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罗勇  陶文斌  陶杰 《煤矿安全》2015,46(5):160-163
为了解决淮南矿区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难以支护,且反复修护等问题,以潘一矿东区-842 m东翼1#回风大巷为背景开展了锚注支护试验研究,分析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机理,并与普通端锚锚杆支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锚注支护由端锚转变为全锚,提高了深部破碎围岩的径向约束,具有较高的抗剪力,改善了围岩的力学性质,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锚注加固段围岩裂隙基本不发育,工程应用表明采用锚注支护后巷道围岩位移明显减小,围岩稳定性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李云  何宇雄  叶川  刘垒 《煤矿安全》2015,46(4):192-195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控制一直是困扰煤矿发展的重大难题,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在深井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和支护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锚注支护技术是岩土注浆加固与锚杆支护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注浆与锚固的优点。通过研究锚注支护的作用机理,对注浆锚杆和注浆浆液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安设注浆锚杆与注浆的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对锚注支护技术未来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软岩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3D模拟分析了北京木城涧煤矿穿越软岩地层斜井巷道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端部锚固与全长锚固支护下预应力在巷道围岩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层对巷道围岩受力与变形影响明显;相对于端部锚固,全长锚固能使锚杆的锥形压应力区相互叠加,锚杆预紧力扩散到大部分锚固区域,更能充分发挥锚杆整体支护的效果.现场试验表明,高预应力锚杆全长锚固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软岩巷道顶部和两帮煤岩体的大变形.  相似文献   

4.
杜剑锋 《煤》2010,19(3):20-21,45
介绍了锚锚注联合支护在软岩巷道中的支护理念、支护参数、施工工序及支护效果;主要综合应用了锚杆支护、应力释放、围岩注浆加固等技术。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应力、软岩、动压、裂隙节理破碎岩体及其复合型困难条件巷道围岩非连续、非协调大变形控制难题,提出了复杂困难条件巷道高强全锚注一体化控制理念,通过采用高强中空注浆锚杆、中空注浆锚索及高强护表构件全锚注支护,实现了锚杆索锚注一体化、全长锚固及围岩自承能力提质增强,最终形成巷道围岩"协同强力护表、叠加内拱、深外拱"多层次、梯次强化支承结构;试验表明:高强全锚注支护系统刚度提高5.8倍,抗剪强度提高0.5~0.8倍,在全国多个矿区沿空掘巷、高应力软岩煤巷等各种类型巷道应用效果良好,围岩变形破坏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破碎煤岩体锚杆锚固力及锚固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深井软岩巷道围岩的破坏机理,预应力全长树脂锚固锚杆、高强度全长粘结锚杆在支护深井软岩巷道中的机理及可拉伸锚杆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开滦矿区深部高应力下膨胀性泥质软岩巷道变形失稳的工程问题,应用X衍射、扫描电镜、单轴和常规三轴抗压试验等方法,测试分析了典型区域巷道膨胀性软岩的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物理力学特性,发现微观裂隙发育是围岩易吸水膨胀的主要原因,不同围压下主导围岩失稳的方式有拉破坏和剪破坏两种,采用传统锚固和架棚的支护方式不能有效发挥支护的承载效能,提出的多层次锚固注浆和底角卸压方案可将让压、支护和围岩改性协同起来,在高应力水解膨胀软岩中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为同类巷道的安全支护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主动支护方式是控制深部巷道围岩的主要支护方式,但是对于深井高应力巷道,普通锚杆支护控制巷道围岩的效果不佳。为提出围岩加固效果良好的复合支护技术,以新巨龙煤矿2305N下平巷为工程背景,研究了深井高应力巷道围岩锚注加固支护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的方式研究锚杆的最佳参数和浆液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锚杆的最佳长度为2 500 mm,锚杆最佳间排距为1 000 mm×1 000 mm;浆液最佳水灰比为0.5,注浆加固层最佳厚度为1 800 mm。通过现场观测得出巷道最大顶底板变形量和最大两帮变形量均在允许的范围内,该锚注加固支护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9.
高应力硐室群锚注联合支护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解决深井高应力条件下大型软岩硐室的维护难题,本文在分析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锚注联合加固的支护机理和工艺流程,提出了浅部围岩化学注浆、对穿组合锚索等施工技术,研究了围岩两步耦合注浆的机理及其主要技术参数、注浆设备和工艺流程.邢东矿二水平泵房、变电所进行加固修复工程的FLAC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工程效果表明,采用锚注联合支护技术能有效提高岩体强度、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和结构、提高围岩的承栽力及加强锚索的锚固力.进行加固后的深井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变形量明显减小,证明锚注联合支护技术是解决煤矿高应力软岩工程安全维护的有效手段,可在类似条件下的深井高应力大型硐室维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深井高应力条件下大型软岩硐室的维护难题,本文在分析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锚注联合加固的支护机理和工艺流程,提出了浅部围岩化学注浆、对穿组合锚索等施工技术,研究了围岩两步耦合注浆的机理及其主要技术参数、注浆设备和工艺流程.邢东矿二水平泵房、变电所进行加固修复工程的FLAC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工程效果表明,采用锚注联合支护技术能有效提高岩体强度、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和结构、提高围岩的承载力及加强锚索的锚固力.进行加固后的深井高应力硐室群围岩变形量明显减小,证明锚注联合支护技术是解决煤矿高应力软岩工程安全维护的有效手段,可在类似条件下的深井高应力大型硐室维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孝义铝矿采矿车间采用“定人定机,机台核算,工耗挂钩”管理模式,使车间乃至孝义矿山整体管理水平不断上台阶,效果显著,是一套值得矿山企业借鉴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土壤性质是极其重要的工程地质数据,其物理、力学以及化学性质指标是工程勘察、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数据。我国曾借鉴前苏联的土壤实验方法以及分类标准,随着两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两国均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是促进两国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重要活动。将以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工程地质与生态教研室(KaφeДpa ИHЖeHepHoЙ ИЭKOJIORИЯeckoЙ reoJIORИИ)学习过程中所作实验为基础,介绍土壤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并将列举两国采用的土工实验方法以及现行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除了一些细节外,两国在土壤实验方法以及分类标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李颖  卢国斌  王宏 《煤炭技术》2008,27(2):41-42
通过对我国煤炭发展趋势、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科技的发展能促进"双高"矿井,最后,论述了如何依靠科技的发展来指导"双高"矿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电动机振动和噪声的检查与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剧烈振动和噪声,机身温度升高。首先要分析是机械原因、电气原因,还是安装不当等原因造成,要逐一排查,并制定对策,将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电动机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5.
水质模型是进行环境水污染控制、水质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文中以江苏扬州地区河流污染情况为例,基于C/S形式建立了水污染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了河流污染的动态显示、预测、查询、报表和趋势分析等功能,并在扬州市GIS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Bell is a part of history of Russia, a work of founding craft and art, a musical instrument. Myths and legends that arose around the bell casting craft and its ‘material base‘ the bell alloy are of considerable research interest.……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形位公差和零件在机器中使用性能的影响、基准要素的选择及形位公差等级、公差值的确定原则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单一分类器的不足,文中采用最短距离分类器、马氏距分类器、K-均值分类器对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并在测量级的融合方法下进行多种分类器融合分类实验,最后采用混淆矩阵进行分类结果精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多分类器融合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在精度上高于单一分类器分类。  相似文献   

19.
数字地球与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美国副总统戈尔关于数字地球的演讲引起许多国家政界、学术界的关注,数字地球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拓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数字地球作为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集成,对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液压冲击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其减小、排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液压冲击对液压系统造成的危害,从管内液流速度突变引起的液压冲击,运动部件制动或换向引起的液压冲击等方面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小和排除液压冲击的措施,为液压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