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瑾  吕高腾  秦园  宗建平  王艳 《电镀与涂饰》2021,40(20):1580-1584
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水性涂料选型、表面处理、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总结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水性透明涂层体系和水性复合涂层体系的施工参数.通过附着力试验证明了这2个体系的漆膜在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的附着力满足轨道车辆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ELG碳纤维公司是再生碳纤维产品专家,近日,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新型复合材料转向架框架。英国铁路安全标准委员会(RSSB)授予该项目1.25×10~6英镑。该项目旨在减轻质量,优化垂直和横向刚度,以减少车辆运营成本、基础设施损坏和环境影响。这项为期两年的计划将由包括CCT、伯明翰大学和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在内的联合机构提供资金,并从Alstom公司获得额外  相似文献   

3.
<正>工程师们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无限的想象设计,为轻量化发展提供了众多解决方案。然而,各类复合材料的性能迄今仍不能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承载性能相当。当负载优先沿纤维方向作用时,C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挥主要优势。CIKONI(德国斯图加特)复合材料公司首先通过组合和全自动化的制造方法设计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  相似文献   

4.
正据行业专家预测,如果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原材料价格和工艺成本进一步降低,在高铁中的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可能会达到30%左右。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充分满足轨道车辆内饰件及非主要承载力结构件对强度、刚度、减重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大部分的舱内部件,如车体壁板、厕所、盟洗室、座椅、水箱等部位中,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减重,还体现出更为理想的耐疲劳和耐腐蚀性优势。  相似文献   

5.
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横向剪切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横向弯曲剪切强度,以及横向剪切的极限剪切强度,计算公式可供产品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受外压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受外压载荷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运用有限元法和公式法求解了临界压力,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受外压作用的主要失效型式为失稳破坏,有限元法和公式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8.
结合CAE仿真软件,探究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中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实际效果。通过软件仿真,发现相较于以铝合金、钢材转向架,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在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但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在运行时的结构温度相对较高,且其高温耐受性较差,理论安全运行距离相比传统转向架的也相对更短。因而后续开展进一步研究时,应当重点强化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的运行温度控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的电阻特性,制作了3种不同铺层的试件(单向层合板[0]8、[90]8与交叉层合板[45/-45/90/0]),对试件端部进行了粘接铜箔处理以使试件稳定导电,分别测量试件电阻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比电阻值和电导率两个方面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铺层角度对碳纤维层板结构导电性有较大影响;定量比较3种不同铺层角度试件的电导率发现,[45/-45/90/0]铺层试件的平均电导率约为[0]8铺层试件的0.7倍,约为[90]8铺层试件的60倍。  相似文献   

10.
以汽车碳纤维复合材料引擎盖为研究对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为研究材料,以层合板理论为力学数值模拟CAE设计基础,利用ABAQUS软件对单层级试样准静态拉伸试验和典型U形梁结构准静态三点弯试验进行仿真,然后进行了台架模态和抗凹刚度测试。采用概念设计、材料性能试验和工艺设计多阶段联合优化设计的方法,最终在满足各种力学性能和制造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引擎盖的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强 《玻璃纤维》2007,(1):25-27
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具有不破坏原结构,施工方法简便,加固后能使结构满足设计要求等优点。通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特点、力学性能、加固设计方案依据等的论述,指出其在施工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吴嘉俊 《佛山陶瓷》2023,(10):51-52+54
在本研究中,设计了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损伤检测的方案。首先,建立基于Ansys有限元模型的损伤检测框架,通过布置电极并获取数据的方式实施实验。接下来,使用MATLAB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反演成像,以获取损伤位置和程度的信息。在研究中,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孔洞损伤,包括中心位置圆形孔洞、偏心位置圆形孔洞以及不同大小的孔洞。探讨了两个孔洞损伤同时存在的情况,包括对角偏心圆形缺陷、对角偏心不同大小圆形缺陷以及同侧不同大小圆形缺陷。此外,还分析了各向异性对损伤检测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成像对比研究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橡胶球铰几何参数、胶料硬度和球铰预压缩量为设计变量,以球铰刚度为目标函数并基于实验设计方法对整个设计空间进行了采样;根据所采样本的数据库建立了橡胶球铰几何参数-球铰刚度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基于该模型并借助Isight软件,编制了橡胶球铰结构快速设计模板;使用该模板可进行球铰刚度快速匹配和结构优化设计。以某型齿轮箱吊杆用橡胶球铰为例,验证了该模板计算精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使用该模板可大幅缩短橡胶球铰的开发时间并提高其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该模板计算精度的可行性较好,达到工程应用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轨道车辆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喷涂工艺,包括涂料的选择、材料的表面前处理及喷涂工艺等,经过验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弹性体中均匀分散有气相生长碳纤维的、且具有高柔软性及高刚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本发明涉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在弹性体中分散有气相生长碳纤维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气相生长碳纤维是平均直径为20  相似文献   

16.
正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制品简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复合材料制品应用研究的单位之一,50多年来为中国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属的风电设备研发中心(公司)是以复合材料缠绕制品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专门研究、生产部门,以强大的军品科研队伍和先进的科研成果为后盾、以先进的专业设备为保障,现有进口四坐标数控、五坐标数控及国产数控等多种型号纤维缠绕机六台。多年来研制生产的缠绕制品除大量应用于武器装备以外,利用军工技术开发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轴(碳管)、测井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浮筒管、机床碳纤维复合材料安全栓、冷却塔风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联轴器、油井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管等高强度、高性能、耐高温、高压的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用户的青睐和大批量采用。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生产武器装备的重要材料。在战斗机和直升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战机主结构、次结构件和战机特殊部位的特种功能部件。国外将碳纤维/环氧和碳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应用在战机机身、主翼、垂尾翼、平尾翼及蒙皮等部位,起到了明显的减重作用,大大提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回顾了40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发展过程,从成本角度分析了影响其在飞机结构中扩大应用的障碍和现状,指出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空客A380、A350和波音787飞机中的大范围应用为代表,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已克服了成本障碍,为今后在更多领域高性能结构的大范围应用提供了可能,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应用的新纪元。根据飞机结构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经验教训,针对国内碳纤维发展现状,指出为扩大国产碳纤维在飞机及其他高性能结构中的应用,碳纤维生产企业应努力的方向:首先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订符合国际规范的材料标准和验收方法;其二应注重对碳纤维下游产品,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研制与评定,碳纤维是否能用于飞机结构,其主要依据是碳纤维对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的适用性和相应的性能指标;同时应注意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最后根据飞机结构完整性的要求,提出了对第二代碳纤维力学性能指标的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汽车轻量化背景下,对金属油底壳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首先从轻量化程度、设计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出发确定油底壳构件碳纤维复合材料化的可行性;其次,通过Catia软件对原金属油底壳进行结构简化处理,根据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规范,去除相关后期机加工结构.通过等刚度替换原理初步确定碳纤维复合材料油底壳的总体厚度为3 mm...  相似文献   

20.
姚海南  翁雷 《玻璃钢》2003,(1):22-25
<正> 1 概述天线反射面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或发射电性信号,其电信性能首先取决于天线反射面的形面形状,其次是反射面的精度。而要保证反射面的精度,其结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使用上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反射面: (1)单板反射面; (2)蜂窝夹层反射面。从材料上来说主要有金属和复合材料两种,其中金属反射面以铝制较多,相对金属材料,玻璃钢主要有轻质、防腐性能好等优点,夹层结构则具有刚性优势,而碳纤维材料更为显著。碳纤维的主要优点有:模量高、重量轻、比强度高、比刚度高等等。鉴于天线反射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