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29):50-52
《寻找阿拉斯加》出版于2005年,是美国作家约翰·格林的处女作。该作品一经发表就成为最受欢迎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之一,并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迈克尔·普林兹文学奖。认知诗学注重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因而本文以此为理论框架,应用其多维研究范式中的"图形-背景"理论、"脚本和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以贯穿全文的三大元素"阿拉斯加"、"烟"和"临终之言"为对象,探究该小说的文本肌理、读者共鸣和主题意义,由此解释该小说大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
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在文学研究中一直受到关注,而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又为文本的理解赋予了新的含义。与认知科学相关联的认知诗学关注文本如何被理解以及语义如何产生,其广泛的跨学科性拓展了对文学理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认知诗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式,探究文本的风格对读者的潜在作用,为文学文本的理解过程提供语义产生的依据。认知诗学还可借助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与认知相关的学科的研究成果而逐渐进入认知理解深层,将文学思维和人的基本思维相结合,从新的视角阐释对文本世界的感知以及情景想象的产生来源,从而较深入地触及文学理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6)
本文以汉语"喂"与英语"feed"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对汉英语中"喂"的动作概念隐喻认知的共性和相对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描述,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喂"的概念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2)
在认知语言学隐喻观指导下,对法律文本中颜色词的隐喻认知研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文本中常见的颜色隐喻对其进行认知分析,并以红色为例指出翻译法律文本中的颜色隐喻时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5)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符号的集,每个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在此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简要概述为用一个概念域来表示另一个概念域,用一个象征单位来喻说另一个象征单位。在翻译的过程中,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种,不是单纯地将一种符号系统转换为另一种符号系统,而是建立在译者的认知思维上,利用认知中的隐喻将译文转换成一种更适合本国读者接受的语言文字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8)
文章区别于传统文本语篇分析研究,从集文字、图片、色彩、空间等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出发,立足认知语言学的多模态隐喻视角,探究电影海报作为多模态语篇,如何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来建构概念隐喻从而传达影片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进而探讨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217-220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观倾覆了人们对隐喻的传统认知,使隐喻研究转向了认知范畴。《诗经》中大量的动物隐喻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主题。在《诗经》英译中,理雅各和许渊冲对动物隐喻及动物意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处理策略,反映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翻译风格;译本各有特色,从分歧角度传递了动物隐喻的文化与文本功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认知语言学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展极为迅速,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的认知概念。本文主要运用Lakof 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视角考察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小说《荆棘鸟》中的"老蜘蛛"意象。研究发现,小说中出现一个以拉尔夫神父为视角的隐喻——把玛丽·卡森隐喻为"老蜘蛛",蛛网映射着拉尔夫与梅吉之间的爱与命运;而蜘蛛的毒汁又映射着权力与爱情对拉尔夫的诱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
汉语中的四字格有着独特的文体美学价值,而概念隐喻则是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三国演义》及罗慕士英译本中四字格的概念隐喻作为语料,试图分析这些概念隐喻在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翻译策略。本文发现儒家的仁、义、忠、孝、悌等思想,以及典故、宗教、物质、体验等文化因素使得《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格概念隐喻独具魅力,但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很大的难点。罗慕士有效地通过对应翻译、直译、释译、注释、意译等翻译策略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了忠实而生动的翻译,使得西方的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及风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语法隐喻率先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主要是指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某一既定意义的语言现象,所以韩礼德(1994)将语法隐喻称为"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语法隐喻系统内呈现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大形式。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心理扫描过程,原型理论和象似性来研究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只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以期揭示它的认知理据和发挥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