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门窗》2019,(18)
笔者以旧城公共空间更新为研究对象,阐述旧城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论述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旧城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的方法路径。希望以此篇论文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和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正是以城市化过程中的旧城更新为基本点,以空间活力为出发点,立足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现代城市旧城更新过程中空间活力场的塑造,探究空间活力场形成的要素和深层原因,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旧城更新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公共空间作为民众日常交往的场所本质意义容易受到忽视。本文引入日常生活理论针对旧城公共空间更新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在日常生活的视角下构建公共空间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对厦门中山路片区公共空间进行现状分类,通过对三类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进行更新过程与更新结果的分析;最后对中山路片区公共空间更新路径提出相关建议。明确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应重视对居民传统风俗以及社会交往的保护,在更新主体上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1980年代至今,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成为荷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滨水空间再生项目;其更新转型过程影响了鹿特丹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是一次经济、社会和城市空间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深度变革。文章结合南部岬角港区发展演化的历史背景和转型进程,解读其更新再生的内在动因和理念。从空间策略和操作策略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其在项目定位策划、区域交通整合、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功能优化、空间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可持续操作机制和转型成效。最后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其更新过程的核心经验与不足,有助于认知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机制,并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在发展定位、策略制定、空间操作和过程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百年古城"城市空间肌理的最后遗存,也是西口文化和晋风建筑风格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极具识别性的街巷空间和充满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均蕴含着人文魅力.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内部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丰富性与多样性缺失、空间肌理磨灭和集体记忆断层问题尤为凸显.通过研究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挖掘物质空间形式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分析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与人文空间三者关系,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应用在旧城街巷空间改造与更新中.  相似文献   

7.
罗丹 《建筑与文化》2016,(4):139-141
以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旧城发展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历史风貌的丢失,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传统空间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以及公共空间监管机制的非系统化,指出公共空间更新是从单一的、物质形态的、孤立静态的保护方式向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动态发展的保护转变的方法,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和旧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7,24(6):42-48
本研究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使用现状和景观更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居民互动的基础上,借鉴公共空间复兴的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本课题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分别为: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多功能集约站点设计、私属空间的借用与开放、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连通。本课题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研究手段,包括居民访谈、互动调研、文献研究、方案展示、艺术装置等,借此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郭卫宏  刘天岳 《住区》2022,(2):6-12
近年来,城市开发的重点转向历史街区更新,认识和方法的不足给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挑战,对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为例,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对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物质空间转变进行梳理;再对空间生产背后政府、资本、公众三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进行分析,认为磁器口街区更新过程是资本增值过程中对社会结构的破坏,由此产生新的空间需求,形成空间景观的重塑,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最后在强调对原有社会结构保护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历史街区更新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图叠"历史空间——获取旧城历史空间演变信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旧城某区域为例,从不同时期图片入手,探讨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并最终获得对旧城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的解读,希望对发掘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对旧城的更新方法和改良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筑材料美学品质的挖掘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建筑创作的重要手段。从视觉与触觉角度,根据材料与人类的亲和程度,梳理出木系列、土系列、石系列、石油制品系列材料,挖掘其质感特征。重点分析这些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质感表达,即建筑空间的解构与秩序、形态与质感的和谐与对抗、结构关系的合理构成、构造关系的诗性陈述、传统文化的符号意义等。企望对提高建筑空间品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论述了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薄壳、网架、网壳、悬索及膜结构)及优点,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工程实例。最后讨论了空间结构在建筑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深圳地铁建设的全面启动引发了市场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关注.回顾深圳市政府为此所展开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并通过几个实例分析,总结了深圳市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像声音一样,色彩是人类原始自发的生命本能,人们对于色彩有着天生的需求,总是希望居室里的颜色既漂亮又和谐。这个愿望并不奢侈,但色彩却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容易驾驭。在重视空间形象设计的当代居住空间中,各种色彩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同时也更加扑朔迷离、难以捉摸。重新认识居住空间色彩,首先从色彩附着的基础——空间入手。  相似文献   

15.
《建筑创作》2010,(5):80-81
<正>城市中的建筑,时空要素至关重要。然而,反映过去物质环境的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过时,尤其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单一世界文化"的简单叠加助长了这种消极文化的蔓延,甚至导致城市文化的理想存在于充满信号和虚幻的网络时空里。  相似文献   

16.
当代建筑师一直努力追求人性化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新型医院空间的研究,结合某些实例来论述人性化的建筑空间在医院建筑中应用的重要性,并从中总结出医院设计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论述了网架结构弹性边界的处理 ,提出了以构件代替弹性支座的合理方法 ,针对不同的支撑情况 ,推导出了弹性支座的刚度系数计算公式。经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其计算结果更靠近结构的真实受力性能 ,在钢结构设计软件XJDST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3):76-79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4):8-12
粤北犁市镇的"扒龙船"风俗是当地沿江两岸及船上人家端午时节的传统习俗。犁市镇各村落"扒龙船"造型工艺相似,又有色彩区别;其"扒龙船"风俗和仪式活动大部分得到传承,还有现代商业文化的参与发展。围绕犁市镇"扒龙船"风俗的龙船歌反映了一些人情习俗、保留了部分古汉语词汇,需要语言学、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研究者及当地政府合作并深入调查记录、研究及保护。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1,(2)
以当代青年为研究主体,对其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进行剖析,并加入人体工程学、人类行为学的相关数据,对小型居住空间进行创新的可变性设计,探讨适合于当代青年的小户型居住空间的组合方式,力求在小户型空间中打造较高的舒适度,最大化的开发小空间的内在潜力,满足当代青年的居住需求。本文选取深圳市汇德公寓为例,对其室内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将实际项目与研究课题紧密结合,为论点提供案例支撑,并同时希望能为现今的小户型住宅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