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经济背景下,单一性质的土地供应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土地混合使用成为规划研究的重点.天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N"功能承接平台之一,未来将承载创新型产业功能.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园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如何分层次地构建土地混合使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朱道焓 《建筑与文化》2016,(10):174-175
正1.研究背景1.1土地复合利用定义:土地复合利用指土地用途分类中单一宗地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包括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复合使用方式,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混合用地"规划性质相对应。通俗的说,就是在一块地上,可以同时建设多种功能的建筑物。土地复合利用的提出是针对城市功能刻板分区。而城市中单一功能片区的出现,被认为  相似文献   

3.
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后,东莞因经济发展需要及"自下而上"的规划布局形式,形成了村镇工业区功能混合的土地使用模式,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实践和东莞城市定位逐渐升级,这种土地使用模式难以满足城市转型升级的诉求.文章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通过对村镇工业区土地混合使用模式发展过程、组织布局、业态设施的现状研究,归纳出土地混合使用模式高效率、高强度、简单化、品质低的表现特征,结合土地混合使用模的形成内因和长安镇未来城市发展定位,提出土地混合使用模式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孤岛”走向城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晨  马丽丽 《规划师》2006,22(2):49-52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存在土地使用性质单、功能分区极端化、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为摆脱"孤岛"困境,应向大学城转型.为此,规划提出合理界定先导型项目、培育特色旅游产业、调整和整合高教园区土地资源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混合土地利用新趋势及其规划控制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5,(7)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混合土地利用是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有着良好的适应性,是城市用地安排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涌现了多种混合土地利用新方式,但由于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的相对滞后,对混合土地利用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导致合理的混合土地利用诉求被制约,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在产业性质变化、新城市产业空间发展和建筑水平提升推动下的混合土地利用发展新趋势,归纳了物流商贸园区式、科技产业园区式、TOD轨道交通站点式和"工业区—商业区"演化式等新模式,并根据深圳等地的规划管理实践,探讨了当前我国规划体系对混合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规划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一类工业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适宜与保障性住宅混合发展的用地类型,针对城市老城区和新区中土地混合使用的不同特点,提出规划保障性住宅混合用地的不同策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低收入群体在城市中均匀分布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土地使用历来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其中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是规划控制的关键要素.土地资源的严重匮乏促使深圳过早地进入了城市更新阶段,更新改造成为释放土地开发潜力的主要手段.随着更新进程的加快,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和混合使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回顾深圳现有土地使用相容性的相关研究和标准,选取了若干城市更新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各类相容建筑功能适宜的比例区间值,并归纳总结影响其功能配比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从柯布西耶功能分区的概念遭到批评开始,规划界就“功能分区”与“混合使用”这两个概念展开了很多思考和辩论。本文就厘清了“土地混合使用”的内涵,分析了“土地混合使用”在当今城市发展中的功效,探索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美英土地混合使用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混合使用的历史回顾 二战以后,由于战争的极大摧毁,欧美的许多城市都在考虑战后重建,在当时的许多城市建设规划都受到了"功能主义原则"的影响.此后,<雅典宪章>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把城市功能分为: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这一思想无疑在"空间上控制了城市建设中各种不相容的土地性质"1,但是,由于城市毕竟是一个综合、多功能并且有机统一的整体,不是各种性质用地的简单相加或组合.  相似文献   

10.
郝之颖 《规划师》2008,24(6):63-66
反向控制是在规划实践中采用反向思维逻辑,借鉴详细规划建设"兼容"的概念,针对城市规划工作普遍存在的难点提出的一种控制方法.无锡高速铁路站场地区发展研究借助反向控制逻辑,建立一套以"功能兼容弹性协调、关键要素刚性控制、土地使用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的弹性控制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地区与城市发展协调问题,避免了发展环境多变情况下土地使用控制的"前置"导致的一系列矛盾,为地区发展决策及详细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上海中心城区闸北区现有的50个都市型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以及闸北区聚焦"四新"经济和"5+X"重点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对产业发展、相关土地政策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园区现状主要问题,通过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存量工业用地转型规划研究和闸北区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分析规划、土地和产业三大影响因素,从建设情况、规划控制、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处置措施,从而引导产业园区内涵式发展,实现闸北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功能分区规划理念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的失配问题,借鉴居住区"邻里单位"规划理念,分析明确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园区内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综合交通规划对园区开发的契合,进而以广州市南沙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为例,探讨"工业邻里"规划理念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中运用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6,(6)
文章以上海中心城区闸北区现有的50个都市型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以及闸北区聚焦"四新"经济和"5+X"重点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对产业发展、相关土地政策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园区现状主要问题,通过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存量工业用地转型规划研究和闸北区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分析规划、土地和产业三大影响因素,从建设情况、规划控制、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处置措施,从而引导产业园区内涵式发展,实现闸北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及人群需求的升级,土地混合利用在提升城市活力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是城市建设开发的重要方式与方向。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性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政策性引导。然而,土地混合利用不仅仅是规划编制的技术问题,具体到落地实施中还涉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密切配合与系统跟进,亟待在规划管控层面形成整体性改良思维。本文在探讨土地混合利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地方实践总结其演进趋势;进而梳理土地混合利用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与主要政策矛盾,并据此提出面向土地混合利用需求的规划管控制度创新路径,以期为土地混合利用的实施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与现代创意产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伍江 《规划师》2008,24(1):12-14
上海产业建筑再利用经历了商业性再利用、艺术家对苏州河边仓库的探索实践和规划支持、现代创意产业萌现与规划调整、公共文化功能引入与政府倡导四个阶段.上海创意产业与产业建筑再利用有很好的结合点:城市工业外迁,中心城土地腾空;中心城人口与住宅建设受到控制;产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且空间使用自由;城市活力与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升级,目前已经发展至产业园4.0阶段.特别在土地资源存量使用、地价成本上涨、城镇化趋势等原因下,已步入第四代的产业园区将如何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深圳成功的科技产业园案例进行研究,认知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设计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产城融合、社区营造、绿色办公和垂直功能布置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核心任务是对城市产业发展做出布局安排,工作本质是产业与空间的对接整合,即产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规划的协调统筹.传统产业布局规划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组织,对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协调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产轻城"的问题,导致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需求不匹配,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割裂,甚至相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城市质量的发展阶段.由此,传统的产业布局规划无法满足产业与城市一体发展的需要,产业布局规划从规划思路到工作内容的调整势在必行.在前一阶段编制《牙克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笔者分析研究了产业空间与城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二者相互促进的路径与机制,并针对牙克石发展实际,力图转变传统的"产业主导"模式,实现"产城融合"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对土地的价值和功能重新认识和发掘过程中,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规划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以功能的混合利用为主要探索形式,尤其在经济转型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自由贸易区内。从生态系统的弹性思维出发,提出适应性循环周期——管理者和市场的关系、特定弹性和普遍弹性,市场主导下的技术框架搭建、必要的社会弹性,合理的保障机制三方面路径以实现土地低效率使用向高效率使用的转换。并以厦门自贸区为例"先试先行",结合弹性理论思维框架进行初步探索,基于土地市场、用途管制和审批监管,将土地政策的制度创新及规划与实际有效结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从《马丘比丘宪章》签署以来,人们改变了对城市功能机械地进行分区的规划理念。它意识到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它使到规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讨不同的做法,希望可以在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过程都体现各种用地之间互补与相互提升的可能。如新加坡的“白地”、美国的“棕地”、香港的法定图则等等。本文试图探讨土地兼容的制定标准和原则并提出与现行的规划管理相衔接的对策,为弹性的规划实施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