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荆各庄矿2021D综采工作面,在沿走向回采74 m后,工作面出现多个出水点,而且出水点的位置随着回采而变动,呈动态涌水形式,涌水一直持续到回采结束,涌水量平均0.3 m3/min,给回采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对动态涌水的科学治理,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现了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21071采煤工作面底板水害,在对米村矿21071工作面煤层底板含水层进行突水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对二1煤层底板深部含水层进行注浆改造;对二1煤层底板浅部含水层富水区进行直接疏放。该方案的实施有效治理了底板涌水,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3.
杨存备 《煤炭技术》2020,39(7):132-134
根据采煤工作面突水系数和二1煤层底板承压情况,提出矿井底板水害3种针对性治理模式。按照针对性治理模式,合理选取注浆层位,采用针对性底板注浆加固技术,对裴沟煤矿31采区31031、31051、31071、31111、31131综采工作面和32采区32071综采工作面底板水害进行治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均未出现底板涌水现象,实现了安全回采,实际涌水量比预测涌水量减少90%以上,治理效果显著。针对性治理模式在降低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基础上,减少底板注浆费用,实现了安全、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杜琳 《煤炭与化工》2022,(10):12-15+18
峪沟煤业4号煤层一采区8105工作面属于带压开采区域,回采期间受到临近DF2断层破碎带影响底板涌水,为解决该矿生产过程中滞后突水的威胁,通过理论分析、电法探测和注浆加固对断层导水治理及防治水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工作面回采治理前后涌水量、断层治理前后裂隙涌水量变化,经过底板注浆加固堵水后,治理效果明显,回采期间水量明显减小,回采后未发生滞后突水现象,实现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5.
陈四楼煤矿工作面受太原组岩溶裂隙承压水影响,在构造发育、承压水水压高的区域,易发生突水事故。为了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开采出受水害严重威胁的煤炭资源,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高承压水复杂工作面水害治理技术。通过对钻孔出水量、出水次数、注浆量、不同序次钻孔出水情况、灰岩出水量及注浆量分层进行研究,分析工作面的底板各层灰岩含水层富水特征,对工作面底板注浆改造水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水害治理工程效果良好,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米村煤矿2807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顶底板隔水性能及涌水情况分析,分析了出水原因,采取并实施了矿井综合治水措施,保证了该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为具有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的工作面或矿井综采放顶煤开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6):181-183
车集煤矿开采的二2煤层受底板太灰水威胁。针对2311工作面,采用突水系数法对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底板注浆加固治理措施,统计分析底板改造前后各钻孔出水层位及出水量,结合物探手段,评价改造成果,保障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新元煤矿9104首采工作面受地质构造影响存在工作面底板涌水的问题,设计采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仪对回采工作面范围内的地质构造进行定位。在井下进行钻探确定陷落柱的发育情况,在相应位置对陷落柱进行超前注浆加固,提高煤层陷落柱位置煤岩体的整体性,增强其隔水能力,有效地防止了底板突水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桃园矿10煤层底板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了以围绕生产采区、工作面为目标,采取“先查、后治、再回采”的防治水方案,治理的工作面无一出水,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掌握辛置煤矿2-208工作面承压开采底板涌水情况,防止底板涌水事故的发生,根据该工作面具体的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底板导水裂隙带发育及突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工作面具有突水的危险性并且底板注浆改造可有效的治理水害,通过现场实践应用及观测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士强  王恩营 《煤》2010,19(2):4-6
为了研究在断层附近布置工作面时,底板突水的危险性,对断层附近底板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若P断相似文献   

12.
豆旭谦 《煤炭工程》2020,52(4):73-77
为了解决张集煤矿"A组煤"开采中面临的底板灰岩含水层水害问题,引进目前国内领先的定向钻进技术应用于底板探放水钻孔并取得成功。在-600疏水巷施工定向钻孔工程治理1612A和1613A工作面底板灰岩水害,目前已在该2个工作面疏水巷水害治理工程中施工钻孔15个,总进尺达5480m,探明2个重要出水点,有效地解决了工作面底板灰岩水害探查问题,形成了张集煤矿基于定向钻孔的工作面底板灰岩探放水技术,可在相似矿井广泛地开展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杨军辉 《煤炭工程》2020,52(6):102-106
为解决邢东矿深部带压开采顶板来压剧烈导致底板突水的难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应力监测和微震监测等手段,研究了2129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性和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129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复杂,顶板剧烈来压时底板突水危险性较大|减小基本顶来压步距可有效减小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出了顶板水力压裂卸压底板突水防治技术|2129工作面平均来压步距为5.25m,较2222工作面减小了近76%,来压动载系数最大值为1.47|微震监测结果表明底板破坏集中在浅部岩层且未形成导水通道,该防治技术可有效降低底板突水危险性,保障高水压下孤岛工作面安全带压开采。  相似文献   

14.
以昌恒煤矿9102工作面实际地质资料为基础,借助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等手段,从底板应力分布特征与塑性区发育特征两方面分析了该工作面下隐伏构造对工作面推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陷落柱等地质构造的存在,使得工作面回采时在地质构造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工作面回采引发的底板岩体破坏形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且塑性区与陷落柱顶部靠近工作面一侧边界塑性区首先连通形成突水通道,进而引起底板突水|利用底板应变计监测工作面回采引发的煤层底板破坏情况,最终得出工作面回采引发的含隐伏构造底板的破坏深度与经验及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能保持一致,验证了现场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为承压水上底板含隐伏构造煤层的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安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开采受底板奥灰承压水影响较大。针对1315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在不同时期通过利用地震勘探、瞬变电磁勘探和钻探等物理手段开展探采对比研究,形成了多指针聚焦型查异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了疏水降压和底板注浆加固工程,并对不稳定煤层底板承压水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6.
针对马堡矿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强,下组煤距下伏奥灰很近,煤层开采面临着奥灰突水严重威胁的情况,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斜长对底板破坏规律与突水机理的影响,并对15号煤带压开采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斜长分别取160 m与110 m时开采15号煤产生的采动破坏带均会与承压水导升带贯通,隔水层丧失阻隔水性能进而导致底板突水,而工作面斜长为60 m时则不会发生底板突水。因此,可通过采取控制工作面斜长的方法提高带压开采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承压含水层上部工作面底板临界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回采工作面采动影响,位于承压含水层上部的回采工作面底板产生破坏,完整岩层厚度减小,阻水能力降低,底板突水可能性增加.运用塑性理论和矩形薄板理论得出了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以及完整岩层带厚度计算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并根据东庞煤矿9103回采工作面的基本条件,试算了底板临界厚度,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破坏深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吴玉华  赵开全  孙本魁 《煤矿开采》2009,14(4):40-42,87
针对恒源矿井山西组6煤层底板灰岩承压含水层赋存条件,采取地质补勘,采区、工作面优化设计,工作面探查、测试,局部底板注浆加固,疏水降压,利用地面注浆站注浆改造底板含水层等措施,形成了"勘查"、"预测"、"井下物(钻)探"、"评价"、"措施"、"检查"监测"和"防护"八位一体防治水模式,有效地排除了底板水患,避免了底板水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岩溶水突水发生过程表现为非线性动态特征,且受到多控制因素影响。为了明确大饭铺煤矿61114工作面开采受底板岩溶水的影响程度,基于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以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底板岩层完整性、隔水层厚度、阻水性能、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安全水头、突水系数等多个指标,结合物探综合探测成果,对工作面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矿区虽位于准格尔岩溶水径流区内,工作面带压开采危险性较低,但工作面内部小构造较为发育,物探探测工作面内部存在4处可疑岩溶富水区或导水通道,在回采过程中需提前打钻验证异常区,密切关注隐伏贯穿性导水构造。  相似文献   

20.
以金桥煤矿4303工作面为例,采用网络并行电法对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含水层(体)富水性进行探测,获得该工作面的视电阻率剖面图,圈定其低阻异常区,并对圈定的异常区位置进行钻探验证,验证低阻异常区的富水情况,查明探测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