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八面河油田普通稠油具有非牛顿流体特征,经过流变仪测试分析,流变特征曲线为一条不过坐标原点的曲线,原油符合宾汉流和幂律流流变模式。通过进行不同粘度下原油单相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拟启动压力梯度和真实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之间呈幂指数关系,随着流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减小;随着原油粘度(地下原油粘度)的增加,稠油拟启动压力梯度和真实启动压力梯度均增加,明确了该稠油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原油粘度界限值。 相似文献
2.
宁丽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24(1):59-63,85
根据多孔介质中单一流体的渗流规律及物质平衡原理,在考虑稠油微可压缩特性与非线性渗流特征基础上,建立一维稠油非线性渗流理论模型,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两种非稳态渗流测压方式测定稠油拟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方法。通过拟合恒流量注入过程与停止注入过程的多孔介质注入端测定的压力变化,从而计算出不同温度时稠油的拟启动压力梯度值。对比理论计算与稳定实验测定拟启动压力梯度的误差可知,关闭注入端测定注入端压力变化而求得的稠油拟启动压力梯度更精确,其原因是由于停止注入实验方法只需进行压力测量而无需考虑流量测量的问题,因此该方法实验简单易操作、实验时间短、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型商业软件无法直接表征低流度油藏中启动压力梯度的情况,提出一种启动压力梯度的等效模拟新方法。通过物模实验,确认低流度油藏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且与流度呈幂函数关系。首先对Eclipse软件中的关键字"THRPES"设置阈压,然后通过创新的"循环回旋"方式对平衡分区进行设置,进而对油层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状况进行等效模拟,阈压赋值采用实验所得数据。采用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值模拟新方法对渤海A油田X井组进行模拟,历史拟合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现场获取岩心利用室内实验求取启动压力梯度,并绘制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图。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油藏生产动态模拟数学模型,在地层平均渗透率条件下,考察不同启动压力梯度对油藏生产动态的影响,以对现场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指导。研究表明,随启动压力梯度增加,产液量、采出程度、无水采出程度均呈降低趋势,含水率略有上升;启动压力梯度对注采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水并注水量随启动压力梯度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6.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新算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大多数低渗透油层的渗流研究都是通过岩芯驱替实验得到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考虑的因素比较单一的问题.通过对中国西部某低渗油田不同渗透率岩芯室内驱替实验,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机理出发,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新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一种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得到求解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数学模型.由数学模型可以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驱动压力梯度、流体的流度,启动压力梯度与前者成正比关系,与后者成反比关系.利用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学模型,结合低渗透油田实际,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对单井产量、极限注采井距和含水上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渗透气藏,在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条件下,利用保角变换和镜像反映方法推导水平井产量计算模型,比较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分析压力平方差对采气量和采气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呈近似下降趋势,滑脱效应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呈近似上升趋势;开发初期,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大于滑... 相似文献
8.
孟智强朱志强王欣然祝晓林文佳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3(6):26-32
在传统黑油模拟器的基础上引入非线性渗流系数,建立了考虑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因素影响的黑油模拟器,研究海上大井距开发条件下稀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界限.与常规的Eclipse软件模拟结果相比,考虑稀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后油藏的井间、层间剩余油富集程度加大.以储量动用程度为标准对该油藏加密、纵向的挖潜界限进行量化,其量值为注采井距400 m以上或者渗透率级差10以上.针对J油田的剩余油富集层位进行识别,并实施了开关层作业,实际单井日增油量达到120 m3.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上S油田剩余油的深入开发,RPM测井正广泛应用于油藏动态监测之中。而国内RPM碳氧比饱和度测井的解释方法依赖于大量典型地层和井眼条件组合的庞大数据库,如何简单、直接地对RPM碳氧比测井资料进行解释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考虑井眼尺寸、井眼流体、套管尺寸、水泥环厚度、孔隙度、地层流体等影响因素建立地层真实模型,采用MCNP蒙特卡罗软件进行模拟,结果与理论一致。然后利用建立的蒙特卡罗解释图版对现场两口实际生产井RPM测井资料进行处理,计算含水饱和度相对误差分别为2.37%、8.29%,井眼持水率相对误差分别为3.12%、8.16%,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含水稠油加入水基降黏剂后常以油水悬浮液或乳状液形式存在,这种不均匀体系给流变性测量带来了困难,搅拌法是解决该问题的常用方法。目前评价水基降黏剂通过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悬浮液黏度来评价其效果,该方法不能模拟实际管流剪切对油水悬浮液的影响,其效果过于乐观,本文提出了模拟实际管道降温和剪切的水基降黏剂评价方法,该方法模拟过程与实际管输过程一致,可以对稠油水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进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稠油热采岩石层的温度模型系统,建立了模型的岩石层的温度控制并对其进行数值求解.研究了模型岩石层以及最外层保温系统的传热、冷却系统的强对流换热并采用导热耦合的方式进行联合求解计算.在精确求解的基础上,根据模型的实际计算需求,优化计算方法以及相应计算模型,从而节省65%的计算时间.结果表明,其优化的计算方式不仅能满足工程模拟计算的需要,并且加快了实际计算速度,能够较好地适用于稠油热采岩石层的温度快速计算.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分析国内外稠油注水开发和降粘技术,提出在低渗稠油油藏注水的同时加入降粘剂以达到驱油、降粘目的的思路。同时在相似定理基础上进行物理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优化施工时的压力参数。 相似文献
13.
优选适用于胜利油田孤岛中二中区块普通稠油的聚合物体系及降黏剂体系,对比采收率及其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水驱油的采收率只有41.1%,微观玻璃刻蚀模型显示存在大片残余油、油块及油膜。质量分数为0.3%XJ+0.2%OP-10复配降黏剂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8.67%,主要依靠大油滴变形重新运移,乳化作用降低稠油流动阻力,油滴对油膜的推拉及油膜拉丝剥离作用提高洗油效率。质量浓度为1 500 mg/L AP-P5聚合物驱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55%,主要是通过增大波及面积及聚合物对油膜和盲状残余油的拉扯作用来提高采收率,相比降黏剂驱,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正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24(1):52-58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利用三维剖面模型分别进行反韵律、正韵律和复合韵律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期进行转热水驱或水汽交替注入开发的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注入蒸汽由于重力超覆作用而向油藏顶部运移,和正韵律油藏相比,反韵律油藏顶部更容易形成蒸汽的窜流通道;而转热水驱或水汽交替注入后,注入热水携带油藏中蒸汽的剩余热量向油藏下部运移,从而有效动用油藏中蒸汽驱的剩余油,改善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降低生产井的含水率。蒸汽驱后转水汽交替注入的驱油效率比转热水驱的驱油效率有所提高,水汽交替注入实施过程中含水率出现大幅度降低,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传热学理论为基础,根据物理模型自身的特点建立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模型,用于分析具有不同内外边界条件的热损失过程。开展物理模型边界热损失数值模拟研究,将对流换热模型和半解析无限厚盖层热损失模型与非稳态热传导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对流换热模型与非稳态热传导模型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提液是海上砂岩油田增产稳产的手段,但海相砂岩强水驱开发模式下仍有些提液现象和生产特征有待进一步分析。通过对典型井的剖析,从提液后单井生产动态异常现象入手,结合单井生产压差变化,得知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疏松地层在稠油流体流动下,通过提液触发了水平井周围渗流场的重构,这种变化通过生产压差反应出来。这种物性时变及流场重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提液效果。调整稠油油藏提液策略后,并在油田进行了实施,结果表明,油田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稠油油藏CO2驱油机理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模拟CO2吞吐驱油过程,以试验数值模拟结论为基础,利用CO2的压缩性提高油层压力和油井的驱动能量,同时利用CO2的溶解降粘和萃取作用降低地下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 相似文献
18.
M油田为一浅层特稠油油藏,目前已进入蒸汽开发后期,采出程度高,产量递减加快,开发效益下降。为挖掘油藏北部汽驱区潜力并提升开发效果,选择有代表性的井组,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注汽速度、注汽干度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不同间歇汽驱开发方式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优选出适合目标区域的蒸汽驱开发方式。研究结果对相似油田蒸汽驱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稠油掺稀井下静态混合器数值仿真研究(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静态混合器内部流场分布情况及混合器单元数量对混合降黏效果的影响,利用Realizable的k-ε模型结合Levich漩涡扩散模型,对SK型静态混合器中稠油-稀油两相流的三维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混合器单元数量的敏感性.模拟结果显示,新的仿真模型加入混合器后使混合程度有所提高;湍动强度不会随着混合单元的数量增加而无限增加.建议将2个周期的混合单元作为1组,将3组混合单元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