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养老需求加大与建设用地制约的矛盾,大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养老设施配置路径成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将“养老服务消费”和“养老设施配置”结合起来,通过调研识别现阶段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预测老年人口和养老床位数量,构造“配置数量—配置区位—配置方式”的配置模式,并根据“人均养老设施数量—动静分区”确定配置原则。最后,从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三方面提出了经济适用型养老设施的精细化配置策略,探索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消费需求的经济适用型养老设施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3.
李潇 《城市建筑》2022,(4):64-68,156
本文以海南省为例,基于多元人群需求分析,对公共文化设施配置展开研究.在总结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候鸟人群、旅游人群、高端度假区人群、少数民族人群、老龄化人群及其他本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从人群需求角度指出设施门类与未来发展需求不适应、设施配置与地区差异需求不关联、设施功能与实际使用需求不...  相似文献   

4.
交通枢纽的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流、功能和业态的集聚极大改变了地区功能结构;另一方面,枢纽区建成后的空置现象暴露出功能配套设施落后的弊端。以杭州南站为例,综合利用LBS、POI、用地、问卷等多源数据,从地域、社会、经济、行为、需求5个特征维度构建高铁新城及周边地区的人群数字画像库,刻画高铁新城片区人群特征及活动偏好。进一步针对典型人群及其行为活动特征,剖析区域尺度职住空间、功能设施供给存在的不足,为目标人群规划适配功能设施和品质空间,引导高铁新城地区的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5.
邻里空间感知与绿地活动水平存在关联,揭示邻里空间感知对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影响,可为社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老年人群健康的日常空间行为规划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通过对重庆南岸区典型社区老年人群的调查发现:绿化面积、绿化品质、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响绿地活动时间,友好性与卫生状况正向影响绿地活动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感知评价高于开放社区,但绿地活动水平却较低;开放社区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绿地活动时间。结果表明:邻里绿化质量、公共设施和卫生状况可能通过强化感知不活跃度引起老年人群主观回避体力活动行为;社区居住条件与开放性特征决定邻里社会环境变量和物理环境变量的质量,并导致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差异现象;邻里友好性可能作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行为响应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0)
"多规合一"背景下,大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亟需理清概念及其与各类规划边界的关系。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对比分析现状建设用地与"多规"的矛盾,发现现状开发边界局部突破"两规"规划建设用地边界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占据生态发展区,其主要问题与原因在于城市开发边界的"刚性"不足、控制方式缺乏统一认识、建设分区缺乏统一界定,以及城市扩展用地的形态"僵化"与低密度扩张。在"精明增长"理念指导下,文章提出城市开发边界应统一"四区"划分、明确"限制建设区"职能,整合"两规"开发边界及管制方式,并提出以"限制建设区"协调城市开发边界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关系、提高城市建设扩展用地开发强度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中小学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指导中小学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标准主要服务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其中,中小学用地标准是中小学规划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所需硬件条件的重要保障,尤其需要有针对性的优化以响应政策变化和现实需求。文章基于教育现代化所需硬件条件的目标要求,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现行中小学用地标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提出其在指导中小学空间布局、用地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管控三个方面的不足,并以武汉市为例,从构建分区分类的宏观管控体系、分级分类精细化地建立用地指标体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集约利用指引三个方面提出超大城市中小学用地标准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小学规划与建设标准的迭代更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林选泉 《中外建筑》2012,(8):95-10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室外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工作。本文以上海世博会浦东片区11个组团(地块)的场地公共空间设计为例,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事件下公共空间设计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应对的整体布局策略、空间氛围烘托、人性化的表达以及展会期间运营管理配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推动无障碍环境高效建设,对帮助残障人群开展日常生活及优化各类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天津市中心城区81名视障人员为对象,应用描述性统计、核密度等方法对人群时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视障人群日常活动丰富,具有高比例的中、远距离活动行为;居住地周边1km是视障人群开展基本活动的主要空间范围,但此范围内无障碍标识、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缺失、系统性不强等问题,无法为视障人群提供有效帮助;在社会活动空间范围,存在社区无障碍设施与城市无障碍设施接驳不畅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空间范围、场景特征、服务设施设置、无障碍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构建视障人群日常活动无障碍环境模型与制定规划响应策略,以期通过精准施策,建立无障碍设施与各类服务设施的有效联系,为视障人群开展日常活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梁朋朋  崔叙 《华中建筑》2022,40(3):81-8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成网,站域进行了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开发建设,形成大量人口聚集区,存在容易传播病毒的风险.站域的客流疏散、建筑密度、公共空间韧性、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度成为城乡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防疫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该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研究确诊人群在轨道交通站域的分布特征,探明确诊人群分布与轨道交通站域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利用好现有各类医疗设施进行 应急医疗设施选址和建设对于减缓或阻断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 邯郸市主城区居民点为需求点,以现有医疗设 施点作为备选应急医疗设施候选库,以居住区 生活圈15 min范围为约束,利用GIS选址分析 技术、结合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最大覆盖范 围模型、以现有医疗设施床位数作为容量限制 的最大覆盖范围模型三类模型进行应急医疗 设施选址,对比了现有三甲医院作为应急医疗 设施和三种选址模型结果的居民点覆盖情况。 结果表明:利用最小设施点数模型需布设55个 应急设施点以覆盖全部居民点;利用最大化覆 盖范围模型求解确定24个应急医疗设施,可覆 盖93.22%居民点;利用有容量限制的最大覆盖 范围模型求解确定63个应急医疗设施,可覆盖38.50%居民点。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建成区普遍出现了显著的热岛效应,给居民健康与能源负荷带来了巨大威胁。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背景下,将热岛效应纳入城市体检评估体系,对建成区热岛强度及相关气候风险开展常态化监测与周期性评估,是提升热岛问题精准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应对热岛效应复杂时空变化给精准分析所带来挑战的基础上,本研究依托卫星遥感数据,探索构建了“干扰控制—变化诊断—风险评估—规划应对”的体检评估框架,并对2016—2020年武汉市建成区内部热岛强度及其时序变化开展了评估。结果显示,武汉市热岛强度呈现出“内外双高,局部集聚、中间塌陷”的“U”型圈层式分异结构;2016—2020年,热岛区域面积及强度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加幅度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城市工业园区与老城区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且处于持续恶化阶段,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热暴露风险最高。根据热岛强度及相关热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变格局,研究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及规划管理层面提出了多层次规划协调的规划建议。本研究对提高城市热岛效应体检评估的科学性,推动热岛问题精准治理、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洪国  宣文妤 《室内设计》2023,38(4):144-150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城市运转与人民安全。为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以邯郸市涉县主城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状—识别—评价—策略”的逻辑,将基于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价”引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通过风险识别,构建包含人口、城市治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应急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对各设施覆盖率数据(Arc GIS),各设施核密度数据(POI,Arc GIS)和涉县人口、公园、医疗等统计数据(涉县政府,实地调研)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结合风险评价模型得到涉县五个单元各项指标得分和单元风险指数。结果表明:龙山单元的风险指数最低,但医疗设施15 min覆盖率的风险指数较大;商城单元的风险指数最高,其中人口密度风险指数较高。基于研究结论,初步提出划分国土空间管控单元、统筹规划国土空间风险要素、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整体优化建议及优化路网质量,增加各设施(公园绿地、广场、医院、商业设施)的覆盖率,提高社区管理能力等各单元的细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候是建筑的本源,也是建筑节能的本源。建筑节能以自然气候特征为基础,在建筑的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的能源消耗在源头开始堵截。以我国地域广阔的夏热冬冷地区的武汉市为例,探究该地区被动式(或气候适应性)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为建筑的绿色节能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会引起站点周边住宅价值的变化,产生溢价效应,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呈现差异性。基于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沿线589个二手住房信息数据,构建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实际影响范围、规律和分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周武夫  童宗煌 《华中建筑》2009,27(9):111-113
外来人口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因子,然而在城市边缘地区高度集中的外来人口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以温州市城市西片这一特定区域为载体,以规划为技术手段,为解决城市高密度外来人口地区的规划问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詹庆明  徐涛  周俊 《华中建筑》2010,28(4):7-10
结合GIS技术,该文提出综合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对不断演变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计算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用地分维数,对城市空间外部形态特征和拓展方式进行分析;利用空间句法解构城市空间网络,分析其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最后,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例论证。  相似文献   

18.
甘伟  邱岚 《中外建筑》2011,(9):90-93
目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正在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面貌环境焕然一新。但也有不少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由于在改造过程中受观念、认识、管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大拆大建的建设活动给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分离。本文以鲁巷广场及其周边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心里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相关的观点和提出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水系空间的生态安全与文化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城市水文生态安全与景观特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中心城区水系空间为例,以城市水文生态风险评价(ERA)与城市水系景观特征分析(LCA)评价为主要技术手段,探索通过水系空间淹没区分析、水系潜在污染源分析、城市水系空间景观文化特征识别与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与景观文化价值分析,将城市水文生态安全控制与城市水系景观文化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水系空间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以"六房并举"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取得实效。基于杭州的探索与实践,就进一步创新住房保障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其他城市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