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和居往意愿的调查分析,结合现有国情.提出了建立良好的老年人居住形态可行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蕴静  唐恒 《山西建筑》2006,32(14):43-44
点选了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的居住区建设,考察了中国古代居住态的变迁,并试图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方面评价居住的规则和形态的演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冰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2,26(12):82-85,89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典型调查为基础,从规划角度对居住水平差距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居住价值取向差异显著等当前城市居住空区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建议从住区建设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对此提出: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物质环境应与社区文化并重,创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对历史保护型住区的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提升其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当今城市居住形态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荆子洋  邹颖 《新建筑》2003,(3):73-76
在关注生命健康时居住区建设忽视了城市街道空间,丧失了与城市的内在联系,致使田园型取代传统街区型而成为当今我国单一的城市居住形态。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刘冰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2,26(12):82-85,89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典型调查为基础 ,从规划角度对居住水平差距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居住价值取向差异显著等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并建议从住区建设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对此提出 :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 ,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 ;物质环境应与社区文化并重 ,创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对历史保护型住区的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 ,提升其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德宏 《山西建筑》2005,31(21):13-15
从建筑所构成结构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虚空的中心、线性结构、树型结构、丛林结构四大典型特征,分析了典型特征的形成,表明了传统居住形态的空间结构体系对住宅建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新颖  张志宏 《山西建筑》2007,33(10):36-37
从分析影响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的因素入手,进而探讨了城市居住用地的郊区化现象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居住用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住宅设计为着眼点,对北京在上一世纪的居住形态变迁进行研究,从空间形态、生活形态、观念形态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它的演进、走向及相关动因,并重点分析当前的发展,提出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石永良 《时代建筑》1992,24(3):30-32
城市居住建筑现状我国城市日益发展,人口与日俱增,城市本身则不断向外围扩张。同时,人们似乎也试图改善旧城现状,以容纳迅速增长的人口。然而,往往竭力回避城市中势必存在的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无所顾忌地把现有的建筑物彻底清除,代之以阻碍城市有机生长的房屋。其刻板的模样象化石一样遗留在我们的城市中,极大地破坏了城市文化和生活面貌。针对城市住房的痼疾,也可用现有房屋施行改造,以期达到保护建筑特色的目的并增添有限的居住容量。可是,小范围的人口平衡难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谭刚毅 《新建筑》2003,(5):76-77
论文以民居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为主线,对两宋时期民居的形式空间和聚落形态结构作出全景式的描述和多角度的分析,并通过具体的分析和实证,探究其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抉择和社会抉择的作用和影响。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民居历史研究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提出可能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然后在收集整理两宋时期的大量文献、绘画、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两宋及辽、金、西夏的住居类型、平面形式、材料选择和构造技术。两宋时期的民居形式已经非常全面,并已基本定型。“东西厢”和“工字屋”的盛行,合院式住宅的成熟是宋代民居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法国社会住宅系统创立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二战后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以政府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刺激,通过公私舍作的方式建设管理社会住宅的系统。社会住宅系统起到了解决贫困人1:2居住问题,缓解社会矛盾,调控房地产市场等多种作用。但社会住宅空间分布集中,建设规模偏大等原因,造成了1980年代以来法国严重的居住隔离问题。2000年以后,法国确立了通过社会住宅的重新分布实现社会混和的战略目标。文章通过对法国社会住宅政策演变历程的回顾,总结出它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应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融资方式,建立以租赁为主的保障性住房系统,并以此调控厉地产市场;同时注意通过综合规划,防止居住隔离现象进一步加剧,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Housing Tenure and Neighbourhood Social Capit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ior research find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ranging from decreased crime to greate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y. Using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from Canad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pecific impact of housing tenure (homeownership vs. renting) on three forms of neighbourhood social capital: bonding (trust, exchanges among neighbours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o one’s community), bridging (participation in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linking social capital (voting in municipal elections). Findings suggest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homeownership and forms of bonding social capital and, to a lesser degree, linking social capital, but no clear effect on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Length of residence, having children at home, education, being a visible minority and region also emerged as significant in many models. We argue that exploring further housing stabilization and community-building efforts among rental properties –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 might yield important social capital returns.  相似文献   

13.
王一  张尚武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1):42-48,61
二战后法国住房数量严重短缺,政府在城市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社会住宅,虽在短时期内满足了住房数量需求,但导致了社会隔离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自1980年代开始寻求促进社会融合的方法。2000年法国颁布了《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SRU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住宅的选址和建设方式,对社会住宅的均衡分配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SRU法的出台背景、内容、适用范围以及实施效果,并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保障性住房在选址及建设规模方面提出建议:从城市整体尺度的角度考虑选址;不同区位的住房建设应采取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建立监管体系,促进住房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14.
On the basis of European Survey on Income and Living Conditions (EU-SILC) data,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using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by focusing on social class. The variance in housing conditions by social class could provide further insights about the divergence/convergence hypotheses stemming 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ving conditions of European countries. To support this claim, two main dimensions of housing inequality will be identified: tenure and housing well-being. A micro-level da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take account of individual and family costs of access and maintenance of ownership in settings and in periods (such as the present day) of rising housing prices and income resources that decrease in terms of amount and stability. The aim is thus to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the difference in well-being in Europe between owners and non-owners (on the average the firsts are better off), homeowners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privileged category per se.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mpares recent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the planning system to facilitate the provis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rural areas of Scotland and England. Following an introduction summarising key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paper first sets out the scale of need for rural affordable housing i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n summarises the differing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s. Scale of delivery is then addressed and an attempt is made to establish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reflect variations in policy, delivery mechanisms or differing housing markets. The hypothesis is advanced that Scotland, although a more rural country, has made less use of planning policy to tackl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need for rural social housing. In both countries scale of provision has lagged behind perceived need and a major reason for this would appear to be the tensions in planning policy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with the scales so far weighted towards the environmental rather than the social imperative.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住房的核心矛盾已经从供需不足转为供需不匹配,相应的制度亟待改革。本文参考经历过类似转变时期的日本,从完善法律体系、供给体系及规划实施体系三方面入手进行考察,探讨做什么、谁去做以及怎样做三个问题。首先,相对于管理,日本住房体制更关注保障居住权利,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权力制约。其次,政府并不直接提供住房,而是鼓励多方合作,从刚性"管制"转为弹性"引导"。最后,通过完善的统计系统和监督体制、相对独立的住房规划体系、切实可行的居住质量和居住面积等指标体系来确保有效提供住房。日本所有的住房政策都明确地指向一个目标:解决不同人群的多元居住需求,并通过细致严谨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实施,这对于我国从居住需求角度出发改革住房制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上住房保障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荷兰自20世纪初期以来长期重视社会住宅,即公有出租的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将其作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主要方式,并根据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对其发展政策和策略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此同时,荷兰也已将社会住宅的规划建设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克服不同收入阶层与种族间的居住空间隔离问题,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结合政策与实例分析对荷兰社会住宅发展进行具体探讨,以期对我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丁苗 《室内设计》2009,(6):52-55
当前,重庆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是面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旨在解决其居住问题的特殊住房。本文从规划布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重庆市城市低收入群体分布现状的调查,在分析重庆地域文化特色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原则。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成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住房供需矛盾,低收入阶层住房得不到有效保障。纵观西方国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各国政府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对市场进行干预,形成了有效的住房保障发展模式。其中,德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堪称典范,其发展经验受到广泛借鉴。本文对德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演变、资金筹措和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荷兰社会住房比例在全欧洲最高,其社会住房主要由住房协会建设和管理.文章追溯了住房协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荷兰政府不同住房政策的反应,总结了住房协会的双重二元特征:私人机构但是却承担了公共责任,是资金来源于政府的NGO组织.在1990年代资金独立之后,公共使命和从事市场活动成为了住房协会新的特征.文章还分析了住房协会在与政府、协会之间以及居民的关系中所扮演的的不同角色,反映了其各项职能.此外,对荷兰住房协会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期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