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4,(18)
在莫言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必不可少。莫言笔下的女性角色颇多,描述了20至21世纪生活在中国中下层的女性。莫言的作品中饱含了一种对女性的关怀和同情,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这一阶层的女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文章对莫言以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111-113
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描绘了独特的都市景观和都市意识,从艺术表现上看体现为对自由的个体叙事伦理追求,具体体现为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和对个体经验的偏爱、叙事上的自由与平面化、伦理诉求上的拒绝道德评价,彰显了新生代都市小说的艺术新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谢晋电影在中国影坛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文革结束后的反思三部曲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他将个人的命运浮尘融入社会的政治变迁和历史演进之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沉痛的历史。本文以反思三部曲中出现的六位女性为研究样本,采用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发现女性的形象是复杂而宏大的,她们是男性的拯救者、历史的承担者和道德的评判者。最后结合谢晋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情况等因素对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再现成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2)
苏童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悲剧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透过这些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来探析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她们对男性的依附是社会原因,女性自身反抗意识的缺乏和自我放弃是自身原因。对这些女性悲剧,表现出了作者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呼唤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19世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与20世纪陈染的《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都塑造了要求自我身份认同、追求权利平等的新型女性。她们不再是男性的依附体,当她们受到伤害后,自觉地选择了"出走"这一反抗形式,释放内心另一个自我,然而她们"复归"之路的坎坷也显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惘与落寞。较之勃朗特的含蓄内敛,陈染的语言更有冲击力,喃喃呓语中将女性内心欲望更加赤裸宣泄,有时甚至带着点病态的疯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为框架,来分析小说《无主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这些女性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伯尔的"女性神话",抑或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真实形象与地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0)
女性艺术形象作为现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广告、歌曲还是油画等领域均占有较大比重。该文尝试从面塑艺术这一文化载体出发,探索女性艺术形象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传达色彩情感的方式,论述女性面塑所具有的崇拜观念和色彩情感。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6):62-65
女性在曹乃谦小说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她们有的多情大方,有的善良可爱,有的慈悲无私,有的孤苦伶仃,但不论怎样,她们都是一种美好的存在。曹乃谦在小说中一直坚持赞美女性,歌颂女性,把女性作为最美的诗与歌进行咏唱,但是这些女性的命运与结局却又总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令人唏嘘惆怅。女性的美与悲之间的强烈反差,使曹乃谦的小说独具一种凄婉伤感之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8)
日本明治时代依田百川的《谭海》是一本汉文笔记小说,也是一本"可以为作文之标准"的汉语学习读本。书中才女名妓、佳妇忠仆等众多女性或智勇兼具、或忠孝守义的品格和行为受到作者赞颂,多有明显的以男性视角看待女性的特征,其展示的对女性的评判标准又折射出中日文化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