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8,(5)
孝感地区有着丰富的特色民俗体育资源,如云梦的三节龙·跳鼓,安陆的麟狮舞,杨店的高龙等。但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孝感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能够将其传承下去,可以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孝感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升民俗意识,促进民俗文化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4)
民俗艺术是民俗生活的表达、民族精神的象征、艺术创造的沃土和文化资源的宝库。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财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俗艺术起源于百姓生活,伴随着民俗民风而发展、完善,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宋昆 《时代建筑》1992,(2):13-15
传统的观点几乎把民俗看作是田夫野老的陈规陋习,古老文化遗留的化石,或被认为就是乡民的文化,似乎繁华都市的现代化文明同民俗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建筑理论中对于民俗的研究也存在着同样的片面性,提起建筑民俗总要到传统里、历史中或乡间去寻找。因此,我们对民俗概念的引入首先应从广义上把握。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6)
天琴经书是一部记载壮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的"天书",蓄积壮族先民丰厚的信仰民俗文化精髓,内隐壮族先民多元的信仰民俗仪式,保留着壮族先民原始的生计民俗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生命观念,折射着壮族先民独特的精神民俗。研究壮族天琴经书,对走进壮族精神世界,了解壮族精神民俗,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提高壮族文化自信,凝聚壮族力量,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4)
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传承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在分析了制约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课传承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民俗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7)
"端午节"、"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大地已繁衍生息了几千年,中国周边国家在吸收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同时,颇有野心的想将"端午节"民俗剽窃为本国文化,并通过技术手段加之于合法化,作者从中看到了华夏文化民俗的危机与流失,提醒民众珍惜民俗、保护民俗。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本文采用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在课题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推广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应用研究,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哲乐 《山西建筑》2009,35(21):351-352
以成都和扬州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民风民俗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同时,园林文化中的多个因素也都能清晰地反映所处城市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湘西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旨在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湘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1)
民俗艺术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形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象征。民俗文字是可视化符号,人们从它那里可以直观地读取信息并进行思维变化。民俗文字的每一次演变都代表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分析民俗婚礼中"囍"字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变化,总结民俗婚礼中的"囍"字对于现代婚礼"喜"字的影响,探讨"囍"字如何进行现代化演变,才能继续被传承和使用于人们的婚礼中。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5):10-14
崛起的土家族作家群重视乡村经验,主动汲取土家文化传统的养料,把握土家民族精神性格的精髓,借用民俗来表达自己的民族之思,体现为民俗写作。民俗成为了民族精神与文本意蕴的双重载体,小说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的同时也体现鲜明的个人风格。对土家族作家民俗写作的揭示和讨论,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学之关系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只有重建其与当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方可真正实现活化.民俗生活以其强烈的认同性与功能性,为此提供了可能路径.天津古文化街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的民俗展陈、活态化的民俗实践、地方化的民俗经济构成了基于民俗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策略.未来,若能有效协调民俗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抑制过度商业化,进一步彰显民俗特点,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将更为成熟,具备更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40)
英语的民俗语言语境在东西方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蕴藏着民众文化的深刻内涵,是语言与民众文化及活动之间的桥梁。而对民俗现象的认识离不开民俗语言的语境,每一个民俗现象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民俗语言的语境之上的,因此,民俗语境是民俗语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英语民俗语言的功能分析及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2)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文化为依据的摄影工作,其依托特别的展现形式,结合自身的视觉观点,有效地展现了民俗具备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同时更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赵骏  李子健  吴雪飞 《城市建筑》2023,(19):178-186+216
民俗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分类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的类型及分布,也是整体认知我国乡土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从民俗景观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景观基因识别相关理论,筛选出民俗景观特征识别指标因子,构建适用于省域尺度的民俗景观特征分类体系。从自然环境基因、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三个方向对湖北省民俗景观进行识别,分别运用景观特征评估和文化区划研究的方法,得到自然环境特征类型与民俗文化景观区划。并基于自然—文化景观类型分布的相关性,将自然环境景观与民俗文化景观进行空间制图上的融合,得到湖北省民俗景观特征分类图,为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向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82-84
民俗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受欢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俗体育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是集健身、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体育活动项目。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明确了民俗体育的概念,发掘山西省晋南、晋中、晋北地区民俗体育的活动内容,并对山西省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传承拓展空间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1)
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增设本土民俗艺术课程是文化传承和高校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的需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拓展美术人才就业和发展的空间,更有助于将文化的软实力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硬实力,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高校的美术教育发展意义深远。文章以宿迁民俗艺术和本土高校为例,从民俗艺术课程创设原则、课程规划、毕业生就业前景等方面逐一阐释,旨在强调在地方美术院系设立本土民俗艺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高校美术培养复合型美术人才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5)
闻喜花馍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现如今形成一种产业。本文从实用、审美、民俗三方面阐述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阐述其产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1)
公共民俗学中的"公共"一词往往被学界赋予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面向公众,并为公众所享用;另一种则是指公共部门。从前者来看,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从后者来看,民俗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又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随着现代化的急剧演进,"民"的流动性与"俗"的多样性两者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几乎处于割裂的状态。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关注民俗实践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在时代变化中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回归,也正是因为有了"民"的实践过程,才会有"俗"的结果产生,也只有如此,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才会具有生命力。公共民俗学是民俗实践的发展方向之一,公共民俗实践常常通过介入式的日常实践、激活民众自由意志、建构民间话语体系来达到还俗于民,从而实现"民"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耿虹  周舟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该文以贵州屯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物质、精神双层次剖析,探析其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特色。首先分类概述屯堡的民俗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现其渗透下的公共空间特色。其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对于民俗活动的承载、民俗中特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同质性的展现、公共空间内的民俗景观和民俗背后的文化根源下的公共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