稳定的自组装单分子膜,该膜抑制了铜的阳极氧化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固/液界面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有良好的缓蚀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对羟基苯甲酸在铜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碳钢在海洋环境中腐蚀严重的问题,采用水热法结合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及注入润滑油的三步法在碳钢表面制备了Cu/Ni复合仿生超滑表面。研究了仿生超滑表面对碳钢基体的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EDS)分析了碳钢表面水热反应2 h后形成的Cu/Ni涂层的形貌及组成成分;通过接触角测试分析了Cu/Ni疏水表面的润湿性;运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了仿生超滑表面在3.5 wt.%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Cu/Ni膜层呈现微纳米级粗糙结构,Cu/Ni膜层疏水涂层与水滴的接触角为127.8±1°,Cu/Ni仿生超滑表面腐蚀电流密度为2.96×10-7A·cm-2,相比于碳钢基体降低了2个数量级,对碳钢基体具有一定腐蚀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镀铬板的初始腐蚀机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分别在25℃和40℃的3.5%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镀铬板的腐蚀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镀铬板腐蚀优先发生在缺陷处,这是由于缺陷处粗糙度较大,容易吸附大量氯离子.镀铬板表面钝化膜主要由Cr2O3...  相似文献   

13.
以20#碳钢样片为基底材料,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经磷化的碳钢样片基底上,制备了膜厚为13(±2)μm的聚四氟乙烯疏水涂层,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能和腐蚀情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普通的磷化碳钢表面,其磷化颗粒晶体尺寸比较粗大,且颗粒分布不均匀;采用磁力搅拌的磷化碳钢表面,其磷化颗粒晶体尺寸细小而致密.所制备的磷化膜由Zn3(P...  相似文献   

14.
葡萄糖酸钠与乙酸钠复配对黄铜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红  李世民 《广州化工》2009,37(9):119-120,135
采用电化学方法考察了在3.5%NaCl介质溶液中葡萄糖酸钠和乙酸钠复配对黄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一缓蚀剂葡萄糖酸钠和乙酸钠的缓蚀效果都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它们复配使用后,缓蚀效率大大提高,显著增强了对黄铜电极阴极和阳极电化学过程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碳钢/钛合金复合材料在3%NaCl溶液中的电偶腐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海林  雍兴跃  侯纯扬  武杰  张正  杨扬 《化工机械》2009,36(5):423-426,475
采用失重方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碳钢/钛合金复合材料在3%NaC l溶液中的电偶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碳钢/钛合金电偶腐蚀过程中,碳钢为阳极,钛合金为阴极,随着阴/阳面积比的增大,电偶电流增大,碳钢腐蚀速率变大,而电偶电位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6.
曹斌 《广州化工》2009,37(7):117-118
采用阻抗谱研究铜在3.5%NaCl体系中的浸泡过程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铜电极表面逐渐产生致密的具有保护作用的CuCls,从而电荷转移电阻和金属表面膜电阻均增大,铜的腐蚀速度逐渐减小;同时,CuCl2^-由电极表面向本体溶液扩散逐渐趋向于半无限扩散,表现为膜电阻的弥散指数逐渐减小趋向于0.5,阻抗谱上出现Warburg阻抗。  相似文献   

1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or output and corrosion rate of reinforcing steel was evaluated by laboratory electrochemical tests in saturated Ca(OH)2 with 3.5 wt.% NaCl. In this paper, two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probes were developed: galvanic cells containing of steel/copper and steel/stainless steel couples. The corrosion behavior in saturated Ca(OH)2 solution with and without 3.5 wt.% NaCl addition for the different electrodes was investigated by potentiodynamic test. Weight loss measurement and galvanic corrosion test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corrosion rate of reinforcing steel and the charge of sensor in saturated Ca(OH)2 solution with 3.5 wt.% NaCl addi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potentiodynamic test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of detecting an ingress point of chlorides by measuring the galvanic current. In galvanic corrosion tests, the galvanic current of steel/copper coup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teel/stainless steel couple, i.e., the steel/copper sensor is more suitable for high resistance environment. The steel/stainless sensor showed a better linear correlation than the steel/copper senso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or system output and the weight loss (mg/cm2) of steel, real corrosion damage of the steel embedded in concrete can be detected.  相似文献   


18.
麻慧  陈玲  谌岩 《电镀与精饰》2011,33(12):25-28
研究了醇溶性无机富锌漆中球状锌粉质量的5%、10%、15%、20%、25%和30%被铝粉取代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开路电势-时间曲线研究了涂层在3.5% NaCl溶液中电化学活性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了涂层的耐盐水浸泡时间;采用盐雾试验研究了涂层的耐盐雾时间.结果显示:涂层的耐盐水和耐盐雾时间随取代比增加都是先延长后缩短...  相似文献   

19.
以提高紫铜的耐蚀性为目标,研究了温度和施镀时间对以紫铜为基体的化学镀Ni-Co-P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75〜90°C时,化学镀Ni-Co-P合金镀层都呈现典型的胞状形貌特征,随着温度的升高,胞状物的数量减少,直径增大;随着施镀时间的延长,化学镀Ni-Co-P合金镀层表面胞状物聚集成团的现象减少;当温度为85〜90°C、施镀时间为60〜80 min时,化学镀Ni-Co-P合金镀层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都较低,其耐蚀性明显优于紫铜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