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推导浮法玻璃带宽收缩率的实用测算公式及整理研究大量生产原始数据,得出玻璃带宽收缩率的变化规律,用于指导实践,使改品种时能准确地预先制定第1对拉边机的机杆外余量参数,从而保证了改品种的顺利进行,明显地减少了改品种操作引起的废次品时间,进一步促进了成型操作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空心玻璃微珠复合聚氨酯泡沫的模塑成型收缩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用空心玻璃微珠复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厚度不同、形状不同、结构不同的制品时模型成型的收缩率,以及在模塑成型过程中,熟化温度、熟化时间和熟化后在模具内保持的时间对模塑成型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品模塑成型收缩率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加入金属嵌件后可较大程度地限制制品收缩;当熟化温度高于100℃时,随着熟化温度的升高,制品收缩率增大。  相似文献   

3.
法国《陶瓷工业》1979年第732期,介绍了西德某公司研制的能够既快又准地测量陶瓷原料收缩率的仪器。这种仪器由一个刻器盘指示器组成,盘内有两根指针,测量时可根据指针的指示直接得到收缩率的读数,操作简便,一般工人均能使用。该仪器有S1636和S1663两种型号,可用于陶瓷坯体的干燥收  相似文献   

4.
影响腈纶长丝沸水收缩率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纤维品种及纺丝工艺对腈纶沸水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较大的单丝纤度,或者降低拉伸倍数和拉伸速度,或者适当提高拉伸温度和定型温度,均可获得低沸水收缩率的腈纶纤维。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固化剂、纳米二氧化硅粉和碳酸钙粉等外加剂对硅橡胶模具线收缩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固化剂的用量为2.3%时,模具的线收缩率为3.342%。外加纳米二氧化硅粉和碳酸钙粉可以明显地降低硅橡胶模具的线收缩率,外加CaCO3粉(球磨20min)的质量为硅橡胶质量的8%时,模具线收缩率为2.256%,较未加入时的3.342%减少了1.086%。  相似文献   

6.
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时收缩率波动较大,特别是对于结晶性塑料注射制品更加明显,给模具设计确定型腔尺寸和控制产品尺寸粗度带来很大困难,生产中迫切需要了解注射工艺参数对各种塑料收缩率的影响规律,为此,本文从注射工艺条件和塑料特性等方面深入分析影响收缩波动的各种因素,从而给出了确定收缩率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晓青  王自强  陈江 《玻璃》2011,38(11):9-12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和浮法玻璃成形理论,对影响浮法玻璃改换品种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提出在改换品种时拉引量、主传动、拉边机等关键参数的设计操作原则,通过科学设计改品种程序,实现不同品种间的平稳快速过渡。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不同类型聚丙烯(PP)的收缩率,研究了无机填料、增韧剂改性PP的性能及其收缩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类型PP的收缩率不同,均聚PP收缩率最大,无规共聚PP次之,抗冲共聚PP最小。当抗冲共聚PP中乙烯含量增加时,其收缩率降低。模塑试样放置0.5~5.0 h以内时,模具温度越高,收缩率越大;随着放置时间延长,PP收缩率继续增大,放置5.0 h以上时收缩率随时间延长变化不大。添加无机填料改性可以降低PP收缩率,与连续玻璃纤维(GF)和短切GF相比,滑石粉改性对降低PP收缩率更有效。聚烯烃弹性体(POE)和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mLLDPE)具有较好的增韧作用;当滑石粉和mLLDPE质量分数分别为30.0%和15.0%时,采用进口抗冲共聚PP制备的复合材料刚韧综合性能良好,平行和垂直流道方向的收缩率均为0.50%。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聚丙烯(PP)与不同比例的聚烯烃弹性体(POE)和滑石粉进行共混改性,研究不同比例的POE和滑石粉对PP力学性能及平行于熔体流动方向上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OE和滑石粉质量分数的增加均可降低PP平行于熔体流动方向上的收缩率;当滑石粉质量分数为20%且POE质量分数达到10%时,POE和滑石粉对降低PP收缩率具有协同效应;当PP/POE/滑石粉的质量比为65∶15∶20时,材料的韧性、刚性与收缩率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平衡,适用于模内贴标容器。  相似文献   

10.
PAN基预氧丝炭化过程中的热收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温度和张力条件下的炭化实验,探索了PAN基预氧丝在炭化过程中的热收缩行为,重点讨论了张力、预氧化程度和热处理温度对聚丙烯腈基炭纤维(PAN-CF)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化温度代于500℃时,纤维的收缩率随预氧化程度的增高和张力的增大而减少;温度在500℃-800℃时,纤维的收缩率主要受炭化温度的控制,温度高于℃时,纤维的收缩较少。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聚丙烯(PP)树脂、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矿物填料等组份对PP复合材料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P树脂本身的收缩率越小,以其为基材的复合材料的收缩率也越小;POE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收缩率,且POE的用量越高,收缩率越小,当POE的质量分数为10%时,收缩率为1.027%,低于未添加POE的1.225%;片状滑石粉和针状硅灰石对复合材料的收缩限制作用较粒状碳酸钙更明显,矿物的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收缩率越小;复合材料的收缩率随着矿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滑石粉的质量分数为30%时,收缩率为0.768%,低于未添加矿粉时的1.532%。  相似文献   

12.
白冰 《塑料加工》1998,26(3):19-21
本文以塑料注射吹塑成型机为生产设备,从成型工艺条件,瓶体结构设计,模具内在结构,塑料品种四方面分析影响容器收缩率的因素,叙述如何获得高精度尺寸的容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准确的选择大型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产品的收缩率,系统地研究了工艺条件、环境因素和制品结构等对收缩率的影响,并测出了收缩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制品结构对收缩率影响最大,工艺条件对收缩率的变化也有较大影响,而环境条件的波动则是收缩率后期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粉末丁腈橡胶改性SM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丁腈橡胶(PNBR)和PNBR/聚苯乙烯(PS)体系改性SMC复合材料,研究了玻纤、CaCO3、PNBR和PNBR/PS体系对SMC的收缩率、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纤和CaCO3能降低SMC的收缩率,但效果较小,CaCO3对表面质量有积极作用,其最佳质量分数为41.5%;PNBR的加入显著地降低了SMC的收缩率,同时提高了韧性,当其质量分数为5.2%时,收缩率达到0.05%以下;PNBR/PS体系的抗收缩效果优于PNBR,当PNBR/PS质量比为1∶2时,能够实现零收缩,而且改性SMC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合成莫来石坯体烧结工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二步烧结法,研究了烧结工艺对合成莫来石坯体的体积密度、吸水率、显气孔率、抗弯强度、线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四项均在1500℃×4h时达到极值;而线收缩率随保温温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借助金相照片分析了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气孔分布及其形态,论述了贯穿大孔洞的形成机理,并指出它是导致坯体体积密度等与线收缩率不同步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熔体流动性,分子取向,填料等因素对聚碳酸酯(PC)成型收缩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的尺寸稳定性较好,收缩率为0.3%-0.8%,流动性好的PC比流动性好的PC比流动性差的收缩率大;平行于流动方向的收缩率比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大;填料(如玻璃纤维)的加入,会使PC制品的成型收缩率大大降低。并且成型收缩率的波动也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研究PET纺丝、热拉伸、侧吹风等工艺条件地涤纶沸水收缩率的影响,系统摸索了涤纶异收缩纤维的工艺设计,并从高速纺丝的机理探讨了影响PET收缩率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瓷粉形貌,压制压力,烤制温度,粒度组成对KC-I瓷粉烧成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的KC-I粉是由不规则形状的单颗粒及由单颗粒聚集而成的二次颗粒组成的,有利于降低收缩率,在850~880℃之间烤制有利于获得低收缩率的瓷冠,当粒度组成为-500目50%+(+500~-140目)50%时,其收缩率为13.1%优于同条件下的德国VI-TA瓷粉。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矿物填料(如滑石粉、碳酸钙等)及玻璃纤维作为无机填料,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改性料及成核剂对聚丙烯(PP)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填料均能较明地显改善PP的收缩率,其中玻璃纤维影响较明显,添加30 %(质量分数,下同)玻璃纤维时PP收缩率由1.67 %下降到0.34 %,并且收缩率随填料填充量的增加而减小;POE、PE-LLD及成核剂的加入也能改善PP的收缩情况,且随着含量的增加收缩率变小,并且POE改善效果较PE-LLD更明显,当POE添加30 %时,PP的收缩率从1.67 %下降到1.16 %,当PE-LLD添加 30 %时,PP的收缩率从1.67 %下降到1.39 %;成核剂的加入在降低PP收缩率的情况下还能加快PP的结晶速率。  相似文献   

20.
固化树脂收缩率测定的几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国内外测定团化树脂收缩率的几种方法,介绍了测定固化树脂收缩率所用的几种设备,并对影响固化收缩率的因素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