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多规合一"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改革."多规合一"目的是解决规划"打架"问题,有利于落实空间管控措施,避免城市无序蔓延,实现内涵集约发展.2014年起我国逐步开展国家级"多规合一"试点,本文采用2012—2017年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多规合一"能够有效抑制城市蔓延,试点城市的蔓延指数减少约1.3%,稳健性检验表明抑制作用显著存在.(2)市级规划使蔓延指数减少约3.1%,省级规划使蔓延指数减少约1%,一定程度上说明市级规划可能会更好地抑制城市蔓延.(3)"多规合一"的政策效果在城市人口密度、地域分布、政策执行能力等层面存在一定异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方面提供了影响城市蔓延的政策因素和"多规合一"政策评估领域的文献补充,另一方面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3.
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的发展过
程中,“多规合一”经历了自发探索的初级阶
段、全国响应的中级阶段、机构改革的高级
阶段后,当前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点,已经成
为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过程的框架。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必须发挥“多规合一”的
规划整合机制,依托“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促进规划审批和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建
立整体与分步有机结合的“多规合一”实施
体系,最终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时动态
更新的目标。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
“多规合一”将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统筹规
划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注重多学
科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促进城
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划是涉及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公共政策,如何达成规划的共识及保障可操作性一直是难点。本文以广东、福建等地的实践,提出将"多规合一"的理念和工作思路贯彻于城市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工作中,包括法理层面梳理和构建与生态空间相关的法理法规体系,体系层面协调空间规划体系的管制分区,并明确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对应空间范畴,以及技术层面对部门数据、专项规划、空间格局等三方面采取"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实现生态控制线的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的精细化管制。 相似文献
6.
8.
文章以淮南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项目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多规合一”的指导下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特色的塑造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县域空间规划"多规"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以云南省景洪市为实践案例研究,从地域系统功能空间角度出发,基于县域国土空间分类,构建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法,从城市、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分类进行综合集成,得出县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国土空间分类的"多规"融合技术,可以解决县域空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可以成为促进协调"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多规合一”视角下的中国规划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规合一”是当下中国规划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立足于促进和实现“多规合一”,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我国规划体系重构的具体路径.构建有机和有序的统一规划体系是中国“多规合一”的基本目的.规划体系近期可重构为“2+5”模式,即保留空间和发展2个规划系统,整合为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规划系列,并相应编制和实施2个总体规划和5个专题规划进行统筹;远期应重构为“1+4”模式,即融合为1个规划系统(空间和发展两个规划系统合二为一)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规划系列合二为一)4个规划系列,并相应编制和实施1个总体规划和4个专题规划作为统领.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国内外城市蔓延概念的基础上,对现有城市蔓延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构建基于规模有关的城市蔓延指数,并以我国230个城市2000-2015年间的城市蔓延情况为例,进行修正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我国多数大城市的蔓延指数有所提升,而小城市的蔓延指数则有所下降.修正后,我国城市蔓延指数最高的城市是东莞市(SInew=6.04),蔓延指数均值最高的区域是华东地区(SInew=3.10).新城市蔓延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蔓延低密度和高速度扩张的两个特征,应用新城市蔓延指数对我国城市蔓延情况进行识别,对于确保耕地红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华东、华南两个城市蔓延高发地区,要注重消除城市蔓延的潜在隐患.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海洋空间规划面临着海洋空间差别化管理和资源供给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环境质量改善的新机遇、海岸线和近岸海域资源供给的新约束。应按照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协调海洋空间管控边界、整合海洋空间管控政策的基本思路,强化海洋空间规划的法律基础,完善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实施海水养殖向深远海转移等对策措施,促进我国海洋空间规划"多规合一"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群制度一体化评估框架构建——基于多层级治理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引发新一轮地域空间重组,城市群作为重要的地域空间组织单元其制度一体化的评估缺乏完善的评估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现阶段,我国城市群制度建设多元化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到实践的评估方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研究发现,后福特制下,制度通过重塑治理模式实现国家空间的尺度重构。因此,本研究认为制度一体化的治理表征是形成多层级治理模式。进而,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框架,构建"三组关系"与"两个层次"的评估理论框架,即在宏观层次的城市群治理结构与微观层次个案型制度安排上检验层级政府间的科层关系、跨市区域合作关系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方关系。并构建评估实证框架,宏观层次上以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桌面分析及半结构访谈识别城市群治理结构;微观层次以政策网络分析及焦点小组、深度访谈识别基于个案的制度安排。最终证明,简单构建评估指标忽视了制度特征与演化,可实证的理论评估与实践实证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深度揭示城市群的制度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制了大量的城市设计,但实效性却普遍较低。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常州案例进行十余年城市设计实践的评估,系统揭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中因制度缺失而带来的困境。同时,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地方性的城市设计制度构建,但由于存在"重设计、轻管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当下城市设计实施困难的状况。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偏差,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而是针对城市形塑过程进行的规划干预。因此,我国的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工作需要从"设计导向"转型到"管控导向",并通过与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衔接、规范化的城市设计成果转译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程序等,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20,(2)
城市更新一直是国际城市规划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城市更新自1949年发展至今,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对其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更新特定的诞生逻辑、阶段问题与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宏观政策变化,将中国城市更新分为相应的4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且,对每一个阶段城市更新的政策背景、代表性案例、更新思想、学术活动以及更新制度建设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中国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在历史演化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更新应倡导多元价值观、多元更新模式、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方向转型。未来,建设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城市更新体系,将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已在美国造成巨大危害,为应对城市蔓延人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依据这些措施所属的时间段和制定时的初衷,可将其分成蔓延控制(1920年)、明智规划(1950年)、增长管理(1970年)和蔓延治理(1990年)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导策略依次为分区、规划单元开发、引导发展以及精明增长。从蔓延控制到蔓延治理,不仅是由早期的控制手段到现今治理方法上的过渡,同时还是规划协作性、综合性的升级,究其转变的原因,西方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治理的内在优势、对城市蔓延内涵认识的加深以及主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变化是促其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立足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才能更加客观、理性地审视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60年前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下,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在总体上得到了良好的实现,但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也是不胜枚举的。制约规划实施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性与建设实施的分散性、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多部门配合与协调的矛盾,以及工业和国民经济计划多变等。60年前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形,与当前规划实施的局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高度重视规划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与科学总结,是保障城市规划实施及促进规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
新时期我国建设“全球城市”的辨析与展望——基于空间组织模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不同的空间理论观点及其所对应的区域空间组织模型理论,溯源和辨析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空间模型为视角讨论我国建设"全球城市"的现实情势和前景。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在一些世界城市排名中的跃升并非因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而是源于这些城市所在区域、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构建全新对外开放格局的"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准确地判断我国特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积极而理性地对待"全球城市"这一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