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战后重建对西方城市大规模拆除重建的质疑,旧城更新(Urban Renewal)理念开始出现.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沙里宁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近年来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其理论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规划界相继提出了社区合作更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等理论,其基本思想都是在原有社会关系、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调整使旧城区能够适应于新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
历史城区是地方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演变发展是连续性的空间生产过程,揭示其空间变迁特征与驱动机制对于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入分析西安明城区2000—2020年间更新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政策引领更新地块呈现沿历史要素“轴线集聚、环线围绕”分布规律;更新地块为政府或政资合作主导,实施其意识形态诉求下的功能置换、肌理整合和符号表征等空间实践;更新后社会空间得到再构,外部多元主体介入情景化空间生产;更新驱动因素由城市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融合生产、各利益主体不平衡的博弈关系共同构成,是具有强作用力量的城市增长联盟有意识操纵的更新结果。研究可为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旧城更新演进中的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伦敦近百年的旧城更新历程中,泰晤士河南岸Coin Street片区的文化空间演进历经类型增多、分布变广的过程;从社区教堂点状分布,发展成为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多类文化空间网络化分布。进而从文化定位、格局建构、空间培育、治理主体、民生保障、技术支撑六方面总结文化空间建设经验。就中国现阶段旧城更新中的文化空间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文化空间的生长是旧城更新的内在动力;文化空间与旧城更新的互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挖掘旧城精神文化内涵,注重文化空间的物质建设和感知性、体验性提升;加强文化空间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将文化空间的规划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结合。  相似文献   

4.
反思我国现阶段旧城改造实施效果产生偏差的深层原因,提出"日常生活"是城市形成的本质,旧城更新应"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观点。借鉴哲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旧城更新模式的基本设计原则。以广州市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为例,探索一种自下而上的更符合生活客观发展规律的旧城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6.
旧城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传统风貌特色,同时也是成千上万城市居民的栖身之所。少城自筑城以来就是成都"三城相重"历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其独有的空间格局、街巷尺度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仅剩现有路网保存完好。规划通过对少城传统风貌要素进行探寻与挖掘,从文态、形态、生态、业态和交通五方面提出其传统文化特色保护与再生策略,在延续和保护旧城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的同时,与城市现代功能实现"融合再生"。  相似文献   

7.
左静  袁犁 《安徽建筑》2012,19(2):45-46,52
古城镇的历史文化是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章从"空间生产"视角分析了丽江古城在商业化冲击下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古城镇的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8.
谭瑛  杨俊宴 《华中建筑》2009,27(11):124-126
旧城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要过程,其中也潜藏了新的旅游资源。该文选取南京南捕厅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实践应用研究。首先对南捕厅的现有资源状况进行整理,对其历史文化的沿革和积淀进行梳理,着重总结南捕厅的文化及空间资源特征。然后针对南捕厅旅游开发的可行性从瓶颈和潜力两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了该地区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9,(18)
笔者以旧城公共空间更新为研究对象,阐述旧城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论述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旧城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的方法路径。希望以此篇论文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和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珂  黄天其  冯月 《新建筑》2009,(3):128-132
运用符号学中的结构语法层次分析法,依照中心词汇符号提取—语句符号组织—章法规律寻求三个层次的递进顺序,对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都老城的城市空间符号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章法格局保护—语句空间扩展—词汇符号衍生的反向顺序进行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超 《城市规划》2022,46(5):81-92
“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是我国历史城镇的普遍样态,汤阴老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深入探究隐于其后的价值内涵并从存在论的哲学层面予以根本性阐释,指引出一种适宜于“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更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即文化景观空间体系。其意义有二:一是创建起老城遗存的整体价值范式与空间发展模式,在通达更为宏观的“大文脉”价值伦理的同时,揭示出一种深度融合遗产、人、社区、产业和城市的普适性构造机理;二是紧密结合实践,探索出此类老城更新城市设计的系统方法;其理论框架的开放性与指导实践的具体性有益于补充和完善我国历史城区空间规划体系中缺失的部分、延伸有机更新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主城为例,就土地利用的视角重新审视与研究交通拥堵问题,从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协调关系出发,通过城市功能的合理安排、用地开发强度的控制、重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空间的复合利用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交通,以及日常性大规模长距离交通,避免特定时间人口大规模单向流动,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南京城市商业发展与中心演化的历时性梳理,指出在非西方文化语境下,传统城市是顶层设计下的空间生产机器,在特权消费与大众生产之间维持着精妙的平衡,商业则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的辅助性制度设计。近代城市工业化转型破坏了这一系统,但受地缘政治、工业基础等多因素影响,并未能在工业生产与居民消费之间重建平衡,商业空间发展两极分化。现代城市通过制度干预,重建商品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商业空间发展逐渐回归市场机制与公共政策的双重调节,并出现中心极化。在当前大众消费需求日趋分化的趋势下,商业空间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在新供求关系下,对城市商业空间规划从等级设定、规模预测、区位选择、主体特征以及空间组织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以西安回坊作为内城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理论的多元视角,归纳西安回坊活力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的具象特征,探析了内城街区活力旁落的原因和社区营造激发活力再生的途径.研究发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场所的连续统一、业态的多元包容和生境的丰富体验,是西安回坊富有活力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针对西安回坊面临因原住民流失、地域文化消解、场所空间凋敝、业态特色渐失、生境展示乏力所致的活力危机,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先导,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场所、产业和生境入手的社区营造途径,促进活力再生.  相似文献   

15.
水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谈起,探讨水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选取日本博多水城和南京水游城作为水在商业空间设计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在这两个案例中可供商业空间水环境设计所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以曾广受关注的"南京老城南事件"作为实证,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开发中的"反增长政治"的参与者、组织和作用机制等理论问题,指出,中国城市开发中"反增长政治"的认同基础较为多元,一方面决定了当前城市"反增长政治"具有广泛的动员能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松散性和碎片化的组织缺陷,从而制约了其实效。不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地方性"的特征,跨层级与超地点的参与者互动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反增长政治"的作用方式。最后,讨论了"反增长政治"兴起对城市治理与城市规划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7.
张成  叶斌  苏玲 《城市规划》2011,35(Z1):137-141,147
回顾了基于"整体观"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转型期历史文化名城在探索整体保护中的压力与机遇。以南京为例,将转型期对整体观的认知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结合,总结了整体保护理念指导下的规划思路方法和保护控制要求,并提出关于实施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分析荷兰乌特勒支中央火车站地区公私合作的更新改造历程,指出公法建立了弹性动态的规划管控模式;私法通过开发协议促进政企合作.公法与私法并行运作推动规划主动实施,公私合作的开发协议贯穿项目开发全过程管理,提升了项目的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公私法的相互融合是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推动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重要制度背景.建议在公法角度建立具有适应性和弹性的详细规划制度,完善规划许可的类型与程序;在私法角度重视各类协议的作用和地位,发挥公私合作的潜力,保障土地增值的公共还原.  相似文献   

20.
朱凯 《城市规划》2015,39(3):49-53,64
选择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的中微观视角,基于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布局特点,确立城市创新空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并梳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现阶段城市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一代园区"现象,总结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空间组合与功能关联需求;引申并明确城市创新网络体系构建进程中由"组"到"织"的两步走演绎逻辑与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