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三门峡建库前后渭河河道的变化渭河三门峡库区段,根据1965年国家计委批准的治理范围是西起咸阳铁路桥,东至潼关河口,全长208公里,其中咸阳铁桥至耿镇桥长37公里,为游荡型河段,耿镇桥至赤水河长70公里为微弯型河段,赤水河口至潼关河口长101公里,为弯曲型河段。建库前咸阳铁桥以下共有大小弯道42个,河道弯曲系数为1.37,平均比降为万分之3.12。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由于水库淤积的影响,河床抬高,洪水位相应升高,库区两岸修建了防护堤和生产堤。根据库区防洪工程规划,咸阳至耿镇桥间防洪堤距为1.2公里,耿镇桥至零河口间,防洪堤距为1.5公里,防洪堤按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  相似文献   

2.
我省三门峡库区渭河防汛预警系统一期工程,是利用西北电管局已建成使用的480路数字微波120路模拟微波线路为主干线,在甘肃省天水南河川,我省的宝鸡、咸阳、渭南三地(市),林家村、临潼两个水文站,省防汛办、水文总站、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黄河小北干流陕西管理局建立超短波、程控交换机、有线支线的通讯网,控制渭河天水至渭南500公里内的主要防  相似文献   

3.
余音 《陕西水利》2001,(4):9-12
三门峡水库,这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由于拦蓄了黄河之水,造福于黄河下游亿万人民,使中国的灾害史得以重写,从而名震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三门峡水库数万平方公里库区在创造下游安泰幸福的同时自身面临的安危境况,很少有人知道三门峡库区一大批专业工作者为库区安全所担风险与所作的成绩———忧心忡忡库区行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是水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又是一块特定的区域:以渭河为轴线,上端起始于咸阳渭河铁桥,下端终结于潼关入黄口,而以黄河北干流段、渭河下游川道区及洛河、泾河等支流入渭汇聚区的三地市十四个区县农业和…  相似文献   

4.
1992年8月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黄、渭、北洛河出现高含沙洪峰,形成“92.8”洪水。洪水进入库区后,潼关以上河段发生淤积,黄河洪水倒灌渭河和北洛河,在渭河河口段形成拦门沙,洪水严重漫滩。潼关至三门峡库区段发生沿程冲刷与溯源冲刷,潼关高程下降,最大冲刷深达8m,经过回淤后还下降1.1m。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河段两岸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塌岸损失情况严重。分析认为,库区上段工程布局不合理,河势游荡多变,是引起库岸严重坍塌的主要原因;库区中下段护岸工程少,质量差,塌岸仍在继续发展,鉴于此,今后应对库区上段进行河道整治,中下段进行防冲防浪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1渭河下游的基本情况渭河下游河段是指从渭河咸阳陇海铁路桥(渭淤37断面)至入黄口的渭河河段,其河长208km,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属三门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渭河下游是一条天然的河流,河道两岸未建堤防和河道工程。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渭河下游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主槽过洪能力迅速降低,两岸先后修建了堤防和河道  相似文献   

7.
日前,由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组织编纂的《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志》正式出版发行。陕西三门峡库区是1960年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的主要淹没区和影响区,库区涉及我省咸阳、西安、渭南三市14县(市、区)约150万人,15万余hm~2耕地,是陕西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四十多  相似文献   

8.
1库区基本概况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7年4月正式开工兴建 ,1958年11月截流 ,1960年建成开始蓄水运用。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以下简称“潼三段”)长113 5km ,面积233 3km2,330m高程蓄水岸线长310km。左岸是山西省的芮城、平陆两县 ,右岸是陕西省的潼关县和河南省的灵宝市、陕县、湖滨区。我省芮城、平陆两县沿河共有18个乡 ,229个自然村 ,10 01万人口 ,共有耕地1 71万hm2。2库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库运用以来在防洪、发电、灌溉、防凌、供水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益 ,但也存在…  相似文献   

9.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地处三门峡库区,境内有黄河、渭河、洛河及较大支流27条。三门峡库区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的47万人,177万亩土地。自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枢纽工程建成运用以来,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潼关高程比建库前抬高5m,目前全市库区共淤积泥沙约47亿t。造成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洛河下游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特别是南山支流几乎年年决口成灾,小水大灾频繁发生,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洪水灾害已成为全市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10.
<正>一、渭河下游河道形态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域涉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面积13.5万km~2,干流全长818 km。渭河从宝鸡市凤阁岭进入陕西,于潼关县港口镇汇入黄河,长512 km,流域面积6.71万km~2。咸阳铁路桥以下至河口208 km为下游,下游咸阳铁路桥至耿镇桥河段为游荡型  相似文献   

11.
加大水管工作力度促进库区经济发展□马孔霞郑嘉善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主要承担着三门峡库区潼关至大坝段113.5公里河道的治理、防洪和工程管理任务。多年来坚持建设、管理、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工程老化失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调查三门峡渭河库区淹没范围(潼关断面水位335m,入库流量分别为50年遇和100年遇洪水时的水面线以下的地面)。载物社会经济状态的基础上,依据洪灾损失计算理论,重点分析了三门峡渭河库区洪灾损失中的直接损失部分,分别确定泛区载物单项损失系数和渭河库区的综合损失系数后定量计算出渭河库区洪灾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省关中地区充分利用渭河和黄河三门峡库区宜鱼滩地资源,建设成三大商品鱼基地:一是渭南地区的黄河三门峡库区商品鱼基地,养鱼水面2万亩;二是西安市郊县商品鱼基地,养鱼水面1万亩;三是咸阳、宝鸡市的渭河两岸商品鱼基地,养鱼水面0.5万亩。三大基地水面合计3.5万亩,同时抬田造地近3万亩。  相似文献   

14.
1概述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全长818km。咸阳铁路桥以下至河口为下游,长208km。为了有效地护滩、护岸、护堤和控制河势,渭河下游共修建66处河道整治工程1388座坝(垛、护岸),其中受三门峡水库影响较严重的高陵以下河段建有河道工程49处,860座坝(垛、护岸),对维护河势稳定和行洪畅通发挥了  相似文献   

15.
1北洛河下游河道概况北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南麓的魏梁山,自西北~东南流向大荔县东南汇入渭河,北洛河流域面积26905km2,干流总长680.3km。北洛河自状头以下至河口为北洛河下游,该河段两岸为黄土阶地与冲积平原区,北洛河下游河道长132.8km,为蜿蜒型河道,该河段滩槽分明,河势较稳定,河槽宽170m~480m。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为监测三门峡库区的冲淤情况,在北洛河下游布  相似文献   

16.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全长818公里,其中陕西境内河长504公里,穿越整个八百里秦川。渭河下游从成阳铁路桥至潼关人黄口长208公里,沿岸共涉及成阳、西安、渭南3市的14个县(市、区),人口约150万人,耕地14.67万公顷。  相似文献   

17.
<正>1渭河下游概况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咸阳铁桥至入黄口为下游,全长208km,流经咸阳、西安、渭南三市,于潼关县的港口注入黄河。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是我省防汛的重点地区之一,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生了"92·8"、"94·6"、"98·7"、"00·10"、"03·8"、"05·10"等较大洪水,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渭河下游地处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严重,主要原因是潼关高程抬高,防洪工程标准低等,造成小水大灾,泄洪能力不断降低,渭河南岸支流入渭困难,经常决口泛滥。为确保三门峡库区的防洪安全,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应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问题:1对黄河全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改善三门峡水库运用,控制潼关高程;3加快投资,加速渭河下游治理;4加强领导,克服麻痹思想,增强水患意识。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正源为卡日曲。流经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汇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条大河。通常将全河分为三段,即河源至内蒙的河口镇为上游段;河口镇至花园口为中游段;花园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段。黄河干流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以下简称龙~青段)为黄河上游的中下段。本河段先后通过青、甘、宁三省(区),全长918公里,区间流域面域14.3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的16.8%和19.09%若包括龙羊峡水库则全长为1023公里,占全河长的18.7%。由于本河段水电梯级开发的  相似文献   

20.
工程概况渭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于潼关县港口镇附近注入黄河,全长818km,总流域面积13.5万km2,其中陕西省境内干流长502.2km,流域面积3.38万km2。从宝鸡市林家村至咸阳市陇海铁路大桥段长171km,俗称中游段。渭河中游段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林家村水文站、魏家堡水文站、咸阳水文站,其控制流域面积分别为30661、37006、46856km2,三站均有较长系列水文测验资料。渭河中游段地处广阔的关中平原中西部,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