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给出了适用于在墙体构造柱中配置竖向钢筋并施加预应力方案,有预应力筋的墙体和普通墙体的周期反复加载对比试验,研究了砖墙开裂到不的全过程,分析了刚度,延性及耗能等问题,结果表明,砖墙在施加预应力后,既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抗裂度和承载力,又能明显的改善变形,延性及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钢箱梁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提高预应力钢筋梁的计算精度,对预应力钢箱梁的两个受力阶段作了全过程非线性分析,建立了预应力钢箱梁的非线性分析模型,采用平衡原理和能量原理分别推导出预应力钢箱梁在预加力阶段和荷载阶段的控制微分方程,用上述方程进行理论计算所获得的数据,如钢梁的跨国挠度、底板应变均与预应力钢箱梁模型的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了建立的模型和所推导的控制微分方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对影响钢箱梁刚度的因素诸如预加力的大小,预应力钢索的跨中垂度等进行了详细讨论,讨论结果表明,当外荷载较小时,预加力对钢箱梁刚度影响较小,当外荷载较大时,预加力对钢箱梁刚度影响较大,钢索在跨中的垂度越大对钢箱梁刚度的提高越大。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挠度与预应力,荷载等有关,此外,由于梁纵向有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且拉,压区用钢量不同,所以钢筋约束不同,对梁的挠度影响较大,提出了因纵向钢筋的影响引起的挠度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4.
由于砼的极限压应变基本保持定值,则梁的极限曲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砼受压区高度的大小.而在有粘结预应力砼梁中,受压区高度不仅跟受拉钢筋的配筋率有关,还跟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的品种和匹配、以及预应力钢筋初始应力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给出了有粘结预应力砼梁的极限曲率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分析了极限曲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由于砼的极限压应变基本保持定值,则梁的极限曲率φcu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砼受压区高度的大小.而在有粘结预应力砼梁中,受压区高度不仅跟受拉钢筋的配筋率有关,还跟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的品种和匹配、以及预应力钢筋初始应力水平等因素有关.给出了有粘结预应力砼梁的极限曲率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分析了极限曲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二次受力预应力钢筋砼迭合梁受力性能分析,研究了荷载预应力、预应力损失分期进行、钢筋应力超前和砼应变迟后现象等因素对其正截面抗裂度的影响。文中提出了适合水工预应力钢筋砼迭合梁抗裂度计算的方法,供修订《水工钢筋检结构设计规范》(SDJ20—78)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体外CFRP筋加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弯性能,探讨体外预应力CFRP筋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方法 通过对13根体外CFRP筋加固试验梁的静载试验,分析加固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开展、挠度、混凝土应变、体内受拉钢筋和体外CFRP筋应变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各种因素对加固梁极限荷载的影响.结果 加载过程中,跨中截面混凝土的平均应变沿梁高基本呈直线分布;当体外CFRP筋弯折角度大于10°时,对梁体抗弯性能不利;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加固梁抗弯承载力的提高不明显.对于体内受拉钢筋配筋率较大的梁,采用体外预应力CFRP筋加固效果并不明显.结论 体外CFRP筋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梁体的平均应变仍符合平截面假定,在实际加固工程中应该考虑带载水平的影响,对于忽略二次效应后的体外预应力CFRP筋加固体系,抗弯承载能力可进行简化计算,简化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高温后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高温后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力学性能,砸碎38个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试件,取出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制作成481个预应力钢筋试件和489个非预应力钢筋试件,并对这些试件进行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探索了高温后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相关强度、弹性模量、断后伸长率等的变化规律,给出了高温后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可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火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经历相同的温度作用后,经历高温下应力历程的预应力钢筋较未经历高温下应力历程的预应力钢筋的强度略低,而非预应力钢筋的强度受高温下应力历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分析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根据力的传递途径应简短的原则,采用斜向布置预应力钢筋的形式,将荷载直接传递给柱子;研究在板柱体系中沿不同方向布置预应力钢筋对板产生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挠度进行比较,提出新的预应力钢筋的布置方案.并且与现有的板柱体系的钢筋的布置形式进行比较,发现笔者提出的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形式可以节约预应力钢筋50%左右,大大地降低了建筑成本.  相似文献   

10.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极限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体外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主梁变形的基础上,通过截面内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关系,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从加载到破坏的全过程分析,得到了极限状态下体外筋的极限应力和混凝土梁的极限抗弯强度。利用本文介绍的计算方法,可以考虑不同的荷载开式(包括对称荷载和不对称荷载),不同的截面形式及不同的普通钢筋用量等因素对主梁极限状态的影响,并能得到中间过程及破坏阶段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应变和应力。通过本文理论得到的计算结果得到了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约束拉杆预拉力对矩形钢管混凝土短柱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3个带预应力约束拉杆短柱轴压试验和另外2个对比试验,对比试验试件中1个不带约束拉杆,1个带普通约束拉杆。预应力约束拉杆和普通约束拉杆均由M20高强度螺栓组成,作为普通约束拉杆的高强度螺栓,在构件受轴向压力前与钢管壁焊接成一体;作为预应力约束拉杆的高强度螺栓,在构件受轴向压力前通过扭紧螺帽产生预拉力,然后与钢管壁焊接成一体,由拉杆预拉力对钢管壁和核心混凝土进行预压。试验结果表明,设置约束拉杆后,构件的承载力提高,轴向变形能力增强;与普通约束拉杆相比,预应力约束拉杆能减小构件最大荷载时的变形,但对构件承载能力和后期变形能力影响不大;减小预应力约束拉杆的横向间距,可有效减小构件最大荷载时的轴向变形,提高构件前期刚度,但对构件承载力影响不明显;在截面宽度和拉杆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截面长宽比的增加,构件后期变形能力减小。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连接预制节段桥墩已在美国低震地区广泛应用,但在我国的工程应用甚少。由于预制节段墩的抗震机理尚不明确,震害资料缺乏,使其在强震地区的应用受到制约。本文基于预应力连接预制节段桥墩缩尺模型的拟静力试验,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其精细化数值模型,进行了压弯荷载作用下墩柱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仿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耗能钢筋配筋率、预应力筋面积及其初始张拉力三个关键设计参数对预制节段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耗能钢筋配筋率的增加,桥墩承载能力、等效粘滞阻尼比和残余位移都明显增加。随预应力筋面积增加,桥墩屈服后刚度明显增加,残余位移略有增加;随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的增加,桥墩承载能力增加,但墩底混凝土破碎更严重;对于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桥墩,建议当目标偏移率不超过4%时,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应小于其极限抗拉强度的50%,耗能钢筋配筋率小于1%。研究结果可为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桥墩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促进其在强震地区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规范计算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时,未考虑预应力框架节点处箍筋和梁柱纵筋影响的问题,本文在计算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时,引入了预应力框架节点处梁柱配筋的影响,提出了框架节点处与锚垫板相交的箍筋和梁柱纵筋作为等效垫板的思想. 研究结果表明:柱纵筋、梁纵筋和节点箍筋的等效新增的局部受压面积可取为3倍钢筋直径长度在垂直于预应力筋方向的投影面积. 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考虑梁柱配筋影响的局部受压面积和底面积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考虑梁柱纵筋和箍筋影响的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GFRP 筋混凝土短柱偏压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3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混凝土短柱偏心受压破坏试验,对GFRP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破坏形态、侧向挠度、内部筋体应变与混凝土表面的应变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FRP筋混凝土柱的破坏形式为受压破坏,随着初始偏心距的减小,GFRP筋混凝土柱的承载力有增大趋势;GFRP筋作为受压筋与混凝土的协同作用良好,且试件加载时的初始偏心距越小,混凝土与GFRP筋的协同作用越好;GFRP筋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作为受力筋应用到混凝土受压构件中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共制作了6块规格相同的钢筋混凝土(RC)双向板(4块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RC双向板、1块非预应力纤维板加固RC双向板和1块未加固的对比试验板)进行加载试验,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RC双向板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结果表明:非预应力纤维板加固RC双向板、预应力纤维板加固RC双向板的单位和极限荷载比未加固的对比板极限承载力提高程度都较大,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法的加固效果更明显,碳纤维的强度利用率更高,预应力加固板板材间距较小时,单位板宽受弯承载力增加明显,同对比板相比显著提高了构件的抗弯强度和刚度,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1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计算并不象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那样,由外荷载引起预应力筋的应变不能根据相应截面的混凝土的应变求得,其应力的计算比较复杂.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提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全过程分析模型,并研究编制了计算程序,分析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整个受力过程、变形发展、混凝土及无粘结筋的应力分布状态等.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可用于工程结构的实际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1:2预应力与非预应力带圈梁,构造柱砖墙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墙片的裂缝出现与开展过程、破坏机理、滞回特性、强度、刚度、延性及耗参能能力,本文仅就其抗裂及承载力进行了论述,说明在砖墙中施加预应力能明显提高其抗震性能,并提出了有关抗裂及级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张弦式钢竹组合工字形梁的受弯性能,以预应力水平、张弦及加载方式为基本参数,设计制作了12根张弦式钢竹组合工字形梁进行受弯试验,观察分析了加载过程中组合梁的试验现象、破坏特征,探究了各参数对组合梁承载能力、应变分布、变形性能等的影响规律,并推导得出了张弦式组合梁承载力的近似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张弦式组合梁的整体性能优良、组合效应突出,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及承载能力;张弦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为翼缘竹材撕裂、局部钢材屈曲等破坏;施加预应力及提高预应力水平能有效增加组合梁的变形性能,以及在相同挠度控制条件下的承载能力,且采用二点张弦布置预应力筋时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张弦式组合梁跨中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且随着预应力水平提高而中性轴下移;最后,基于理论计算得出的承载力与试验值较为接近且相对保守,近似计算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GFRP )筋混杂纤维混凝土(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HFRC)柱的轴压性能,进行了5个GFRP筋HFRC柱和1个未配筋HFRC柱的轴压试验,分析了GFRP箍筋间距和纵筋配筋率对GFRP筋HFRC柱轴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GFRP纵筋配筋率可以提高试件的承载力,箍筋间距小的试件的延性明显高于箍筋间距大的试件。根据试验数据回归出了GFRP筋HFRC柱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以及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The full-range behavior of partially bonded, together with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containing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 tendons and stainless steel reinforcing bars was simulated using 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model. The model assumes that a section in the beam has a trilinear moment—curvatur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three particular points, initial cracking of concrete, yielding of non-prestressed steel, and crushing of concrete or rupturing of prestressing tendons. Predictions from the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the limited available test data, and a reasonable agreement was obtained. A detailed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with hybrid FRP and stainless steel reinforcements was conduct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formability of the beam can be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ain of concrete, unbonded length of tendon, percentage of compressive reinforcement and partial prestress ratio, and decreasing the effective prestress in tendons, and increasing in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ain of concrete is the most efficient one. The deformability of the beam is almost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rete ultimate strain provided the failure mode is concrete crushing, even though the concrete ultimate strain has less influence on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50478502)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