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进行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研究主要是将系统进行单机单负荷等值,采用单机单负荷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Anderson提出的低阶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其忽略了锅炉及辅机对系统动态频率的影响。在低阶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电厂锅炉、辅机及机组控制系统的简单闭环模型,用于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研究。该闭环模型计及了由锅炉效应及厂用电驱动的辅机设备的频率效应。仿真对比了系统在遭受同一扰动时,锅炉主蒸汽压力恒定、辅机由无穷大电源供电及考虑辅机由厂用电电源供电三种情况下系统的动态频率。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所遭受的扰动较大时,锅炉及辅机设备对系统动态频率的影响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分布式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遭受各类高能粒子的持续辐射,进而出现性能退化和故障激发,尤其是其集成的关键电力部件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在轨航天器的安全可靠运行.基于航天器上搭载的分布式电力系统,梳理其可能遭受的各种空间辐射环境及常见的辐射效应,探析系统中太阳电池、锂电池、电力电子器件、绝缘材料及电能控制器件等关键...  相似文献   

3.
许强  何伟  徐晓峰  李闯  孙建生 《华东电力》2012,(12):2187-2190
以上海地区高压电缆线路(110 kV及以上)为研究背景,对接地系统在正常和故障条件下进行动态模拟;其中故障包括电缆线路遭受雷电过电压和接地系统遭受破坏。对一些相关的近期热线维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于永进  杨洋 《电工技术学报》2023,(23):6332-6344
当电力系统参数变动或遭受扰动后,系统极易进入局部混沌振荡状态,局部的功角振荡可能会演化为大范围的系统振荡,最终可能造成系统解列等严重后果。因此,抑制电力系统的局部混沌振荡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抑制七阶系统的混沌状态,增强系统的抗扰能力,采用扩张观测器对系统发电机侧与负荷侧的系统项进行观测,设计了基于全局滑模的容错控制器。该文考虑了发电机侧遭受扰动与负荷侧控制器故障的情况。为减少系统在扰动下的最大偏差与稳态误差,并补偿控制器故障导致的输出幅值损失,设计了基于全局滑模的自适应容错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分别遭受传输故障、阶跃扰动及控制器故障时,系统在基于自适应全局滑模的容错控制器的作用下均能有效收敛至目标轨道。  相似文献   

5.
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浙江省一些水电站曾因遭受雷击,使计算机监控系统遭受冲击而受损的情况,对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干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刚 《电工材料》2010,(2):50-52
分析了石油库(站)低压配电及控制系统现有防雷措施的不足以及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主要原因。在分析其损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级综合防雷的保护措施,对提高石油库(站)低压配电及控制系统的抗雷电能力、优化系统的防雷水平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新捷译 《电力技术》2013,(11):145-145
美国能源部将与几家著名企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大学及国家实验室等合作,开发新的网络技术和工具,以加强国家电网、输油及输气基础设施的安全,主要是防止这些系统的数据信息与控制网络遭受黑客的攻击。  相似文献   

8.
天生桥Ⅱ级水电站引水隧洞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在设计及施工之初,未对系统遭受雷电感应的影响引起重视,在调试阶段造成系统设备损坏,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结合相关雷电感应原因的分析,探讨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具备的抗雷击及雷电感应的能力,并提出几点防雷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移动基站系统遭受雷击损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基站系统雷电防护的具体措施。移动基站系统的雷电防护应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要强调全面防护、综合治理。在具体的防护技术上,应采用"躲避-分流-均压-屏蔽-接地"系统技术。以防止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危害,并有效地解决雷电磁兼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煤矿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极易遭受雷击,从现实情况中也不难看出近年来煤矿因遭受雷击而造成的生产事故不断发生。本文分析了煤矿易遭雷击的原因,煤矿的雷击安全隐患,从而将煤矿各部位和系统易遭受的雷击损害形式进行了归类,并进一步针对不同雷击损害形式对煤矿的各部位和系统做了必要的防雷保护设计。希望本文对目前的煤矿防雷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汤伟  郑贵林 《电网技术》2002,26(10):62-65
提出一种结合电磁信号和雷声进行雷电定位的雷电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到米级,可以满足航空航天中心以及特殊区域的雷电定位要求。系统采用在现代信号处理系统中常用的阵列信号处理方法,降低了雷电定位系统对通信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雷电定位系统安装的难度。作者详细阐述了阵列的设计方法以及入射角的估计算法,并提出了传感器的改进方案,根据新方案设计的传感器工作时间少、耗能少、故障率低。  相似文献   

12.
雷击导致同塔双回线路同时跳闸,会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造成较大的冲击。结合220 kV商瞬2Q98线、商岙2Q99线同塔双回线路同时雷击跳闸停运的情况,根据雷电定位系统的雷击跳闸查询结果和有关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同塔双回线路同时雷击跳闸的原因,提出了防止22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同时雷击跳闸的综合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高位露天山顶水箱液位测量系统遭雷击损坏的原因,通过采用信号电涌保护器和电源电涌保护器等措施,解决了系统容易遭雷击损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500kV变电站雷击保护的建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利用国际先进的图形化电磁暂态计算程序ATPDraw3.5进行500kV变电站雷击过电压的建模研究。在研究时将变电站和进线段结合起来,考虑雷击点的近雷区和远雷区、雷击杆塔绝缘子串冲击伏秒特性、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工频过电压和进线段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雷电侵入波系统进行建模分析。这为防护雷电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高压变电所雷击保护研究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跨越特高杆塔线路防雷设计中EGM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确保大跨越特高杆塔的耐雷可靠性,在经典电气几何模型(EGM)的基础上,利用击距理论计算了线路等效受雷宽度,并利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计算了大跨越特高杆塔线路的绕击跳闸率。计算中分析击距公式、击距系数、雷电先导入射角对线路受雷宽度和绕击跳闸率影响的结果表明,在大跨越特高杆塔线路的情况下,利用击距法计算的受雷宽度远远小于规程法所得结果,击距系数越大,线路受雷宽度越小,EGM法计算所得绕击跳闸率相应越小。计算结果可为设计线路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袁立军 《低压电器》2011,(17):11-13,42
目前国内部分舰船采取了一定的避雷措施,但对舰船避雷技术的研究其实尚处于初级阶段。从雷击形成的条件入手,分析了舰船雷击的种类,提出了舰船避雷的要求,最后探讨了舰船避雷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架空输电线路雷击监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解决电力输电线路雷电绕击与反击事故难以辨别的问题,提出在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子串悬挂金具处和杆塔横担下方竖杆处安装Rogowski型电流传感器,并根据2个传感器输出电流的极性关系判别绝缘闪络类型。以单片机为核心开发了输电线路雷击监测系统,线路监测终端通过无线接力传输模式与变电站监控主站传输数据;在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发送雷击类型、杆塔位置等信息,自动形成雷击数据库。系统软件分为终端部分软件和变电站主控制室系统软件,终端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该监测系统已在110kV线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输电线路雷害与微地形关系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地形是影响雷击跳闸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因素。为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及Excel软件对微地形因素影响雷击输电线路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在介绍了基于GIS输电线路及雷击信息文件形成的基础上,根据电力公司积累的输电线路实际雷击基础数据,将输电线路雷击点与GIS中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出了110、220、500kV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相位与输电线路暴露面的相关性规律,并探索发现了包括杆塔位于高山山顶、输电线路大跨越河流或山谷、沿山脊走向、处于迎风坡上、经过水域边等微地形因素影响雷击选择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研究结论可为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及防雷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华北电网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应用情况,介绍了其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作用,明确了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及故障位置,分析了雷电活动规律,对具体线路细化,确定了防雷工作需重点注意的易击线路以及线路的易击段。通过对这些重点区域防雷配置的合理优化可以有效地降低雷击跳闸率,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10 kV配电架空线路故障中,雷击是造成配电架空线路故障的主要因素,配电架空线路跳闸以遭受感应雷击为主.在10 kV配电架空线路中应用了复合绝缘横担进行防雷,其各项性能测试均满足线路防雷和安全运行的要求.复合绝缘横担结构简单、免维护,能够有效解决配网架空线路雷击跳闸问题,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10 kV线路防雷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