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挤压条件(豌豆淀粉水分质量分数:25%、35%、40%、45%和55%;剪切温度:50、60、70、80?℃和90?℃;螺杆转速:100、120、140、160?r/min和180?r/min)对豌豆淀粉的体外消化率和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消化法测定了豌豆淀粉的水解度,并通过稳态剪切实验、频率扫描实验...  相似文献   

2.
研究黄原胶、复合磷酸盐、魔芋粉及复合稳定剂对豌豆淀粉糊化、热及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原胶和魔芋粉显著增加了豌豆淀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复合磷酸盐和复合稳定剂对豌豆淀粉这些特性表现出相反的作用。黄原胶和魔芋粉对凝胶化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豌豆淀粉凝胶化焓值,复合磷酸盐和复合稳定剂升高了豌豆淀粉凝胶化温度及凝胶化焓值。四种改良剂均降低了豌豆淀粉凝胶的强度和可塑性。黄原胶和魔芋粉对豌豆淀粉凝胶中水分流动性没有影响,而复合磷酸盐和复合稳定剂显著增加了豌豆淀粉凝胶中结合水和半结合水的比例。不同改良剂对豌豆淀粉凝胶的微观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魔芋粉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豌豆淀粉为原料制备微晶丁酸酯豌豆淀粉(MBPS),通过链脲佐菌素(STZ)和高脂饲喂结合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不同取代度的MBPS对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受量、血清生化水平以及肝、肾病理切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喂食MBPS 21 d,可以使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得到改善;喂食MBPS 28 d可以使糖尿病小鼠的血清生化水平、口服葡萄糖耐受量以及肝、肾损伤得到改善。随着淀粉取代度的增加,其对糖尿病小鼠的调节作用也随之增强。研究证明MBPS对糖尿病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豌豆淀粉颗粒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豌豆淀粉的颗粒性质,包括颗粒的形貌、X-光衍射图样、链淀粉含量、分子量分布、溶解度与膨胀度等。并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豌豆瓣、豌豆淀粉加工机械的主要结构与特点,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其加工质量的因素,确定了主要参数和整机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蒸煮、焙烤及油炸3种加工方式对玉米淀粉分子结构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使玉米淀粉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波数为3390cm-1峰越来越宽,而且越来越不对称,波数为1631cm-1,1600cm-1的分子内氢键强度呈现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对体外消化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蒸煮、焙烤及油炸处理都可大大提高玉米淀粉的体外消化率,其中蒸煮处理的淀粉的消化性较好,油炸处理的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前传统的酸浆法生产豌豆淀粉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了玉米淀粉先进生产工艺,来优化现有豌豆淀粉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了新型豌豆淀粉大型机械化生产线,可降低生产能耗,减少人员配备及污染。主要生产工序由豌豆清理、豌豆浸泡、豌豆破碎、粗纤维筛分、淀粉与蛋白质分离、细纤维筛分、淀粉浓缩、淀粉精制、淀粉脱水、淀粉干燥和副产品回收等组成的。详细地介绍了各个生产工序的内容和关键控制点,为豌豆淀粉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豌豆抗性淀粉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豌豆淀粉为原料,研究交联、湿热、脱支酶解3种不同方法处理后其抗性淀粉含量及其他性质的变化。实验表明:交联、湿热、脱支酶解处理均能增加豌豆抗性淀粉的含量,且脱支酶解处理>湿热处理>交联处理;交联处理后其溶解度降低,但湿热和酶解均使其溶解度增加,3种处理方式均使豌豆淀粉膨胀度降低;交联和酶解处理使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增加,糊化变得困难,而湿热处理后其糊化峰变为2个;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交联处理不会改变豌豆淀粉的晶型,湿热处理和脱支酶解后豌豆淀粉的晶型分别由原来的C型变为A型和B型;体外消化模拟实验表明,经交联处理后豌豆淀粉消化性增加,而经湿热和酶解处理后其消化性能均降低。  相似文献   

9.
豌豆在35℃下分别自然发酵0、1、3、5 d,研究对豌豆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溶解度、膨润力、黏度特性和质构特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pH从7下降到4.2,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透明度降低。自然发酵后豌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均降低,发酵5 d后,糊化温度从73.05℃升高到83.55℃,峰值黏度从178.42 RVU降低到120.8 RVU,淀粉凝胶硬度从920.34 g降低到104.01 g。  相似文献   

10.
黄和祥 《粮油加工》2004,(10):66-67
介绍了豌豆瓣、豌豆淀粉加工机械的主要结构与特点 ,阐述了其工作原理 ,分析了影响其加工质量的因素 ,确定了主要参数和整机参数  相似文献   

11.
以黑木耳为原料,采用RVA和质构仪分别测定了黑木耳全粉、黑木耳多糖及黑木耳胶质对豌豆淀粉糊化黏度和质构的影响,发现黑木耳胶质对豌豆淀粉的影响效果明显好于黑木耳全粉和黑木耳多糖;然后与卡拉胶和明胶进行了比较并测定了溶解度和溶胀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8%黑木耳胶质的淀粉糊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末值黏度和衰减值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819、568、861、250 RVU,约是原淀粉的3倍;与添加卡拉胶和明胶相比,添加黑木耳胶质对提高豌豆淀粉糊黏度效果更明显,且添加黑木耳胶质的豌豆淀粉凝胶硬度、回复力和内聚力均较高;黑木耳胶质的添加使得豌豆淀粉的溶解度降低,并显著提高了豌豆淀粉的溶胀度.  相似文献   

12.
豌豆淀粉糊粘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了豌豆淀粉糊在不同浓度,pH及添加物条件下粘度曲线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其粘度性质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豌豆淀粉的特性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豌豆淀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豌豆淀粉包括光滑豌豆淀粉和皱皮豌豆淀粉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综述 ,比较了光滑豌豆淀粉和皱皮豌豆淀粉在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同时对豌豆淀粉的提纯和豌豆淀粉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有豌豆淀粉及蛋白生产提取工艺的考察研究,筛选出影响豌豆淀粉和蛋白的主要工序,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和提取方法,即在常温下使用0、1%H2SO3溶液在浸泡罐内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50~60h,获得比较理想的产品品质和收率。淀粉收率达到47.6%,蛋白含量小于0.6%;蛋白收率25.4%,蛋白粉蛋白含量90.25%。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人工加速陈化、农家储粮和粮库储粮对小麦籽粒淀粉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湿人工陈化12周的小麦籽粒中快消化淀粉(RDS)和抗性淀粉(RS)含量分别下降了27.89%和28.03%,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增加了23.79%,淀粉水解20、50、80和120 min后的消化率分别下降了27.89%、13.13%、7.34%和2.07%。粮库储粮储藏6月小麦籽粒中的快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分别下降了3.71%和4.00%,慢消化淀粉含量增加了5.16%,淀粉水解20、50、80和120 min后的消化率分别下降了3.71%、2.05%、1.77%和-0.55%。   相似文献   

16.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分别研究一定添加量(1%、5%、10%)的大豆肽和豌豆肽,与大米淀粉进行共糊化的相互作用及对其理化性质(透明度、凝沉性、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消化性能、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的加入对体系RV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原淀粉相比,豌豆肽的加入使大米淀粉糊的透明度显著增加,但大豆肽的添加对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大豆肽和豌豆肽的加入均能显著改善原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溶解度和膨胀度,且大豆肽的影响比豌豆肽更明显。5%、10%的豌豆肽显著增加了大米淀粉的凝沉体积比,但大豆肽各添加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大豆肽的加入使大米淀粉硬度显著下降。此外,加入豌豆肽和大豆肽后,RDS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豆肽的效果显著大于豌豆肽,其中5%的大豆肽使SDS和RS增加最多。可见,豌豆肽和大豆肽能改善大米淀粉的糊化和老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
酸水解-湿热处理对豌豆淀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豌豆淀粉为原料,利用不同pH值和水分含量的酸水解结合湿热处理对其进行复合改性。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后豌豆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升高,溶胀度和溶解度降低。经酸解结合湿热处理改性后淀粉的峰值黏度(PKV),谷值黏度(TV)、终值黏度(FNV),衰减值(BD)和回生值(SB)都降低但是糊化温度(PT)升高。糊化温度在水分含量为30%,pH4时达到最高值86.75℃,比原淀粉高13.45℃。复合改性豌豆淀粉的凝胶硬度,黏度,内聚力都比原淀粉低。水分含量为30%,pH3改性后的豌豆淀粉凝胶硬度降低了426.33g。豌豆淀粉改性后的特性可使其制作的粉丝耐蒸煮,不易糊汤,质构柔滑。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热处理对豌豆淀粉消化行为的影响,利用挤压机将豌豆淀粉分别在100、150、200℃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并以未热处理豌豆淀粉为对照,研究不同挤压温度对豌豆淀粉的结晶、糊化以及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豌豆淀粉的结晶度显著降低,由原来的C型结构转化为A型结构;随着温度的上升,淀粉的各糊化黏度值以及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小麦淀粉分别与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后淀粉混合物的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和凝胶特性等。结果表明: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2 430.50 Pa•s)等糊化特性参数低于马铃薯淀粉(9 001.02 Pa•s)和豌豆淀粉(2 644.50 Pa•s),而糊化温度(90.70 ℃)高于马铃薯淀粉(67.05 ℃)和豌豆淀粉(73.95 ℃)。两种混合淀粉体系的糊化特性值在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的值之间发生变化。凝胶的质构和水分子状态等参数有相似的特性变化规律。小麦淀粉的模量(G′为4 770.85 Pa、G″为453.80 Pa)高于马铃薯淀粉(G′为1 392.46 Pa、G″为175.65 Pa)和豌豆淀粉(G′为3 256.89 Pa、G″为275.36 Pa),两种混合淀粉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在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的值之间发生变化。马铃薯淀粉(7.84 J/g)和豌豆淀粉(8.18 J/g)的热焓值小于小麦淀粉(13.06 J/g),小麦与马铃薯混合淀粉、小麦与豌豆混合淀粉热焓值降低。综上所述,小麦淀粉分别与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混合使得混合淀粉的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为淀粉的天然改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用豌豆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制备抗性淀粉,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Brabender粘度仪和In vitro体外消化模型研究了抗性淀粉的颗粒形貌、热力学性质、结晶结构、粘度性质和体外消化性质。结果表明,当湿热水分为35%,130℃处理12h时其抗性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26.36%;湿热处理后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糊化焓降低;豌豆淀粉仍保持颗粒形状,部分颗粒表面产生裂痕;豌豆淀粉的晶型均由原来的C型变为A型,其相对结晶度增加5.26%16.16%;随湿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豌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增加;随抗性淀粉含量的升高,溶胀度出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