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大数据在智慧街道设计中的全流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街道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还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模式——智慧街道设计。研究总结了世界街道发展的4个阶段:现代城市街道改革、完整街道运动、活力街道运动和智慧街道运动,指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虚拟技术的智慧街道设计将成为未来街道设计的发展趋势。同时,研究从现状收集、技术分析、公众参与和使用管理4个阶段分析大数据在智慧街道设计中的全流程应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街道设计的大数据生态圈,并对智慧街道设计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街道是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街道的空间设计只是城市设计这个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本文从街道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针对目前我国街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街道空间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街道空间和街道景观的设计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信息化与网络化为基础的智慧化环境作用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街道空间的一系列空间特征。通过对以智慧环境为出发点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归纳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智慧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未来城市街道的空间需求,为城市智慧化街道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道作为城市的血管给人们的是最直观、最熟悉的印象,但对街道空间形态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的甚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街道空间环境等已被专业人员注目研究,"对熟悉的事物要有意识地视为'陌生'的,再按新的观点加以研究"[1],对街道这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概念,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街道空间形态设计进行探索.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街道空间形态如何发展、如何进行设计已倍受关注,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叶宇  殷若晨  胡杨  方家 《风景园林》2021,28(8):58-65
随着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程”,基于绿色可持续理论的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形态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议题也同步受到关注。但既有研究缺少精准的城市形态数据,同时忽略了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特征的效应。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市中心区作为研究范围,开展兼具大规模和高精度的研判。一方面利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辐射传输方程法计算街道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整合街景、建筑形态、兴趣点等多源数据,从自上而下视角的高精度城市形态以及自下而上视角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两方面出发开展研究,精准测度城市形态与温度的耦合关系。统计分析显示,在自上而下的形态视角方面,街道的空间位置、周边建筑密度、容积率、功能多样性、蓝绿空间的距离等因素,均对街道温度有显著性影响;在自下而上的人本尺度方面,街道绿视率、建筑界面占比越高,遮阴效果越好。相关认知不仅助力于街道设计中的温度效能提升,还能根据街道属性制定差异化的街道设计策略,为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深化提供城市形态视角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张健  赵茹丰  吕元 《城市住宅》2021,28(2):92-95
研究深入分析城市街道在城市发展触媒影响下的街道功能、行为心理及文化情感诉求的变化,针对性地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街道空间人本化设计策略,以期对营造特色、活力、人本的街道空间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泳  许天 《华中建筑》2011,29(12):43-46
新城区的蔓延式扩张引发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和城市品质的销值.论文首先从城市街道空间的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探讨街道空间品质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关系,然后着重从步行者在街道空间行进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角度分析沿街建筑底层界面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机动化时代背景下人性化街道的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最后,论文以长兴公路段管理...  相似文献   

10.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公共空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城市街道数量庞大,一视同仁地提升街道品质固然理想,但却并不一定是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式。因此,如何从人本主义视角挖掘高频步行街道并对其进行品质匹配度评价成为链接街道品质研究与更新实践的重要论题。然而,当前街道分级机制主要基于机动车行驶属性,而步行空间品质研究侧重客观环境设施,街道自下而上的人群使用频率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脱离人群使用频率的高品质建成环境是低效的,脱离了高品质建成环境的高频率人群使用是失能的,只有环境供给和人群使用需求双向平衡才能达到高效高质高能。因此,反思自上而下的静态道路分级体系,从城市群体行动规律、空间规律及移动规律三个维度自下而上地构建城市日常步行高频步行街道的筛选机制,并结合现有品质量化研究,提出人(使用)-事(设施)-场(环境)三位一体的PEP街道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多源大数据对全域约17万街道进行实时高频步行街道筛选及PEP定量测度及匹配度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全域街道呈现出匹配度极不均衡的情况;在约17万街道中,高频步行街道约1万条,其中环境及设施较好的仅1.53%,而环境及设施水平都呈...  相似文献   

11.
余洋  曾庆蕾  陆书铎 《园林》2023,(8):83-91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街道成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街道的热舒适性品质对人群健康和城市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城市街道热舒适性为对象,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检索数据源,通过文献回溯概述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重点方向、研究内涵和研究方法,分析地域影响下的热舒适指标阈值差异。基于中国建筑气候区划,进一步探讨影响街道热舒适的微气候因素、个体因素和空间因素,尝试表述中国城市街道热舒适的研究框架,提出建构中国本土的街道热舒适研究体系与评价体系,聚焦空间环境热舒适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促进街道热舒适研究成果向设计实践转化,对积极探索城市宜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2023,30(9):105-113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汪原  罗帆 《华中建筑》2021,(1):106-109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交通组织功能,更承担了交往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场所.该文立足于日常生活视野,采用PSPL调研方法对武汉市首义路街道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改造设计,实现街道由交通空间向日常生活交往空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前门大街改造后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以改造后前门大街的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环境行为心理学角度,采取文献收集、实地测量、行为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和总结前门大街街道空间设计的不足,并提出了改善建议。重点调查了前门大街街道空间尺度、街道空间变化、街道小品设计和街道场所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陈静  王晓轩  曾琼 《城市住宅》2021,28(1):138-139
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更是小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交易场所.街道在小城市行为状态和空间组织结构中占据重要分量,其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活形态和健康水平.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的慢行街道体系是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直观呈现,因此,为提升小城市街道品质,基于多种形式的品质测度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胡志山  赵文玲 《规划师》2000,16(6):37-39
城市街道往往成为一个城市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由于它是各个城市中人们活动最主要的公共场所,除了街道两边的建筑物提供室内活动场所以外,街道及其广场才是人们真正的公共活动载体.而街道上的设施除了满足其基本的功能之外,吸引人们进行公共活动,增进交往,增加城市魅力,是规划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余璨 《中外建筑》2013,(5):30-31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反过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息息相关。本文针对街道的现实功能,通过分析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特性,提出人性化街道空间环境构建框架,为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更新中基于多源数据与空间分析模型有助于精准发现问题并解析其形成的机理,对保证更新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街道的城市体检工作为例,以绿色出行、完整社区和健康城市为目标,综合多源大数据与实地调研小数据对慢行交通、社区商业和公共空间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对问题背后的路权分配、社区商业需求、居民户外活动的自组织空间规律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一种以数据空间分析为基础的城市问题诊断-分析-优化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20.
谭源 《规划师》2007,23(5):71-74
传统的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由于容易导致严重的交通、环保及各种社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为了恢复城市生活的魅力,重建多功能的街道空间,城市设计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街道设计范式--城市主义街道设计范式,并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