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秦巴地区人居环境生态安全为目标,文章在探讨乡村聚落生态单元基本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着手构建以秦巴山区地理空间系统为基底的乡村聚落生态单元科学理论模型,提出构成乡村聚落生态单元模型的三个系统,以期对乡村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社会等多样要素聚集,加速了乡村边缘化,造成乡村人居问题不断出现.在乡村振兴时期,各地的先行先试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探索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总结经验,寄希望于发挥其极核作用并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文章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进一步聚焦乡村载体,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着手,梳理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社会文化空间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化策略,并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官渡村为例进行实证探索,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功能转型、空间活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汪洋  张淑芳 《室内设计》2023,38(5):54-58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李娜 《城乡规划》2021,(1):82-89
乡村空间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终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空间治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乡村空间的治理转型,同时结合乡村空间的"三重模型",构建物质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互嵌"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提出蓝图导向式的物质空间治理、干预式的空间生产过程治理、反馈式的社会再生产治理三层实践机制;此外,在县域和...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土沟壑区乡村治理的空间范畴、配置动力、行动主体已发生变化。面向生态安全到生态持续、经济脱贫到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变化,针对乡村治理载体、治理动力、治理主体呈现的空间要素分散治理、资本价值诉求冲突、参与治理意愿减弱等问题,基于乡村空间流域化特征,依托次沟流域构建乡村治理单元,文章提出功能协同、价值协调、主体协作3大治理路径,以促进乡村空间要素、资本要素和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由于既能保持乡村生态优势和基础,又能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休闲旅游,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因此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模式之一.该文针对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引入系统思维模式,从生态系统、产业、人居环境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乡村规划的工作目标,并构建三者协同发展的规划模式,希望为乡村规划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中地区渭河水系支脉纵横,人居聚落生存和发展与小流域密切相关。该文从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景观生态特点出发,遵循与流域生态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了小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人居单元概念,体现了人居聚落与小流域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小流域人居单元的基本类型及特征,探讨了促进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小流域人居单元生态协调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为例,通过对乡村"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内涵的解析,从产业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两方面综合评价"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并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全流程问题解析框架。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产业内卷化通过人地空间关系错位分离形成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效应;其次,乡村社会原子化在多主体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愿景,以及物质空间建设与社会组织网络构建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产生差序分异影响;同时,"内卷化"、"原子化"影响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普适性的主体不清、过程低效、结果相左的错位选择悖论。  相似文献   

10.
康璇 《中外建筑》2022,(12):109-113
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迫切,山区乡村应严保生态安全格局,以乡村聚落为空间载体,重构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社会关系等多元生态价值体系。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山区乡村生态价值重构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并以大别山南麓湖北省团风县G乡南部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从森林、水体两方面构建山区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乡村聚落与生态保护格局的空间关系评判其生态安全影响度;再结合空间合理性、经济产业、聚落规模、历史文化、服务设施及访谈等综合判断;最终将山区乡村聚落分为搬迁撤并、控制发展、适度发展、重点发展四种优化类型,并提出在生态人居、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