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磷酸盐处理是广泛采用的工业锅炉给水炉内处理方法之一,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初是用来控制积垢,目前在中、高压锅炉中主要用作碱性缓蚀剂。一方面使炉水具有一定碱性,防止酸性腐蚀;另一方面又限制炉水的游离氢氧化钠含量,防止碱性腐蚀。为控制游离碱含量,目前一般是测定炉水的甲基橙或酚酞碱度。对中、高压锅炉来说,由于水质较纯,炉水碱度主要决定于加入的磷酸盐。当磷酸盐含量低、炉水碱度较小时,由于测定碱度时的指示剂误差增大,将会对磷酸盐处理的控制造成困难。作者通过计算和在大型锅炉上的试验证明,采用磷酸盐处理时控制炉水的Na~ /po_4~(3-)摩尔比(用R值表示)比按照炉水碱度的控制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原水质量差或水处理不当造成炉水pH值偏低。据调查我市凡采用炉外化学处理的锅炉,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为此要向炉内添加适量的碱性调整剂,以提高炉水的pH值。为了防腐,要求pH保持在10~12的范围。目前采用的碱性调节剂主要是碳酸钠。但是笔者认为用碳酸钠来提高炉水的pH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汽包式蒸汽锅炉,传统的炉内磷酸盐校正处理是用磷酸三钠调节炉水的离子比,达到防止钙镁水垢的目的。后来在高参数锅炉中实行的所谓“纯磷酸盐规范”是在加入的磷酸盐中含有酸式磷酸盐,力图使炉水的酚酞碱度全是由Na_3PO_4水解产生的,这样在炉水中就不会生成游离的NaOH,从而在防垢的同时又可防止碱性腐蚀。后来研究发现,即使炉水中的磷酸盐组成恰好相当于Na_3PO_4溶液,也避免不了游离NaOH的产生,尤其是在现代锅炉的热强度很高,容易在  相似文献   

4.
双压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低压锅炉炉水水质混浊、发黄,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锅炉汽包酸性腐蚀,造成炉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所致。采取了炉水加碱处理,控制pH值在11±0.2范围内,相对碱度小于0.2 mmol/L,使炉水水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正锅炉水中的碱度过高时,可能会引起水冷壁管的碱性腐蚀和应力腐蚀破裂;还可能使炉水产生泡沫而影响蒸汽品质。对于铆接或胀接锅炉,碱度过高也会引起苛性脆化。因此,需要对锅炉水进行碱度监督。  相似文献   

6.
热力发电厂炉水低磷处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电厂炉水处理中存在的pH合格率低、水冷壁沉积率高的问题,改进了处理方法,由协调磷酸盐处理改为低磷处理(pH9.4-9.6,PO4^3-2-3mg/L),经过一年的实际应用,低磷处理取得成功,水汽品质提高,沉积率下降,腐蚀得到抑制,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在火力发电厂中,为了防止锅炉内CaSO_4、CaSiO_3、CaCO_3、MgCO_3·Mg(OH)_2及其它Ca~(2+)、Mg~(2+)水垢的形成,经常采用磷酸盐处理。对于现代高压、超高压锅炉磷酸盐处理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到高参数锅炉的防垢及防腐蚀问题。在锅炉水中加入适量磷酸盐可以防垢,但如果过量,磷酸根很可能和铁离子形成NaFePO_4、Fe_3(PO_4)_2水垢及Mg_3(PO_4)_2二次水垢沉积吸附在水冷壁上,造成爆管事故。还可能发生Na_3PO_4“隐藏”现象,造成碱性腐蚀。因此,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南方某电厂锅炉炉水多次出现pH下降现象。分析了影响炉水pH值的主要因素,并对水汽质量劣化原因进行了判断。针对炉水pH值下降的根源,规范机组停炉保养及启动操作,严格按照机组启动时水质要求进行冷、热态启动冲洗,加强氨、联氨、磷酸盐及酸碱的质量控制,明确了精处理系统再生及运行操作,以及加强仪器设备维护,从而保证锅炉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9.
一、炉内水处理原理和适用条件炉内水处理,是使给水中的盐类进入炉内后以水渣形式分离出来,从而防止炉内结垢和腐蚀。其要点如下: 1.利用自然水的碱度或往炉水中加入适量碱,确保炉水的pH值维持在10—12之内,以使炉水的硬度盐类有效地形成水渣; 2.严格控制炉水质量; 3.经常从锅炉中排出一定量的炉水,以带走硬度盐类形成的水渣。以锅炉给水量计算的锅炉排污率要保持等于或小于5#ァ  相似文献   

10.
刘伟文 《江西化工》2006,(3):152-153
在低压锅炉的防垢处理中,作者发现PH值对于锅炉的影响很大,pH值太高容易引起金属的氢脆,严重的还会引起爆裂事故危及安全运行;PH值太低会加剧受热面上的结垢,结垢又促进了垢下腐蚀,造成腐蚀和结垢和腐蚀的恶性循环,从而使热效率和出力降低。把PH值维持在10—11,使非碳酸盐硬度(CaSO4MgSO4)转变为碳酸盐硬度,CaCO3才能成为水渣。因此维持炉水的PH值在10—11是防垢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