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对外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城市韧性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城市治理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城市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韧性社区的研究对于提升城市整体韧性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分析国内外韧性社区的研究进展及趋势,解读韧性社区的概念,强调其应对外界风险时的抵御、适应与恢复的能力;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以定量为主,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多以国外理论模型结合实情进行改良应用;在实践方面,国外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并且重视韧性社区“软性”与“硬性”的结合。面向未来,统筹软硬结合、促进新理念新技术应用、推进跨学科合作、建立法律法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将会是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2.
韧性理念是现阶段城市防灾减灾的新思路,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的呼声不断提高。介绍了韧性城市理论及其基本框架,概述了国内外韧性城市相关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并总结了卡特等构建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韧性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探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周梓卉  李振兴  石羽 《建筑科学》2023,(2):202-206+234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城市生态韧性是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重要意义,其概念的提出为城市防灾建设、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供了创新途径,城市韧性建设和城市生态要素的合理安排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在梳理了城市生态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展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探索城市生态韧性的应用模式,利用生态手段进行城市韧性建设,为构建生态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韧性城市是新的城市治理理念,旨在提高城市生态发展的综合水平。文章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现状,从安全建设和灾难预防入手,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和评价指标,寻找韧性城市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5.
6.
要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社区,应借由区域内的共同讨论、知识建构、参与式社会实践等方式,逐步建立居民社会关系网络,促成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社区规划师概念为核心,借由参与式规划,促使社区在反复的协商与实践过程中,共同建构一个符合地方特性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居住生态,并使其成为韧性城市的基础。应用镶嵌理论、参与式规划、契约学习等理论范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旨在观察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关键实践方式与过程,探讨如何使社区在动态社会系统中,能将社会资本的建构与空间生产紧密结合,实现社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进而建立环境与人的共生关系并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韧性城市大会以追踪国际韧性城市研究最新进展为主旨,自2010年起已连续举办10年.文章基于历届大会相关资料和文献,梳理了韧性城市大会的主题演变,评述了城市风险与韧性评估、城市韧性规划、城市气候韧性、社会韧性、城市韧性构建新方案5个方面的最新动态.从构建城市韧性理论体系、开发韧性评估与规划工具、挖掘遗产生态智慧、加强对话...  相似文献   

9.
供水系统是城市的核心,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供水系统的脆弱性凸显。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涌入对供水系统的冲击巨大,供水系统供需平衡矛盾突出。以三亚市为例,在充分分析城市供水特征的同时,引入流动当量人口概念,准确评价供水系统实际服务人口、旅游人口的现状生活用水水平,并提出针对实际服务人口、旅游高峰人口的韧性供水策略。在实际服务人口韧性供水方面,以实际服务人口为基数,通过构建多水源供水系统,提高供水水源系统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通过增强供水设施能力,推进水厂互连互通,提高供水系统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弹性应对用水需求。在旅游高峰人口韧性供水方面,通过适当扩大供水设施规模、预留供水设施用地、实施分质供水、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提高供水系统的恢复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缓解旅游高峰人口对供水系统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宋政隆 《四川建材》2024,(2):201-202+213
韧性的概念最早被用于生态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随后被用于城市建设领域,随之出现了“韧性城市”等的各种概念。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交通系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而城市轨道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基础设施,针对其所进行的规划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结合韧性城市的相关理念,针对韧性城市下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消防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消防安全韧性的提升已经成为城市管理和规划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韧性城市构建基础理论为基础,着力实现消防减灾的目标,以珠三角城市之一的中山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POI数据和遥感影像,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识别分析中山市消防站救援覆盖能力,评估中山市消防安全韧性的情况,探讨消防安全韧性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城市研究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在整理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发展进程与热点的基础上,全面审视、评述国内研究动态,将国内生态城市研究划分为概念引入、方法探索、实践拓展、专项深化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并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将其归纳为生态环境、城市化/城镇化、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等集聚性主题,为生态...  相似文献   

13.
苟爱萍  钱文琪 《山西建筑》2023,(24):10-14+93
随着社会风险的来临,韧性城市建设备受关注,其中社会韧性担任着社会各部分之间的沟通联系的桥梁。它使得城市在面对外界不确定风险的时候,能够稳定有效地平衡城市的自身结构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金华市多湖里邻里中心为例,基于社会韧性理念,复合构建邻里中心的韧性模式。构成以安全-生态-服务-智慧模式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单元和韧性空间结构。理论及研究为城市的精细化和邻里中心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和新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CiteSpace的景观与城市微气候研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靓  张米娜 《风景园林》2018,25(10):32-37
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水网重塑与城市产生紧密联系,促进了沿岸城市功能区域的生长,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沿岸景观。以六朝(222—589年)和明代(1368—1644年)的秦淮河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图解分析梳理其沿岸景观的要素构成、分布特征,包括桥梁、里坊、市肆、楼馆、文教建筑等功能建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景观和表现公共景观的景观文化3个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把握水城共生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历程中,城市基础功能出现了不匹配等问题,其中城市洪涝问题十分严重且刻不容缓。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从纵、横向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深层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能够解决我国当前城市防洪排涝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为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方式。但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试点城市规划出现了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统一性比较缺乏的问题,为更有效的解决存在问题,保障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实施,需要将韧性城市思维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将韧性城市思维运用到各个维度,以求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水资源流失、保障水生态安全、完善水系统的能力。本文根据目前国际较先进的韧性城市理念,进行海绵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探究,以期为试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我国城市传播研究知识图谱,以CNKI核心数据库中刊载的1639篇相关主题文献为数据基础,剖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和主题演变,旨在为我国城市传播后续创造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城市传播研究发文量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具体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转型期4个阶段.研究热点涉及城市形象建构与宣传、城市文化的"内宣"与"外宣"以及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对城市传播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城市韧性建设,提升城市韧性强度成为当今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现象,依托三度空间理念,建立了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并利用 CRITIC-熵权及 TOPSIS 方法构建了城市韧性的评价模型。基于此,选择东北地区 4 个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作为分析对象,对各个城市的韧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空间评价。实证结果不仅能够确定现有城市的韧性强度,也能通过不同城市韧性建设的对比,探索出各个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韧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促进城市韧性建设,提升城市韧性强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韧性城市这一概念被提出并迅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该文首先对韧性的概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其次引入了韧性城市设计概念作为对韧性城市落实空间与社会的初探,探讨了韧性城市设计中人的活动、物质系统与社会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分别从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次探讨了韧性的城市设计原则,并结合国内外城市案例对比讨论了具体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作为对韧性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初探,希望为实现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提高城市适应性、应对和抵御灾害能力等方面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0.
长期的气候变化和短期不可预测的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日益加深。城市韧性概念正是为应对未来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以及极端气候灾害而提出。因为城市韧性理念受时间、空间以及地域属性等因素影响,部分概念和相关定义无法进行定量和定性来进行评估和衡量,因此具有很强的外延性和包容性。但由于理论范围过于广泛和解读多义的特点,也由于我国韧性城市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造成相关概念混淆,有必要对韧性、城市韧性等相关研究,包括定义、理念和相关理论框架进行追溯,总结其规律和特点,期望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城市建设提出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