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细胞减数分裂,在许多动植物中已有报道。紫万年青、葱属、大麦、棉花和玉米等,在根尖组织,或珠心组织,或胚乳发现了减数分裂。幼蚊的回肠、哺乳类动物的肿瘤病变组织也发现减数分裂。因比体细胞减数分裂被认为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低温、核酸钠盐、某些氨基酸以及如秋水仙碱等作用下,体细胞减数分裂频率有增长的趋势。我国学者郑国锠等分别对紫万年青、水稻、玉米等减数分裂做过观察和研究。甜菜物种和糖甜菜品种中,存在着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不同倍数性的材料,对研究体细胞减数分裂应是适宜的。但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尚未见到报道,本文仅就二倍体糖甜菜体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形态,提出初步观察的报告。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了甜菜雄性不育系735—66A 和1033A 中的不育胞质对子一代7个性状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735—66A 的不育胞质对子一代的株高、含糖率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其它性状的影响不显著;1033A 的不育胞质只对株高有显著的负效应。甜菜不育胞质(?)负效应是胞核基因、胞质基因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雄性不育杂交种时应选择具有最佳胞质的不育系和育种值高的授粉者,以避免和抵消不育胞质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绪言在农作物的组织培养中,用菸草(Nic—otiana tabacum)来培养单倍体以及用原生质融合和植株再生的体细胞杂交来培养单倍体已引起育种工作者的很大关注。有几个植物属已创造了单倍体,在其他植物属已确定了组织培养创造单倍体。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描述了糖甜菜根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三生结构和复生结构的发生与活动;通过对异常形成层发生过程的观察,认为糖甜菜在幼苗期已经奠定了直根加粗的结构基础。糖甜菜的产量即直根生长量,决定于多轮异常形成层的发生、活动,以及在整个生长期中环间薄壁组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长大。因此,深入研究这种异常生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对提高糖甜菜产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糖甜菜根的解剖构造及其异常形成层的发生,国内外的报导,说法不一。K. 伊稍等认为由中柱鞘和韧皮部衍生,(1940)报导第一轮异常形成层,是由初生韧皮部和中柱鞘细胞分裂产生的韧皮维管束鞘形成的,进一步认为只有第一个维管束的分生组织环在靭皮维管束鞘区产生,而以后的分生组织环是由上一个环的韧皮部的薄壁细胞产生的。从解剖学角度看,这些说法显然不同。本研究从植物解剖学角度出发,对糖甜菜直根的解剖构造,尤其是异常形成层的产生和活动进行了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糖甜菜(Beta Vulgaris L.)胚珠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胚珠培养,获得甜菜(Beta Vulgaris L.)单倍体植株,采用MS或改良MS基本培养基,附加适量的2.4-D、KT、6BA、NAA和IBA等植物激素,成功地诱导出大量的甜菜单倍体植株。试验证明活性炭有提高诱导频率的作用。经细胞学鉴定证明,来自四倍体材料的幼苗其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8,来自二倍体材料的幼苗其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9,确实来源于大孢子的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6.
用含有不同生长调节物质(BAP 和 NAA—0.08至8.0毫克/升)的培养基,证实了 BAP 是引起从品种“9m-2n 1973”原始茎端分离获得再次培养的营养芽基部产生许多新的“daugther”芽的一个重要因子(种类 B_6 0.5毫克/升 BAP 0.01升克毫/升GA)。每一个试管内平均有20—25个芽,这就可能在数月内迅速而有效的繁殖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栽培甜菜(B.vulgarisVV)与白花甜菜(B.corollifloraCCCC)种间杂交,获得了2n=36(VVCC)和2n=27(VCC)杂种。观察了杂种F1的减数分裂行为。2n=36杂种F1,终变期形成18个二价体的频率为98.73%,二价体环状结合方式为6个(范围4~10),棒状结合方式平均为11.99个(8-17)。用栽培甜菜回交,获得B1F2。经细胞学检查,染色体数均为2m=27,其9Ⅱ+9Ⅰ染色体构型频率为90.4%,减数分裂终变期的三价体频率占3.03%。后代出现大量形态变异及染色体数不同的植株。其与2n=18的植株频率为41.58%,2n=27的植株频率为30.19%,可能是无融合生殖形成的。2n+1=19的植株频率为10.39%,是附加白花甜菜染色体的异附加三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苗期的三个生长阶段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分析了糖甜菜初级三体系列及其对照二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现由于单条染色体的附加同工酶的分子表型有如下变异:基因剂量效应;同工酶酶带消失;新生带酶在丧失了的原有酶带附近出现;新生酶带的出现。作者详细分析比较了不同三体类型间及二体与三体之间同工酶分子表型的差异。本文讨论了分子表型变异的原因及其研究这种变异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甜菜(Beta Vulgaris L.)的染色体组型,对甜菜的分类、进化、遗传和育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甜菜染色体较小,多数染色体总长和臂比等仅存在较小  相似文献   

10.
11.
1988~1991年间,利用甜菜多粒O型系与单粒型家系两组亲本的3个F_1交组合及其相应的P_1、P_2、F_2、BC_1和BC_26个世代群体,对甜菜根体长、根体最大周长及经济性状进行了世代平均值分析。结果表明,根体长和含糖率的遗传变异主要由加性效应引起,上位性效应可以忽略不计。这两个性状的遣传属于加性——显性模式。根体最大周长,根产量和产糖量的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不显著。上位性效应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糖甜菜一年生,二年生植株的不同组织器官(部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特异性表达的研究结果。其酶谱即取决于制样的组织器官,也取决于同一器官的不同生育龄和不同部位。同一器官各部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变异幅度要比器官间的酶谱变异幅度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广泛存在性和存在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非专一性,糖甜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组织多型性的研究为甜菜同工酶研究的取材,三体同工酶遗传及调控的研究提供了必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属于普通甜菜群的一个野生种——沿海甜菜(Btea maritimaL.)的组织离体培养。用叶片、腋芽、花序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采用MSB为培养基,单独附加6—苄氯基嘌呤(6—B A)或以6—苄氨基嘌呤加萘乙酸(NAA)的组合,对叶、花序及腋茅诱导不定茅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MS或MSB大量元素减半,附加一定量的萘乙酸可诱导生根,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4.
绪言受农业部的派遣,1925年沿着法国西部和南部海岸,英国东南部海岸以及靠波河河口附近的意大利海岸搜集 Beta maritima-L.。出发搜集标本前,在法国巴黎植物园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了 Beta 属的搜集方法,并在英国伦敦西郊的 Kew 国立植物园植物标本室进行研究。我的注意力集中在B.maritima.英国植物园的甜菜普遍受褐斑  相似文献   

15.
单倍体育种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育种方法,它能控制杂种分离,加快育种速度,简化选育程序和提高选择效率,是育种工作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当前开展的甜菜育种中除混合选种以外,一般多采用自交方法,把有些优良性状稳定下来,在杂交优势育种中为了获得更高的杂交优势效果,也用多代自交的方法培育大最的自交系但用连续自交的方法创造一个自交系,一般需要4—5代的自交,就得花费8—10年的时间,这就直接影响到自交系的质量。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甜菜花药诱导单倍体植株,就能快速获得纯系。在欧洲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细胞杂交的研究也在广泛开展。我们于1973年首次获得甜菜单倍体植株。1979年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也获得了单倍体植株。目前甜菜花药培养的研究,虽然难度比较大,但近几年来有了一些进展。花药培养只是一种育种手段,如果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将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甜菜块根重量和含糖量的差异,一般将甜菜分成三大类,丰产型、标准型、高糖型。各类型间的差异,目前多数偏重于长势和形态的描述,对糖代谢的差异系统研究还较少。我们在1981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甜菜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间体内各部分总糖、蔗糖、淀粉含量的变化,这将对合理栽培,夺取丰产高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在黑龙江省拉哈,以三倍体品种双丰303(2n=27)和二倍体品种双丰5号(2n=18)为杂交亲本,然后按单株收获种子。同年将这批种子在江苏省徐洲地区种植。在一定时期,田间取心叶,采用苏木精分带和前期核型的分析方法,鉴别出附加1、2、8、9号染色体的四种甜莱三体,并得到这四种三体的清晰的细胞染色体图。采用鉴别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途径,划分糖甜菜三体类型,从而将糖甜菜三体类型和具体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这在世界上是首次报道。根据这一成果,本文讨论了Levan.Butterfass以及Bormotov等人以形态特征划分糖甜菜三体的结果,将染色体途径和形态特征途径划分三体的类型做了对比,找到了1、2、8、9号四种糖甜菜三体的标志性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证实和我们前一篇论文(Ⅰ地衣红先染的 Giemsa 分带)报道的甜菜染色体 Giemsa 带型,都是前期染色体,我们采用海氏苏木精-BSG 技术,在未除去苏木精余色的标片上,得到与地衣红先染的染色体形态和带型基本相似的同时,清晰的观察到核仁的存在。材料和方法材料及其培养、取材方法,与Ⅰ地衣红先染的 Giemsa 分带完全相同,不同点在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研究甜菜各个种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形态学,发展了一种专门双重染色技术。它的程序是在酒精—盐酸—洋红(Ethanol—hydaochloric acid—Carmine)混合液中,离折—染色结合为一步,然后压片并继之以稀释的吉姆沙溶液后染。这种技术对减数分裂前期核中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可以显示染色较淡的染色体节段以及线状染色质的细微结构。这种技术表明对难于阐明的减数分裂前期的各期(粗线期、凝线期和漫散期)是特别适宜的。近年来,随着对甜菜属内种间杂交越来越感兴趣,人们需要加强对这个属不同种及其杂种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杂种 F_1及分离系的研究,可能导致更好的认识种间杂交障碍,这将展示出带有有利基因的染色体种间转移的可能性。有人(Bosemark.等1968年,dejonq 等1978年)研究表明,甜菜有丝分裂过程中很难从形态上识别清楚个别染色体;这是因为它们的染色体小而又非常相似,并且 C—带局限在着丝点区。在甜菜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特别长,并且可以根据它们的长度加以区分(Nagl 1969年,wahlia1971年)。为了深入研究它们的形态,人们熟悉的几个压片和涂片技术都曾试过,然而,这些方法迄今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为了获得分散良好而又能清楚区别染色体的不同节段,研究出了一种专门的染色技术。这种染色技术,在有些方面与中田(Nakata)等(1977年)用醋酸洋红—吉姆沙(Acetocarmine—Giemsa)处理黑麦根尖染色体的技术不同,在酒精—盐酸—洋红混合液中,离折—染色结合为一步,然后压片,继之以稀释的吉姆沙溶液后染。  相似文献   

20.
作为抗甜菜根线虫(Heterodera schachtii)基因渗入来源的产生本试验是添加染色体,从野生甜菜Patellares组的种Beta(B.procumbens,B.webbiana种B.patellaris)和把根线虫的抗性带入B.vulgaris的染色体组。初步试验指出,叶用型的B.vulgaris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的杂交比糖用型和饲料型甜菜平均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