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相关文献提出的冷凝器分布参数模型,分别以R22的3种替代产品(R407C,R410A,R134A)为工质,分析了4种不同流路布置的2排管冷凝器的换热和流动特性,并与以R22为工质的冷凝器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采用R22的3种替代工质时,冷凝器性能的变化规律基本一样,4种流路布置中,在随着管内冷媒流量的变化和随着冷凝器迎风面风速的变化两种工况下,逆流换热效果最好,其次是错流,顺流最差;在与R22为工质的冷凝器性能比较中,采用3种替代工质的冷凝器换热量及进出口压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样;在3种替代工质中,R410A性能较好,换热量最大、压降最低,但其冷凝压力比R22高出60%左右,R134A压降较大,这两种都不是理想替代物,而R407C与R22在换热量及压降方面最为接近,是其理想的替代工质。  相似文献   

2.
R22替代工质蒸发器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湿球温度效率法,建立了蒸发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分别以R22及其3种替代产品(R407C,R410A,R134A)为工质,运用该模型详细比较了在流量变化及风量变化两种情况下2排管蒸发器的换热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当迎风面风速不变时,随着管内冷媒流量的增大,各种工质蒸发器总换热量、显热换热量、潜热换热量均增大,但潜热换热量增大得更快。压降亦随着管内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管内冷媒流量不变时,随着蒸发器迎风面风速的增大,各种工质蒸发器总换热量、显热换热量均增加,潜热换热量下降,同时压降亦下降,但下降的趋势随着风速的增大而最终趋于平缓。四种工质中,R134A性能较好,但其压降也最大,R410其次,压降最小,但其蒸发压力比R22高出60%左右。R407C与R22在换热量及压降方面最为接近,是其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3.
邓斌  陶文铨  林澜 《制冷》2006,25(4):57-62
本文基于传热单元法,建立了冷凝器的分布参数模型。以R407C为工质,运用该模型详细分析了四种不同流程布置两排管冷凝器的换热和流动特性,并与以R22为工质的冷凝器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采用R407C为工质时,四种流程布置中,无论是随着管内冷媒流量的变化,还是随着冷凝器迎风面风速的变化,逆流布置换热效果都是最好,换热量比顺流高约5%-40%,压降比顺流高约3%-10%,其次是错流布置,顺流布置最差。在与以R22为工质的冷凝器性能比较中,无论是随着管内冷媒流量的变化,还是随着迎风面风速的变化,R407C冷凝器换热量都比R22冷凝器高约3%-5%,压降低约5%-10%,是其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效率-传热单元法,建立了空冷式冷凝器的分布参数模型.以R410A为工质,运用该模型详细分析了四种不同流程布置两排管冷凝器的换热和流动特性,并与以R22为工质的冷凝器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采用R410A为工质时,四种流程布置中,无论是随着管内制冷剂流量的变化,还是随着冷凝器迎风面风速的变化,逆流布置换热效果最好,换热量比顺流高约5~15%,压降比顺流高约3~20%,其次是错流布置,顺流布置最差.在与以R22为工质的冷凝器性能比较中,无论是随着管内制冷剂流量的变化,还是随着迎风面风速的变化,R410A冷凝器换热量都比R22高约6~15%,压降低约30~50%.本研究结论为冷凝器流程布置的优化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R407C、R410A系统热力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斌  陈光明 《制冷》2003,22(3):24-30
本文介绍了R22制冷剂最有希望的替代物R407C和R410A的基本物性,以及国外学者对使用这两种工质的制冷系统有关换热、压降特性及对COP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帮助国内制冷、空调企业了解R22替代工质研究的新动向、加快制冷工质替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速冻装置制冷工质R22的替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替代速冻装置制冷剂R22的单元工质(如R717、R290、R134a)和混合工质(如R407c,R407d,R407e,R410a,R410b,R404a,R507)进行了热力计算和循环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不断完善上述工质均有望成为R22的替代工质。  相似文献   

7.
R134a与R410A在空调工况下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武  周兴禧  唐良猷 《制冷技术》2002,(4):15-16,20
传统制冷剂R22的替代已是大势所趋.本文着重对R22的替代制冷剂R134a与R410A的传热、阻力压降特性进行实验比较研究,认为R410A在传热、阻力压降特性方面比R134a优良,作为R22的替代制冷剂,R410A应比R134a更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R22的替代工质的制冷性能通常比R22差,采用回热循环是改善循环性能的一种方法,但是增加回热器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且不同的制冷剂在回热循环中的COP及容积制冷量的变化也是不同的。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回热循环的特性和6种制冷剂(R290,R1270,R134a/R1270(0.45/0.55),R134a/R290(0.6/0.4),R407C和R410A)在回热循环中的容积制冷量和COP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R134a,/R1270,R290和R134a/R290系统使用回热器后,性能改善较大,R410A系统只有在高冷凝温度、高过热度时才有必要使用回热器,其余替代工质系统使用回热器,其系统性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空调系统用R22和替代工质R407C,R410A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对未来几年的空调用替代工质选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布参数法对平行流冷凝器建立数学模型,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制冷剂R134a和低温制冷剂R404A和R410A在平行流冷凝器中的换热和流动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比较。分别在相同和不同工况下。比较3种制冷剂的换热系数及压降等换热和流动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在采用平行流冷凝器的汽车空调工况范围内,R410AR404A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均优于R134a,更适宜用于汽车空调用平行流冷凝器。  相似文献   

11.
周子成 《制冷》2011,30(2):39-43
CO2是一种能用于汽车空调器的替代制冷剂,而且是一种自然制冷剂。本文论述了CO2制冷剂在汽车空调器中应用的优点,以及CO2汽车空调器各组成部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内制冷剂气液两相流动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目前制冷剂在毛细管中流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对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流动过程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对管内流动的特性、管内摩擦系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湿球温度效率法,建立了蒸发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运用该模型详细分析了六种不同流程布置的单回路两排管蒸发器的换热和流动特性,得出了一些实用性的结论.该研究方法为蒸发器流程布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对制冷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润滑油与制冷剂的互溶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润滑油与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相差很大,因而进入循环后必然会引起制冷剂流动、换热系数和压降的变化.分析了制冷剂在制冷系统各部件内循环流动时,含油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总体来讲,少量的润滑油对系统的制冷效果是有利的,但含油量过大则会降低制冷量,并对系统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外冷凝器和蒸发器流程布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分析讨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冷凝器和蒸发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毛细管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给出制冷剂的干度x、温度t、速度W、压力P沿毛细管长度的变化关系,研究了毛细管的内直径、长度、冷凝温度、过冷度等因素对毛细管内R134a、R600a两种制冷剂的质量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冷链工程与制冷保鲜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冷链工程的组成以及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阐述了国内外各种制冷保鲜技术的发展情况。根据四川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建立冷链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中泉 《制冷》2005,24(3):83-84
分析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冷剂水污染的原因,介绍了冷剂水污染故障的排除.  相似文献   

19.
R407C在家用房间空调器上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加生 《制冷》2003,22(2):26-28
针对R22的替代,对R407c的特性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和探讨,为新制冷剂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Long-period food storage vertical freezers are small cooling capacity appliances usually working with HC. The particular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he small thermal load allow the use of natural draft wires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with large heat transfer areas. Despite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achieved, high refrigerant charg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oling capacity of the system are required, due to the high volumes of the heat exchangers.In this work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n apparatus with a typical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and capillary tube is presented. The system was first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ndards to reach high performances. Then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system were completely characteriz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whole range of refrigerant charges compatible with steady operation.Some general conclusions about the systems with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e are furnished abou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 and, henc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um cha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